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实质:学商鞅搞君主专权,还想清洗所有宗室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实质:学商鞅搞君主专权,还想清洗所有宗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940 更新时间:2024/2/4 11:48:59

[var1]

邯郸古城墙

作者兰台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实质:学商鞅搞君主专权,还妄想将宗室贵族

如果大家有一张“三家分晋”的地图,大家就一定能发现,晋国的最精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与汾河延安地区,这也是晋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但是很遗憾,“三家分晋朝”时晋国的精华地区被魏国与韩国瓜分完毕,而赵国绝大部分领土是当年晋国的边疆地区,以“代”地为主的地区是人口密度不但很低,而且绝大多数都还是塞外少数民族。

大家完全可以把赵国理解为一个“反向清朝”,以少数中原人统治大量少数民族,这中间还夹杂了一个塞外民族建立的“中山国”。

而从地理条件来说,赵国是一个典型的山地为主的国家,而且在赵国没有彻底解决中山国之前,代地与赵国中心邯郸的联系只有一两条非常险要的小道。

换言之,如果代地的赵军将领造反,那么只需要封闭关隘就能让赵国非常头疼。

正因为赵国的人口以及地理特点,使得赵国王族必须抱团,而且也必须授予王族成员足够的信任,这也是为什么赵国“公室政治”(王族主政)一直延续到赵国被灭的原因,同样,也因为特殊的环境,使得赵国王族势力相比要更容易妥协,毕竟惹毛了赵王,把锅砸了,大家都别吃了。

赵武灵王继位时是什么情况呢?

[var1]

赵国地形图

当时赵国的东南有齐、魏、韩、秦,齐国处于威王、宣王、湣王时期,秦则处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期,均十分强势。

另一方面,南方的魏、韩则呈现颓势,并不断被秦所侵蚀。

在这种情况下,赵武灵王很清醒的认识到赵国能独立应对的对手,并非齐、秦,只有魏和韩。

然而,魏、韩、赵同属 大国晋国分裂后产生的国家,而三晋在分裂状态下是无法单独对抗秦、齐两国的。

因此,赵所看重的并非是三晋相争,而是三晋联合以备西边及东边的秦、齐二国。

事实上,武灵王在其即位后并没有与魏、韩进行全 面战争,而魏、韩也向赵展示了一定的臣属姿态。

当然,从赵武灵王元年到赵武灵王十八年开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赵国一共发动了10次对外战争,其中对秦五次战争赵国全部输掉了。

这五次对秦战争的失利让赵武灵王清醒认识到赵国与商鞅变法后增加了汲取资源能力的秦国巨大差距。

[var1]

赵武灵王

这也更坚定了赵武灵王效仿秦国,搞旨在增加赵王对赵国资源汲取能力的改革,或者说集权;当然,打着“胡服骑射”的幌子。

赵武灵王改革中有很多项都和军事无关,比如赵武灵王要求文官们统一穿上靴子:

《实录》曰“靴始起于赵。武灵王好服短xx(打不出来),黄皮为之。”

“乃,令有司衣袍者宜皂鞋”,有司衣袍者多为文官,与骑射没有关系。

那么,赵武灵王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公子成反对武灵王胡服改革时集中阐述了此种思想,他说“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圣贤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

赵武灵王认为崇尚诗书礼教,仁义道德正是赵国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赵国想要富强就要抛弃无用的“诗书礼教,仁义道德”。

所谓的“诗书礼教,仁义道德”表面上指的文化,实际是晋国以来普遍的贵族共治的传统,而改为塞外少数民族那样的部落酋长制。

[var1]

战国地图

换言之,赵武灵王要掌握赵国的一切,赵国的军队要归他统领,而赵国的经济要为赵武灵王的军事行动“买单”。

大家不要以为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军队听命于国王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在齐国以及楚国,这两个国家军队完全是“联盟军”,除了国王直属军队外,有相当数量的贵族私军。

真正完成“一个国家,一个君王,一支军队”的只有秦国以及赵魏韩三国。

这种旨在增加君王专权以及君主对国家资源汲取能力的改革确实导致了赵国的崛起,但是由于赵国地理环境与秦国截然不同,当赵武灵王嫌弃儿子赵惠文王“清洗压制”贵族太慢,希望用公子章给赵惠文王一些压力,没想到早就对赵王“收权”改革不满的贵族与赵惠文王联合起来,直接发动了“沙丘之变”,活活饿死赵武灵王。

而饿死了赵武灵王之后,李兑与安平君长期把持赵国国相的位置,这也说明了“沙丘之变”实质是赵国宗室与贵族对赵武灵王专权的一次反击。

那么,如果赵武灵王不死,赵武灵王通过草原绕道攻击秦国的战略能成功吗?

