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做官究竟有多惨?朱元璋制定的规矩,放到如今都是一种折磨

明朝做官究竟有多惨?朱元璋制定的规矩,放到如今都是一种折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293 更新时间:2024/2/6 17:09:38

实际情况可能会出乎很多人意料,明朝初年的官员实际生活水平很差,温饱线上挣扎都做不到,基本算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元璋

而这种官员如履薄冰,贫困潦倒的现状,其根源是因为明朝开国皇帝的特殊。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由平头老百姓最后荣登九五至尊的帝王。这在历史上基本属于个案,属于小概率事件。对比其他历史人物,诸如唐太宗,人家本就是关陇军事贵族,从小到大不愁吃不愁喝,十八岁就开始带兵打仗。

与他稍微相似的,同样为草根出身的汉高祖刘邦,虽然同处社会底层,但身为小吏,整日不事生产,游手好闲,饮酒作乐,广交朋友……

唯朱元璋是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农民起家,在他小时候,全家吃不上饭,父母在兵荒马乱,酷吏当道的大环境中饿死了。他一路颠沛流离,当过和尚,要过饭,连给父母下葬的坟地,都是别人送的。

皇天后土,竟无朱元璋半点儿立锥之地。因为他的悲剧性的童年,所以他对造成他儿时苦难生活的贪官污吏深恶痛绝,恨不得见一个杀一个,唯恐除恶不尽。

怀揣着这样的心理,他对洪武年间的明朝官员,采取了惨无人道的政策。

废除丞相,封官谨慎,大封亲朋。

这直接造成了大多数官员的心理不平衡。封建王朝历代统治者,不管时局如何变幻,哪家称王称霸,都会将一些肱股之臣视为臂膀,最起码立个丞相,通过他们来降低自己治理国家的难度。但在朱元璋这,这条约定俗成的规矩被打破了。他恨不得事事亲力亲为,在中国古代的493位皇帝中,他吃苦耐劳的程度要说认第二,那没人敢认第一。

而从废除丞相开始,洪武一朝最顶级的文官,便是各部尚书。尚书是正二品,那么一品哪去了呢?

大学士严嵩

所谓的一品大员在朱元璋这,不是没有实权的虚职,就是和他沾亲带故的皇亲国戚,或者是在明朝立国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如今半死不活的大功臣。

因为彻头彻尾的农民出身,所以朱元璋骨子里的小农意识很重,农民的优点缺点他都有。比如农民喜欢抱团,恨不得挣到钱了,开个公司都是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三大爷小舅子。朱元璋也是这样,他提防文臣,提防武将,不敢也不愿意用外人,他始终觉得外人跟自己不是一条心。宋濂,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等顶级文官都不得善终;蓝玉,李文忠等武将也多死于非命。

但对子孙后代,他是个优秀的父亲,他给儿子封王,给子孙富贵,大手一挥,万贯家财眼也不眨的就输送到孩子们身边。靖难之役中,取朱允炆而代之的朱棣,从哪来的兵力?正是朱元璋曾经赐予儿子们招兵买马的权力。

明淮安府府署

而到了明朝末年,光朱元璋的后代,在全国就已经繁衍到近百万之多,他们衣食无忧,却不参与生产劳动,因为老祖宗朱元璋规定了,他的后代只需由全国各地人民供养就可以了。

一百万人不事生产,这是什么概念?

大家都是奔着富贵来的,不能光你的亲朋子女穿金戴银,满面荣光,而我们活的抠抠搜搜吧。跟你相识一场,就不论做多大贡献,起码得让我们吃饱穿暖啊!

那么明朝的官员,是满眼嫉妒的无病呻吟,还是真的吃不饱饭呢?这就涉及到官员的俸禄问题了。

俸禄极低

我们拿县令举例子,县令是七品官。

当时,七品官员一年的薪水是90石米。一年12个月,换算下来,每个月只有7.5石。但明朝的官僚结构和今天不同,今天做了公务员,你的工资有一分算一分,都是揣进自己口袋里的。而大明朝,你当了官,等于一大部分吏要靠你来养活。

明朝官制

这一部分吏,他不是官,拿不了国家发放的薪水,但又在给国家工作,准确的说,是在给你工作。因为他们干的活,是国家安排给你的。你十年寒窗苦读,一朝中举,走马上任后,等待你的是雇人干活儿的生涯。

你最起码要雇一群帮你打杂的,你需要他们拿着杀威棒,帮你吓唬人。还要雇一个师爷当秘书,不然什么事情都找你。每个人背后都有一家老小需要养活,都是好几张嘴等着吃饭。你还要他们认真办事,还不能尖酸刻薄,否则工作上给你使绊子,难受的还是你。

