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卷七十五·儒林》中曾对某位大儒有这么一段评语:
道冠缙绅,数穷天象,既精且博,洞幽究微,铭深致远,源流不测,数百年来,斯人而已。
这段评语相当不得了,说这个人的学问不但高,而且很难找到他的学问的源头和出处,这样的学者在最近几百年也就出了这么一位。
《隋书》的主编是贞观名臣魏征,这个人很直,让他去吹捧某个人很不容易,他的吹捧一般来说都是真的。
显然,在隋朝时确实出现了一位学究天人,单凭学问几乎无人可比的大儒者。
这个人叫刘焯,他出生于南北朝时期,在隋朝建立前就以儒学造诣深厚而闻名于世。
刘焯和当时的另一位大儒刘炫并称“二刘”,不过,从《隋书》的评语来看,刘焯在学问上要略高一筹。
隋朝建立后,刘焯也当过官,但他的仕途不怎么顺畅,被罢过职,还曾被发配充军,最后在朝廷上的官职也不高。
这说明,刘焯学问上的水平虽然很厉害,可做官的本事却差强人意。
[var1]
当然,他是大儒,不一定要靠官职俸禄吃饭,靠学问也能混得不错,还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宝贵的学问、科学知识及经验。
刘焯在天文学上做出过不小的贡献,他有一个主要标签就是天文学家。
刘焯编纂有《皇极历》,在历法中首次考虑太阳视差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用三次差内插法来计算日月视差运动速度,推算出五星位置和日、月食的起运时刻,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大突破。
刘焯力主实测地球子午线,较为精确地计算出岁差,这些科学数据不但被后世朝代沿用,还为相关学科打下了基础。
另外,他还著有《稽极》《历书》《五经述议》等书,但其中很多内容已经遗失。
[var1]
至于让他闻名遐迩的儒学水平,在当时没人能比得过他,《隋书·卷七十五·刘焯传》中就记载:
与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国子祭酒苏威、国子祭酒元善、博士萧该、何妥、太学博士房晖远、崔宗德、晋王文学崔赜等于国子共论古今滞义前贤所不通者。每升座,论难锋起,皆不能屈,杨素等莫不服其精博。
上述记载是说包括宰相杨素在内的一大堆当时最知名、学问最高的大学者跟他争论儒学经义上的解释和错误,没有一个人能谈得赢刘焯。
他以学问闻名,也以学问遭殃,因为学问比别人高,还因此被嫉妒者造谣罢官,“与(刘)炫二人论义,深挫诸儒,咸怀妒恨,遂为飞章所谤,除名为民。”
“深挫诸儒”就是说除了刘炫还能跟他争论个有来有往外,其余的当世大儒在他面前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每次都说得别人毫无面子,当然会被嫉妒。
刘焯教授学生的水平也高,后来在唐朝成为儒学大师、写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的孔颖达就是他教出来的学生。
[var1]
孔颖达是孔子的直系后人,在唐朝时受封曲阜县公,也就是孔家的族长,他都要拜刘焯为师来学孔子传下来的儒学,刘焯的学问有多厉害可想而知。
所以《隋书》中还评价刘焯:“论者以为数百年已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
两次数百年仅此一人的评价足以说明刘焯在儒学上的造诣,在当时几乎可比肩孔子。
如果他德行稍微好些的话,以他的学问水平来看,也许会在隋唐时期就出现又一个“圣人”,不说真比肩孔子吧,至少也能跟后来的朱熹一个待遇。
但可惜的是,刘焯小节有亏,根据史书记载,他贪财,而且是非常贪财。
当时,凡是上门到刘家求学的,都要给刘焯钱,不给就不教,给钱多的就多教些,给钱少的就少教些。
这个行为放到现代世界毫无问题,不就是知识付费,知识变现嘛,现在的专家们好多都写书挣钱,开课挣钱,是一样的道理。
但这个行为放在古代就很被人看不起,刘焯是大儒啊,怎么能喜欢那些阿堵物?
所以,刘焯的名声在当时其实很差,那些被他在学问上比下去的大儒们也有理由鄙视他,并用各种宣传手段抹黑他。
也因此,这么个“数百年来无出其右”的大儒死后,隋朝官方连个谥号都没给他。
[var1]
从刘焯的生平经历和史书评价看,就儒学来说,他就是当世独一份,本来应该在后世有较高知名度。
偏偏他有那么个贪财的缺点,让他无法做到德高望重,没多少人愿意宣传他,后来的历史地位也就不高,甚至还不如他的学生孔颖达,相当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