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的思想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到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的发展过程。孙中山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于革命实践,思想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作为一个终生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革命家,孙中山在晚年革命处于徘徊时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他热烈地欢迎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口号。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在逝世前夕弥留之际口述并亲笔签名三份遗嘱,成为他思想发展的珍贵见证:
《致苏联遗书》: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国事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家事遗嘱》: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遗嘱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这种精神极其难能可贵!
1929年,孙中山先生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
参考文献,中国文化知识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