7.5石粮食,给他们一分,到每个人手中就寥寥无几了。

可有时候,就连这点俸禄,都不能正常发放。

因为老百姓交税的东西,他不一定都是大米。每个县的产物不一样,有的地方种大米,有的地方种茶叶。很多知县的俸禄,是随着当地老百姓交上来的东西走的。老百姓交上来啥,按照市价,折算出7.5石大米的对应作物,给到你知县。

可有些作物他不能吃啊,必须换成粮食。赶上收成好的时候,作物价格低,能换多少粮食,又只能随着市场价走。

市场规律可不惯着任何人毛病。

超额工作

现代人整天嚷嚷996十分不人性,工作强度大等等。能有这种观念,我们要感谢工人运动和共产党。实事求是的说,我们今天视如仇寇的996,如果明朝的官员能碰上,他们会乐的合不上嘴,半夜做梦都能笑醒。

还是拿知县举例,这个官职在今天的行政组织结构中,就没有能与之对称的职位。因为知县不仅是县长,还是法院院长,是妥妥的一个人身兼数职,干N多个人的活。很多历史古装剧中,知县一天到晚不干别的,就坐在明镜高悬的牌匾下面断案。

那我们顺着这个节奏捋下去。断完案要干嘛呢?

要抓坏蛋,处理坏蛋。没错,知县还要兼任公安局局长。

就这,还没完。

秋天到了,老百姓迎来了丰收的季节,该交税了,县里的税收谁收呢?人们交税交给谁?还是知县。等于又兼任税务局局长。

那么交税的同时,怎么能知道一家几口人,该交多少税呢?这就得查户口了。没错,知县还得兼任社保局局长,负责户籍登记。但在老百姓那边,你不能光拿钱不办事儿啊,收税比谁都积极,出事了找不到你,老百姓肯定接受不了。村里的路被洪水冲垮了,找到知县,怎么办,是不是得给个说法。

知县只能说莫得问题,我组织人修路。等于又是土地规划局和建设局局长……

对知县这样的基层管理者,我们历来有父母官的称呼。当官的就和老百姓爹妈一样,啥事儿都找你。无非清正廉洁的好官就是亲爹亲妈,吃拿卡要的贪官污吏就是后爹后妈。

这些超额的工作摆在知县面前,也不是不能干,但就分怎么干。一个人是明摆着干不完的,那我多招几个人不就OK了?可钱从哪出?7.5石米不够给大家开工资啊。

除了明以外的其他朝代,知县负责的具体事务大差不差,差不多也是这些。但除了明代的知县,多数都很有钱。俗话说的好,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一个人负责的工作越多,等于能捞油水的口子越多。

不说今天极易滋生贪污犯的,能捞钱的诸如建筑等部门,单单是执法,审判两项权力合二为一,清水衙门也会被走后门的踏破门槛。

可问题又来了,又是因为朱元璋,他严厉打击贪污。

严抓腐败

朱元璋一朝,打击腐败的严厉程度,是古往今来从未有过的,纵然是今天也比不了。他规定无论大小官员,凡是贪污60两银子以上者,杀无赦。

他可不是说说而已,为了震慑百官,朱元璋充分发挥了他性格中刻薄的那一面,在开发刑罚方面,这位开国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小天才。

凌迟,小刀子割肉,割你一千刀还不让你死;

抽肠,就字面意思,把肠子从腹腔里抽出来;

刷洗,把人放在菜板子上,泼上开水,用装满钉子的铁刷子,对着你的肉,咔咔就是一顿刷。活蹦乱跳的大活人,没一会儿就会被刷的骨肉分离;

秤杆,找个铁钩子,把钩子直接扎到肉里,把人挂起来,和南方挂腊肉一样,挂个俩仨月;

至于历朝历代常见刑罚,如阉割(司马迁)、挖膝盖(孙膑)、流放(苏东坡)……朱元璋都不屑于使用。

而且,明代的县衙也和宋、元不同。明朝的县衙里多设立了一个土地祠,这个土地祠不是供奉土地爷的,是给官员剥皮用的。就是把人皮扒下来,然后披在一个稻草人上,再缝合好。

这样的人皮展览馆,一个县一个。

到这儿,很多人会疑惑,被抓住确实是严肃处理。但抓贪官的难度可谓相当之大,毕竟贪污受贿这种事儿,不可能摆明面上,青天白日,大张旗鼓的吃拿卡要。那一定是找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悄咪咪的把钱送去;或者找个足疗店,洗浴中心,去聊些见不得人的事儿。