这真的不好说,赵国人口有限,之前赵武灵王多次对中山国用兵已经把赵国核心区资源汲取的差不多了,赵武灵王攻击秦国的战略更像是一次不成功则成仁的豪赌。

END

更多文章

  • 封神演义姜王后祭天时,为何纣王跟太子不阻止都有自己的心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邓伦版本的《封神演义》是一部古装神话剧,由于改编的力度比较大,也使得不少的观众觉得有些无厘头了,毕竟杨戬跟妲己扯到一起这就是脑洞大,还把狐妖变成了男的,当然了也由于改编的不同,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了,不过剧中有一位女子特别的可怜,一生心怀天下,到头来却白白牺牲了。这个女子是纣王的妻子,本来本性善良,对待

  • 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直击六国的痛点,六国宁亡都不会抄袭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孙膑评价商鞅,商鞅车裂图片,商鞅死后嬴驷三年不上朝是真的吗

    在这期间,也是遇到了老氏族的阻碍,以及其他的一系列问题,但是,商鞅变法确实搞得有声有色,以至于使他逐渐在秦国站稳脚跟,也让秦国的国力一步步提升了起来。那么问题也就出现了,这也是被讨论过成千上万次的课题,山东六国看到秦国在稳步崛起,为何不直接抄袭“商鞅变法”的内容?放着成熟可行的制度不去抄袭,而选择自

  • 战国四公子谁死的最惨?春申君:我被市井小儿夷灭全族独留楚幽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就是这样一个废物大王把楚国折腾成了四不像,甚至在多年以后导致楚国都城的丢失,被迫前往最东边躲避,气势汹汹的秦国开始在西方肆无忌惮,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对楚国各种羞辱压榨,在楚国剩余不多的时间里,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果断的跳了出来,开始给楚国续命。[var1]楚怀王葬送楚国前程黄歇嘴遁秦王,公子完在

  • 女娲想杀纣王被金光所阻,金光是何人发出?守卫纣王的门神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纣王的门神为何不怕女娲,纣王写给女娲的诗原文,纣王与女娲对话

    众所周知,纣王无道,在三月十五那天是女娲寿诞,又因女娲娘娘是人间的福德正神,人人到了那天都会对女娲娘娘进行供奉。人间天子纣王也不例外,在大臣商容的提示下,纣王率领文武百官前往女娲宫进香祈福。祸事也是因此而已,无道的纣王竟然把主意打到了女娲像中去,看女娲石像如此美丽,人间少有,便对她一见钟情,可惜人神

  • 商鞅变法,一直被视为秦国崛起之基,为何法家思想会在秦国落地?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当时的秦国地处西北边陲,一直被中原各国视作是蛮夷之地,抛开当时人们的偏见不说,秦国在文化上确实落后于当时的山东六国。那么为何法家思想会在秦国落地,并且迅速的奠定了秦国崛起的基础呢?一、 一张白纸好作画,正因为秦国文化上的落后,所以接受起法家思想来,才更快更有效[var1]春秋战国时

  • 吕不韦为何要送嫪毐入宫?他有何过人之处,能让赵姬甘愿为其生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吕不韦怎么知道嫪毐的能力的,大秦赋赵姬嫪毐,吕不韦为什么介绍嫪毐

    虽然惊心动魄,全局也在掌控之中。纵观全局,嫪毐要想成功需要完成以下几个小任务:(1)攻占咸阳宫,活捉公子扶苏;(2)攻破丞相府,瓦解咸阳城内的抵抗势力;(3)攻破雍城,活捉嬴政,逼迫嬴政写下传位于公子扶苏的诏书;(4)拥立新王,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var1]但嫪毐好像一件事都没有搞明白,率领一群人

  • 抗击匈奴的人生拍成恋爱剧?70集的《霍去病》还是别播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大多数童鞋可能会表示,这不是废话吗,人家可是说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一生都在抗击匈奴的民族英雄,当然是拍他的军旅生涯了。按常理来说,的确如此,然而早前一部电视剧,却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将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改编成“用爱拯救世界”的偶像剧。这部电视剧叫做《霍去病》,剧集集数长达92集。霍去病的人生仅

  • 任见:张邈叛曹操,刘备来检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第五章 镇服四方的法宝34吕布逃出关中,四处流窜,路过陈留,受到陈留太守张邈殷勤款待。张邈认为吕布是个英雄,两人一谈,即很合拍。张邈早是陈留太守,又是兖州人,在兖州颇有声望,地位和实力都高过曹操。没料到曹操却一步步跃升为兖州牧,反而成了张邈的顶头上司。一向好做大哥的张邈心理很不平衡。不平衡,就常常表

  • 三国演义诸葛亮:从"神"到人,4方面看孔明,前后形象差距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精心塑造诸葛亮形象,而使之成为中国小说史上一个著名的艺术典型。但是,纵观全书,细心体味,可以发现这个艺术典型性格存在着某些复杂的现象。在赤壁之战、三气周瑜的前后,诸葛亮生气勃勃,

  • 韩国学者拿出3大“证据”证明孔子是韩国人,我国仅用两字回应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不理解韩国为什么总是觊觎我们的文明,说屈原是他们的还不如说他们的老祖先率先发现了北美洲更可信一点。这不,作妖的大韩民国卷土重来,这次他们想偷的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教育学家孔子,这次他们也是“有备而来”。[var1]他们的准备的“武器”就是韩国学者总结出的3大“铁证”,这三大铁证在中方外交官嘴里只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