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指的是曾经的东北军少帅张学良。
蒋介石去世的这一年,张学良也早已经被他软禁了半辈子,很多人都觉得蒋介石一死,张学良有希望恢复自由,可是蒋介石这一句话,显然断绝了人们的念想。
政见不合
蒋介石死去几个小时之后,张学良接到了电话通知。
听到这个消息,张学良没说话,只是非常惊讶地瞪大了双眼。他可能也没有想到,蒋介石就这么突然死了。
按理说仇人死了,张学良应该十分高兴才对,但此时此刻不知为什么,张学良的心情反而沉重起来。
随后他独自走进了书房,说自己过几天要去吊唁蒋介石,还说要给蒋介石送一副挽联。
可是张学良却不知道该在挽联上写些什么,他和蒋介石之间故事实在太过复杂了。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成为了蒋介石的下属,当时蒋介石说的十分好听:“此后修内对外,建设万端,匡济艰难,纳民轨物,愿与诸兄共策之。”
虽然从结果上来看,这些承诺蒋介石一句都没有做到,可是在张学良刚刚投靠蒋介石的时候,蒋介石对他的确是非常好的,不仅非常信任他,还允许他继续掌握着东北,各种好处也是从来没有落下过。
所以在短暂的时间里,他们也的确是亲如兄弟。
但是对于蒋介石而言,他给张学良的这些好处,目的无非是两个字——拉拢。
张学良的政治影响力太大,手上有军队,蒋介石不得不对他客客气气,但是这种和平的表象在1936年被彻底打破了。
那年东北三省已经沦陷,张学良和几十万东北军都失去了家园。
在他们心里,抗日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尤其是张学良当年因为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白白失去。张学良始终意难平,在他内心里一直很想再打回东北,洗雪当年的耻辱。
可蒋介石跟张学良想的却并不一样,蒋介石想要保存自己的实力。
抗日在蒋介石心里并不是排在第一位的事情,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蒋介石反而显现出了逃避的态度,这让张学良非常不满。
西安事变
在蒋介石来到西安之后,两个人为这件事情时常爆发争执。过去很多事情存在矛盾可以商量,但是抗日这件事情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在几次劝说蒋介石未果后,张学良终于下定决心要发动兵变,扣留蒋介石,然后逼蒋介石抗日。这是万不得已的办法,于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
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当然也改变了张学良自己的命运。
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在重重压力之下,不得不同意和共产党合作,将抗日放在第一位。
不久,蒋介石恢复了自由,出于大局,张学良还是对蒋介石十分尊重。
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他更是决定亲自把蒋介石夫妇二人送回南京。
当时张学良没有把这件事情想的太严重,他考虑过蒋介石会因为这件事情怒不可遏。可是当下抗日大局为重,蒋介石即便想报复,也总得先忍一年半载。
但蒋介石却没打算再忍,一到南京,蒋介石就派出特务将张学良监视起来,限制了他的自由,并表示要把张学良送到军事法庭接受审判。这时,张学良才意识到大事不妙。
对张学良而言,这是个错误的决定。他手中没有带军队,到了南京之后完全成了笼中鸟,任人摆布。
不久,在蒋介石的命令之下,南京军事法庭宣判,张学良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但是蒋介石又假惺惺的说:出于仁慈,便不把张学良关进监狱了,只是要对他严加管束。
所谓的管束,就是软禁,而且是没有期限的软禁。
自由无望
在被软禁的日子里,张学良每天都在期盼着自由,可是他的期盼在时间的流逝之中慢慢落空。
到了抗战结束时,张学良已经不敢奢望蒋介石会还自己自由了。
甚至蒋介石兵败在即,还提前把张学良送到了台湾。目的很明显,哪怕蒋介石失败了,失去了大好江山,张学良也别想恢复自由。
张学良被软禁在台湾的时候,蒋介石曾经试探过张学良的态度,并表示自己是宽容的,愿意放下当年的事情。
可张学良已经不想再和蒋介石谈这些无谓的空话。他知道,不管嘴上说的再好听,蒋介石都不会让自己的境况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只要蒋介石活着一天,自己就永远都是阶下囚。
蒋介石也的确从未想过把自由还给张学良。在蒋介石心里,张学良永远都是敌人,是一个需要防范的对象。
蒋介石在一次次的权力斗争之中,早已经变得冷血麻木,对于自己的敌人,他向来是使用最残酷的手段进行报复。
之所以这么多年不杀张学良,只是软禁,无非是考虑到张学良在社会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蒋介石不想找麻烦,但是又不愿意让张学良好过,所以选了软禁这样一种折中的办法。虽然留着张学良的性命,可是这样无休止的软禁比直接将张学良杀死更加残酷。
在漫长而无望的等待之中,张学良也已经变得白发苍苍。
当听到蒋介石死去的时候,张学良的内心虽然震动,但却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
在书房中苦思冥想了三天之后,张学良才想出了一副16个字的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张学良把这副挽联带到了葬礼上。
也许,这16个字,足以总结张学良和蒋介石半生的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