别着急,朱元璋想的比咱们深远。

他规定明朝百姓,人人皆有权力检举贪官,押送贪官进京。哪怕你是个扛锄头种地的老农民,发现贪官的不法行为后,都有权力把贪官绑起来,扭送京城。如果沿路上有他的同党来搭救,一经发现,不但都要处死,还都得被株连九族。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建立了庞大的情报系统。当时他们叫检校,是明朝锦衣卫的前身。这些撒出去的暗哨,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每一个官员都是他们的稽查对象。一旦发现,即可直达圣听,检校门有权直接上报给他。

为了肃贪,朱元璋搞了成百上千人,而且这成百上千人的直属上级还就是他本人,今天开公司,也没有哪个董事长敢说我的直属下级有上千人。这种鞠躬尽瘁,事必躬亲的精神,堪称历朝历代皇帝的楷模。

朱元璋这样的操作,看似是在打击贪官污吏,可某种程度上更可以看作他对曾经苦难生活的报复。像他这样的人现在也有,他们走不出过去的经历,整天疑神疑鬼,尖酸刻薄,掌控欲贼强,稍有不顺心便大发脾气。无非朱元璋作为皇帝,大发脾气可以换成大开杀戒罢了。

为什么把他的所作所为看作是发脾气,而不是办实事儿呢?

因为他这一顿操作下来,贪官不仅少,反而还多了。

洪武年间,贪腐不断,因为腐败问题被处死的官员多达几万人。试想当时明朝全部官员才多少人?官员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不仅没被前任的尸体吓死,吓倒,反而贪不胜贪,越抓越多。

官员们为啥非得和朱元璋对着干呢?

实际上,真没对着干的意思,无他,官员们得活着。为了活着,不得不贪。

不贪现在原地饿死,贪了说不定哪天死,早晚都是死,还是多活两天吧,能活一天都是白捡。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朱元璋是个刻薄的人,更在于他自己没有当过官,缺乏像刘邦那样的当官的经历。所以他不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官员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朱元璋当过农民,当过起义军领袖,当过皇帝,可他这一辈子,唯独没当过官。要知道,官员的一家老小,也是需要吃饭才能活的,他们不是吸风饮露,便能神采奕奕,精神饱满的替你办公。你把他们当人了吗?

抓贪官不是这么抓的,在吃饱喝足的情况下,拿了不该拿的钱,叫贪官。可洪武年间,那成千上万的刀下之鬼,都这样的吗?一个个面有菜色,面黄肌瘦的官员,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不贪能活吗?

朱元璋为明朝定的基调就是大臣不可信,大臣要提防,对待大臣要刻薄。他自己不会团结大臣,又因为能力超强,没了大臣也能玩的转,所以很多问题在他洪武年间根本不体现。在他死后,不可能每个继任者都如他一般,精力充沛,又有尸骨堆里淌出来的杀伐果断。

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朱元璋不是千年王八万年龟,你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管得了一世,管不了生生世世。

正是因为这样残酷的对待,所以明朝管理在贪污和克扣方面毫无心理负担,甚至有一种痛快的报复欲。

而那些原本想做个好人,当个好官的读书人,走进官场后,才深知这点俸禄根本活不了。举个例子,明朝最清廉的官员海瑞,一辈子就两件衣服,只有母亲生日时,才吃得起肉。

雇佣下属,迎来送往,官场交往,那只能去贪了。不贪活不了啊!

寒窗苦读数十载,一朝身为天子臣。

苦尽甘来图有报,无奈还是辛酸身。

既然如此,一不做二不休,反正人人如此,人人有罪,便是人人无罪。巨大的从众心理磨灭了明朝那仅有的读书人的一腔正气。

他们也不想贪,他们也不想搞诸如火耗等这些猫腻,可除此之外,别说高薪养廉,大明王朝给他们活路了吗?

朱元璋贵为天子,不知道他如何看待天道昭昭,因果循环。在他的执政生涯中,他废除了宰相制度,可正因为废除了宰相,使得他的后代面对着比以前历代皇帝更难的挑战。从前的皇帝,顶天了只需要面对一个权臣,到明朝中后期,内阁中,往往是一堆权臣,一堆混子,和一堆贪官。

而没了对文武百官的重用,明朝皇帝在朱元璋的带领下,开始了剑走偏锋,和唐朝一样开始重用宦官。然后就开始了王振、魏忠贤等大宦官独掌权柄,祸国殃民,把大明王朝往火坑里推的一幕幕。

