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成为名扬千古“名编剧”之前的汤显祖,在做些什么?与这个有关

成为名扬千古“名编剧”之前的汤显祖,在做些什么?与这个有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070 更新时间:2024/1/28 21:19:35

比如董卓,大家记住的,是他中老年时代权倾朝野、胡作非为的霸道权臣形象,然而其当年也是位“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的少年豪侠。

比如唐伯虎,人人往往津津乐道其风流韵事,却枉然不知其晚年穷困潦倒,甚至连死后都无钱下葬。

而作为明朝乃至古代“名编剧”圈子的顶流,被赞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汤显祖,其也是如此。其被人熟知的“名编剧”生涯却是其中晚年之后才开始的,而在其前半生,汤显祖又在做什么呢?

上图_ 汤显祖 (使用请注明:图片来源于手游《忘川风华录》)

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赢家

出身于临川大家、书香门第的汤显祖,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其良好优越的家庭背景为其创造了极佳的学习环境,也可以算是“赢在了起跑线”上。汤显祖在科考的道路上可谓一帆风顺,在33岁时就高中进士。

这个年纪在当时算的上比较年轻了,可以对比一下《儒林外史》中那位五十多岁考中举人因而发疯的范进,《儒林外史》虽然是成书于清朝,但反映的却是明朝科举士子们的生活。可以说像范进这样的还算是幸运儿,更多的人是一辈子都与“功名利禄”无关,最后落了个“死读书,读书死”的悲惨结局。

上图_ 范进中举老版插图本

然而,科场内春风得意的汤显祖却并非是一心只为科举,只会做八股文的功利主义者。他幼时的两位老师,徐良傅和罗汝芳都是著名的才子,而且极具风骨。徐良傅曾经因谏言触怒权贵而被入冤狱,受尽折磨也不屈膝求饶,最终被削职为民;而作为心学大家的罗汝芳也因为人正直受到迫害愤而辞官而去。

汤显祖不仅跟随这两位名师学到了真才实学,更是被其风骨所感染,这也对其以后的人生道路起到了很大的指引作用。尤其是罗汝芳不拘泥四书五经和应试科举,还教育汤显祖学习了很多所谓“非圣之书”,使得汤显祖博学多才,眼界和思想也比起一般的读书人要开阔高远的多。

上图_ 罗汝芳(1515年6月13日-1588年10月21日)

高中进士自然就可以做官,于是汤显祖在大明陪都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等职务,起点就在陪都的中央机关,已经很不一般。

然而,尽管科举如意,汤显祖骨子里面却还是一个正直的文人本色,他对当朝的腐败政治不满,于是上书万历皇帝《论辅臣科臣疏》,此文切中万历一朝的要害弊端,引起了万历皇帝和朝中“既得利益者”的不满,于是遭到排挤,将其贬官,将其发配到广东徐闻县担任典史(无品秩)。后来汤显祖在仕途上有所“回升”,后又“跨省”升为浙江遂昌知县(正七品)。

上图_ 万历皇帝,朱翊钧(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官场上的起起伏伏并未对汤显祖造成消极影响,他不仅没有因此颓废躺平,反而积极去实现自己心目中的善政。在徐闻县时,汤显祖就大力发展教育,在县令熊敏的支持下创办了著名的贵生书院。汤显祖经常在此讲学,声名远扬,不时有外地士子前来求学。

上图_ 汤显祖 (使用请注明:图片来源于手游《忘川风华录》)

在去遂昌担任县令后,汤显祖更是大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尽管汤显祖是一个科考上的成功者,但他却能清醒的认识到科举制的弊端,认为科举制完全让读书人沉浸在四书五经的应试教育不能自拔,其实根本选拔不出来真正符合“君子之道”的人。汤显祖非常推崇西周时期作为君子必备的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内的“六艺”,认为“六艺”即使对科举无益,也不应该荒废。

