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白居易评价王莽的诗,太多野史给王莽冠了许多污蔑称号,让后人对这个皇帝没多少好感。单从品行上,历代皇帝比他做的好的真心不多。
王莽,夹在西汉和东汉之间新朝皇帝,可以说命运多舛。父兄早逝,孤儿寡母在庞大的家族中地位寒酸,虽说有个姑姑做了太后,可她侄子很多啊,不过王莽在他所有侄子里确实另类,别的侄子骄奢淫逸,而王莽节俭、清廉,安贫乐道,操守言行获得朝野上下一致褒奖。因为照顾伯父大司马王凤尽心尽力,被举荐给太后,从此仕途扶摇直上,成为外戚王家第五位大司马。
可好景不长,成帝纵欲过度而亡,朝廷迎立汉哀帝继位,哀帝也有他的外戚家族,王莽无奈辞去职位选择蛰伏。可哀帝也是短命的主,历史又把机会给了王莽,他和姑姑联合重回朝廷,执掌大权。
下一任皇帝平帝还没等到亲政就一命呜呼了,很多人认为是王莽毒死的。
后来随着权欲膨胀,干脆废掉孺子婴做了皇帝。
客观说,王莽是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登基15年里,王莽着力推行新政,可是新政过于理想化,开历史倒车,遭到了豪门大族的反对,老百姓未受其利,反受其害。
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王莽又急着镇压,而将领不给力,结果昆阳一战新朝王莽的百万雄师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大新元气大伤,自己也是死于非命,新朝灭亡。
他的新政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方面。值得一提的有这么几项,首先是王田制和奴婢政策。
一、王田制
“王田制”的核心是变地主的土地私有制为封建的土地国有制,主要有三点:一是凡家中人口男丁不满八人而占有田亩超过一井即九百亩的,要把多余的田亩分给亲属和乡邻,二是无田的农民按一夫一妇百亩授田。若有无视法律惑乱民众的,违者严惩不贷,流放到四方极远的穷荒僻壤去。
平心而论,王莽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土地、奴隶制度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实际的,提出的政策也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但不容置疑的是,到了汉朝,奴隶制社会的土地私有制早就让位于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西汉土地私有制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土地所有权是通过土地买卖而实现的,这是一种经济规律,是任何人为的力量都无法从根本上遏制的,说白了这个政策就是复古,逆历史潮流。这也就是王田制何以很快遭遇失败的原因。
所以王莽禁止土地买卖遭到了各个阶层的强烈反对,更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二、奴婢政策
王莽实施奴婢政策的目的是阻止劳动者主要是农民的进一步奴婢化,以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从而有效保证赋役。但这并不是彻底解放奴婢,而是承认剥削奴婢的合法性。既然土地兼并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那么就无法阻止失去土地的破产农民沦为奴婢。
奴婢制度公布以后,贵族官僚豪强地主富商大贾必须按照法令来调整奴婢拥有的数量,多余的卖出,不够的买进,客观上更加刺激了奴婢市场的买卖。导致的结果是,奴婢拥有者因为这一政策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而对王莽怀恨在心,而奴婢们因为这一政策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境遇对王莽也心生怨恨。
再说说五均六管政策。
“五均”即政府对工商业经营进行管理,控制物价,在原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五个主要城市执行,称为“五均市”,设置“五均官”。
“六管”,是指对盐、铁、酒、铜冶钱布、名山大泽、五均赊贷等在内的六个方面的管制。这些都是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又是容易被豪强富商们垄断用作盘剥工具的,所以,统一由国家管理,目的是抑制豪强们过分地盘剥,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出现了问题。
首先,被王莽任用的五均六管的官员多是大工商主,这些人的发家史大多离不开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贱买贵卖和放高利贷,如今成了朝廷命官,更可以名正言顺地巧取豪夺,中饱私囊。在他们手里,五均六管成了相互勾结、鱼肉百姓的尚方宝剑,人民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其次,六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遭到了全社会的反对。
如规定几乎所有的生产活动都要求主动申报收入,不报或报而不实企图偷税漏税的,没收劳动所得,本人为官府服劳役一年。因为制度的琐碎、不合理和可操作性差,弊端日渐暴露,到后来,触犯的人越来越多,惩处也越来越严,几乎遭到了全社会的反对。老百姓举手投足都会触犯法令,无法种田织布,正常生活被打乱,终致“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起为盗贼”。
再次,币制改革成效甚微。
这可以说是最混乱最荒唐的一种。从居摄二年(7)到地皇四年(23)的十多年时间里,王莽曾四次下诏改革币制,五次下诏禁止民间私铸货币。
王莽一味依靠严酷的法令强制推行,政策朝令夕改,如此反复造成巨大浪费。
改革事事不顺,家事也是让王莽痛不欲生。晚年的王莽,四个嫡生的儿子全死了,他担心自己没有子女无法生活下去,于是把二十四年前贬到封国时与宠爱侍女所生的二儿二女全都从新都国招来,都封了官职,也算安慰了自己的良心。
后来,王莽眼见新政推行不力,于是宣布暂停新政,有关井田制、不准买卖奴婢和征收山林湖沼税赋等六管制度的禁令一概取消,自从即位以来凡是给老百姓带来不便的诏令也都全部收回,让风俗大夫分途巡视天下,向老百姓宣布大新的最新意旨,全部各归其位,安居乐业!
可王莽这次又错了,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哪里是取消了新政就可挽回的?
各地起义不断,而要命的是刘氏子孙夹杂其中,他们明显是冲着大新的王位来的。其中平林、新市、下江三路人马居然拥立刘圣公为皇帝,改年号为“更始”元年,还像模像样地任命了各级官吏,摆明了和王莽对着干。
而昆阳血战,牛气吞天的王邑被刘秀打得找不着北,百万雄师几乎全军覆没,动摇了新朝根本。
关中地区的老百姓趁机也举了义旗,在天子脚下闹起事来。全国各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面对社会动荡,王莽也是无力回天,后来他本人也被起义军士兵杜吴所杀,并且校尉公宾还砍了他的头颅悬于宛市之中,数十个军士争相杀王莽,分裂了王莽的尸体。
这就是中国社会“成王败寇”的简单逻辑,我们很难认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
尽管王莽时代的耕田根本不够全国人分,尽管“井田制社会”只是一个空想的乌托邦,尽管他脚步向前却眼睛向后,但他毕竟诊断出了社会的疾病,也毕竟尝试操作了一次轰轰烈烈的改革。
发生在王莽身上的过往,是一个悲剧,一个关于个人的悲剧,一个关乎时代的悲剧,否则,历史就会过于浅薄。
王莽口中的礼仪道德,也并不只是虚伪。他为了一个奴婢,可以处死自己的儿子;他为了遵从姑母的命令,可以轻易从大司马位置上主动退出……
这一切事实,绝非“虚伪”二字所能完美解释的。同样,他的亡国,和历朝历代我们司空见惯的帝王荒淫无道比起来,要深刻得多,也更凝重。
不知你们认识这个新朝皇帝?欢迎交流,喜欢文章多多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