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借用《神探狄仁杰》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我们可以问问他,对于他死后大明王朝发生的一切,元璋,你怎么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自成在九宫山被杀后,他的皇后高桂英下场如何?说出来或许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从秦朝的陈胜起义,到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抗争。只是这抗争大潮中,有人失败沦为阶下囚,有人成功荣登帝位。但像李自成这种已经称帝,最后却因失败而战死沙场的起义领袖却是少之又少。但他的英雄事迹却已彪炳史册,他也受到人们的敬仰。这样英雄的人物身后自然是少不了一个贤内助的,而李自成的

  • 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太后-慈禧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据统计,慈禧太后在1897年慈禧太后一个人就耗费了各种梨子47万多个,石榴310个,桃子4000多框,苹果15万多个,葡萄1万多斤,山楂一万多斤,平均下来她每天光是苹果就要吃400多个,就是吃到把她送走也吃不完呀。不过奇葩的是慈禧太后的苹果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闻的,她喜欢苹果散发出来的果香,就命人

  • 乾隆的“真容”,被一意大利画家偷画下来,到底长什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这部剧曾红极一时,主要讲述了明朝初年五帝六朝的传奇故事。而此剧在火得一塌糊涂的同时,相对地遭受了很多人的吐槽与非议,首当其冲的,要数朱元璋的出场了。剧中的朱元璋出场次数不多,但是其面貌不得不说有些吓人。有人指出,这是对明朝开国皇帝的抹黑,丑化朱元璋的样貌,让人从心里会产生一种厌恶感,而剧中关于朱元璋

  • 明朝把王爷分封到各地,朱棣成功篡位,清朝行动表示不向明朝学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在刚开始封藩时,朱元璋为了防止那些大臣们反对就下了一道圣旨说明,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遵循古制,是迫不得已的,是勉为其难的,并不是出于私心。具体的史书上是这样描写的“众建藩辅,所以广磐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亲支之厚,古今通谊,朕何敢私?尚赖中外臣邻相与维持,弼成政化,故兹昭示,咸使闻知”。其实所谓的“

  • 历史上的“尔康”:此人深得乾隆器重,还在信阳遭遇了这些事儿!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尔康”:此人深得乾隆器重,还在信阳遭遇了这些事儿!福康安,清满洲镶黄旗人。乾隆帝孝贤皇后侄,大学士傅恒之子。作为《还珠格格》中尔康的历史原型,被人们广泛熟知。他曾是乾隆朝叱咤风云功勋卓著的统帅,历任云贵、陕甘、闽浙、两广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乾隆六十年(1795年),进封贝子,次年((179

  • 明朝才建立,朱元璋就着急打蒙古,朱元璋和蒙古之间有何血海深仇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这件事情说起来和朱元璋自己的成长的经过有关,熟悉元朝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元朝对汉人的刻薄,几户人用一个菜刀都不算什么,在蒙古人眼中,汉族人和牲畜没有什么区别,可以随意买卖,唯一的区别就是汉族人会说话而已。在小编这里,小编认为朱元璋在对蒙古人的处理方式上已经够温和了,至于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对蒙古人

  • 明朝百姓养出重40斤的“公鸡”,一道士看后说:明朝要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虽说这其中也不乏许多的封建迷信,你也不会相信其中的原因,但历史上可真有这么几件事在挑战你的认知,他们就是能够造成一个巧合,这种巧合就这就正好如他所说。就这明朝末期就有一件奇事,一户百姓家中养出重40斤的“公鸡”,一个道士正好路过,看后表明,明朝要亡了,而事实却是如此。这其中有何说法,难道真的是这道士

  • 包拯一生淡泊名利,死后却有21口棺材一同出殡,这是何意?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包拯,相传因为长得比较黑,额头上又有一个月牙的形状,所以又被叫做“包青天”,“包公”,他为官清廉,公正判案,绝不与其他人做不正当的事情,在他的眼里,即使是天子犯法也应当与庶民同罪。也正是因为包拯的秉公执法,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他的名声也就传开了。但是鲜有人知的是,在包拯死后,葬礼却是举办得极其隆重

  • 人生在世不如意,愿君学学左宗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左宗棠戎马一生,虽以举人身份入仕,但学富五车。人生在世不如意,愿君学学左宗棠,这些经典的话,至今仍具有教育意义。01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是左宗棠的一副对联。首富李嘉诚也很喜欢这副对联,在他香港的办公室里便挂了这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说的是

  • 明代京师怪谈之侍郎遇鬼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这户人家姓李,对当地人称其为李老爷,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李璟,二儿子叫李昀,李老爷原来打算给他们请私塾先生教他们读书,以后能够像先人那样成为朝廷的官员,但是后来发现他的大儿子都对读书根本不感兴趣,老师教他四书五经额内容,当天记得好好的,第二天就全部都忘了,教了多次还是这样的情况,李老爷最后也不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