上图_ 明代科举考试

其实从古代“六艺”中可以看出,读书人并非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这其中的“射”是射箭,“御”是驾驶马车,都是“技术性技能”,可以看出古代对君子的要求是“文武双修”的。对此,汤显祖尤其注重射箭技术。在其看来,读书人不应该都是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废物,射箭作为一门武技,更应该熟练掌握。因此,汤显祖特地修复重建了县学中的射堂,让读书人练习射箭武艺,此举在当时可谓破天荒的。

由此可见,汤显祖并不因为自己科举得意就不求变通,而是能看清科举弊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推动真正的人才培养,这是很有格局和眼界的。而汤显祖也完全没有任何“专家”“大师”的架子,经常与年轻士子们一起探讨经典,研习文学。

上图_ 古代科举 示意图

当然除了大力兴办教育以外,汤显祖的政务能力也不容置疑,在遂昌县,他“去钳剭,罢桁杨,减科条,省期会”,摒弃残酷刑法,行宽仁之道,颇有古时遗风。

同时大力发展农耕,汤显祖本人还以身作则,自己躬自耕田,有慕名而来求学的外地士子为眼前这位学术宗师下地耕种颇为惊叹,汤显祖却习以为常,还以“新岁班春向谁手?许卿耕破瑞牛山” 这样的诗句热情的赞美耕种。在他看来,读书人不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耕和读应该并重。也正是在其的治理下,该县的民风大变,经济也有了很好的发展和提高。

上图_ 明朝官员

辞官而去,另辟蹊径

当然,汤显祖的种种做法在当时的明朝官场显得“另类”,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和敌视,再加上他的种种善政也影响了当地土豪劣绅的利益,于是受到迫害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于是在任期五年后,汤显祖被迫选择了辞官,这倒和其两位恩师走了相同的路子。而就在其离任10年后,当地的民众依然感念汤显祖的恩德,还委托一名画师给汤显祖画像,以此为其建立“生祠”来纪念他,由此可以看出汤显祖当年的政绩和在百姓心中的份量(可以对比一下“大建生祠”的九千岁魏忠贤)。当然,汤显祖对此推辞不受,还感慨的称“平昌祀我,我以何祀平昌也”,也可见其谦虚自省的名士风范。

上图_ 魏忠贤(1568年-1627年)

值得一提的是,辞官后的汤显祖,与当时另一位有名的学术大师李贽还在临川有一次会面。与汤显祖类似,李贽反对科举、反对崇农抑商、招收女弟子等种种离经叛道的行为也都为当时主流社会所不容。汤显祖对其敬仰已久,称赞其“寻其吐属,如获美剑”。

这两位都有些不被待见的宗师相会,双方都有惺惺相惜之感。后来李贽受到迫害含冤入狱,愤而自杀,汤显祖颇为悲伤,专门作文悼念。

上图_ 李贽(1527年~1602年),福建泉州人

由此可见,作为科举制度的受益者,汤显祖却与科举渐行渐远,成了逆行者,而他在官场上屡遭排挤迫害,也都是其特立独行被当时的“主流”所不容的必然结果。而身边人一个接一个的遭遇打击迫害,更是让他彻底看透了明朝官场的实质。当然,断然辞官却并不代表着心灰意冷,汤显祖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就有了《牡丹亭》等多部流传至今的经典戏剧作品的问世。

上图_ 汤显祖 (使用请注明:图片来源于手游《忘川风华录》)

就这样,大明官场虽然少了一个精明强干、刚直不阿的好官,却又多了一个才华横溢、名扬千古的“名编剧”,对于历史文化来说,也不得不说是一件幸事。

作者:杨上柳下 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明史•汤显祖传》,清,张廷玉等编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文章

  • 李世民统一全国的“三大战役”有哪些?他为什么都打“粮食”牌?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建立之初,国土面积只有关中根据地和河东一带,四周强敌林立:西边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集团,时常进攻关中;北边的刘武周集团经常威胁太原;还有盘踞在河北的窦建德,河南的王世充,各个虎视眈眈。唐朝建国后,消灭各地武装割据势力的重任落在秦王李世民身上,李世民通过“三大战役”,东征西讨,基本平定天下。那么,

  • 明朝宣德“弃置交趾”,破坏了朝贡贸易,边疆地区处于危险中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交趾目前是位于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是中国的古代地名,是中国的古代边疆地区。在明代,宣德皇帝突然宣布放弃交趾,改当地政权为藩属国。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明朝对于交趾的政策变化如此巨大?一、“弃置交趾”是必须做的选择1、交趾的战略地位很重要交趾具体是出现在《礼记》中,“南方曰蛮,雕题交阯”汉武帝时期

  • 南宋为什么能够独抗蒙古数十年?不是南宋不弱,而是蒙古本就不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也不能拒绝运气。甚至,这个运气要比蒙古人的自身努力更重要。从客观层面来说,蒙古人的第一个运气,是中华无帝国;第二个运气,是帝国已真空;第三个运气,是战争皆全胜。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这说的是成吉思汗。“灭国四十”与“遂平西夏”是放在一起说的。从这个表述上

  • 李世民放了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年后问斩,结果回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也是贞观盛世的缔造者。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皇帝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固然在许多地方有十分出色的表现,但最让人记忆深刻且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笔的色彩的事件,则是他杀兄弑弟,囚父夺位的事情,也称“玄武门事变“。虽然李世民成功上位后,在他的励精图治下,唐朝迎来了高速的发展,但“玄

  •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霸占了李元吉王妃,为何放过了李建成之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已经将自己的敌人杀死了,剩下要做的,就是征服他们的女人。李元吉死时,虚岁才24岁,他的王妃杨氏,年龄同样不大,正值芳华妙龄。而太子妃郑氏,比李世民小一岁,虽然已经27岁,却也是风韵犹存。两人在年龄上,对于李世民而言,都不是问题。而且,两人都是容貌出众的大美人。太子妃郑氏的容貌如“明月皎星河之夕

  • 元朝的灭亡竟是因为钱太多了,货币大放水成为元朝掘墓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元朝的统治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撇开各种各样的制度性问题,元朝的灭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经济崩溃。元顺帝时期的宰相脱脱为后世的经学学者提供了一次完美的大放水把国家玩脱的经典案例。这位宰相可以说是人类历史放水第一人。脱脱并不是一个奸臣,反而是一个特别有能力的忠心耿耿的臣子,正是脱脱的死亡,才在元朝的棺材

  • 明代异闻之王村义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他的女儿出生的却比较晚,在他快三十岁的时候才生下了他这个女儿,因此虽然家里穷,对他这个女儿张云儿却非常重视,为了以后能够嫁给好人家还特意请了外人来教她做一些特别的女红。好在张云儿也是个非常懂事的女儿,她知道家里比较穷,从来不和家里的父母提任何要求,同时在她可以劳动的年纪的时候就已经帮自己的父母做事了

  • 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谁说东晋就没有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这两句话,即使是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都堪称是惊世骇俗的存在,一模一样的直白,一模一样的视法理如无物,反倒是让后人听出来了几分诚挚的味道。说话口气相似本来就是一种难得的奇妙缘分了,可这两位,在历史上相隔了数百年素未谋面的枭雄,就连身平的经历都很相似。一位是

  • 袁崇焕是不是因为反间计,才被崇祯凌迟处死,为何没人来救他?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他的主要功绩是建议修筑了宁远城,并且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还有那场颇有争议的北京保卫战。袁崇焕被判凌迟处死,袁的旧部之所以不救,是因为袁崇焕在崇祯二年十二月被捕入狱,经过数月的审理之后,在崇祯三年八月,才被判处凌迟处死的,时间已经过去大半年了。袁崇焕之前带领入关勤王的

  • 朱元璋饭碗里出了根头发,责问相关官员,官员是如何机智逃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家,父母兄弟没几天就死了好几口,只能跑到皇觉寺当和尚混饭吃,后来又游走于淮西一带靠乞讨为生,一天到头能有口吃的不饿死就很不错了。残羹剩饭加点烂菜叶炖的泔水一样的吃食,都能让他终生怀念,即便当了皇帝吃上山珍海味,也要回过头来忆苦思甜,三天两头时不时让御厨做一些剩饭炖菜叶来吃,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