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作为著名的武侠作家,他的作品曾陪伴着几代人的成长,这些武侠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侠肝义胆、行走江湖,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偶像。
看过金庸小说的小伙伴可以发现:这些武侠小说的“武林高手”并非空穴来风,虽然它有想象的部分,但以真实发生的朝代为历史背景。
金庸笔下各朝各代的英雄人物,其武功令人拍手叫好,但细心的网友也会发现:金庸写了许多高手,唯独没有三国时期。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将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描写得淋漓尽致,三国时期作为英雄层出不穷的战乱年代,为何金庸会放弃写下三国英雄的时机?
一、三国人物的过度“拔高”
首先我们反观金庸的小说可以发现:金庸之所以没有写三国时期的英雄,主要是因为他通过虚拟的武力值将普通人拔高许多。
像妙手回春的华佗,华佗作为金庸笔下为数不多的三国人物,金庸将华佗的五禽戏同“达摩老祖、岳飞”相提并论,在他的描述,华佗的五禽戏还略胜一筹。
史料中曾这样记载华佗:“余情尚洒洒,不吐酸寒辞。事慕古豪杰,诸儿那得知。”达摩老祖在武林体系中排名前三位,他的武力值不容小觑。
华佗作为救死扶伤的神医,虽然创建了五禽戏,但他对武术并不擅长。金庸将一个不懂武术的医者描绘成所向披靡的绝世高手,这种高态过于离奇。
金庸的小说中曾这样描述:“华佗的五禽戏和达摩老祖、岳飞武功相媲美。”
达摩、岳飞都比不上华佗的五禽戏,由此可见华佗的出彩之处。华佗的武力值在三国时期属于垫底位置,那其他武功盖世的英雄岂不是要被描绘成神仙人物?
像“子龙一身都是胆,更有仁心并义肝”的赵云,“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的虎将等,这些人的武力值碾压华佗,他们原本就达到了“封神”之位,想要再抬高就有点脱离现实。
武侠小说并不是神话小说,它只是将江湖儿女刻画成江湖人物,着重描绘人们的侠肝义胆,不是光凭想象,就能将这些历史上现有的人物刻画成虚拟人物。为避免偏离武侠小说,金庸索性就在封笔之前,没写过三国时期的英雄和历史。
二、对三国经典的敬畏
金庸对三国持有敬畏感,“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对三国历史最好的描述,金庸纵使才华横溢,也很难有超越前人之作。
三国时期,战乱频繁,在硝烟四起的战场上,魏蜀吴三个国家鼎力相战,这段历史在正史、演义、传说中已被描写得淋漓尽致,每个人物都有鲜明形象、立体性格。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它的文学造诣是后来者难以超越的经典,书中无论是对三国英雄性格、情绪还是动作的描写,都堪称巅峰制作。
金庸对三国保持一种敬畏之心,在和日本著名作家池田的访谈中,他对三国历史的赞美溢于言表,他说:“近三百年来,《三国演义》向来称之为第一才子书,或第一奇书”。
金庸曾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而他能够将三国奉为奇书,可见他对三国的崇敬程度。
金庸始终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隐心中就好,不敢轻易下笔。三国演义在他的脑海中也早已形成了定势,无论他怎么写,也终究是摆脱不了原著的光环。
更重要的是:三国演义乃是一部正史,金庸无法在严肃的历史面前给它赋予浪漫色彩,这是出于对原著的尊重。“慎做头飞鸟,行则中庸路”就是对谨言慎行最好的写照。
金庸的许多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在他笔下的英雄人物都有着侠骨柔情,像他所写的“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等,对于历史背景不会描绘特别清楚。
在带有模糊边缘的背景下开启历史人物的剖析,这是没有条框限制的创作。文学创作讲究灵感,一旦灵感被各种背景束缚,很难施展开来。
三、对历史体系的尊重
前两个出于独一外界因素的考虑,第三个因素则是出于对自己武侠体系的尊重。三国演义这本书籍对后世影响深远,虽然金庸没有写三国演义的英雄。
但金庸无形中将这些书籍中的英雄转化为为其他武侠人物加以设定,像武功高强的“张无忌”、心怀天下的“郭靖”、忠肝义胆的“虚竹”等人,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三国英雄的影子。
回顾每个写三国历史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加入自己的主观色彩,比如罗贯中、周兆新是山西人,他们在讲解三国英雄时,便会大力推崇蜀汉文化。
金庸对力捧老乡的行为颇有微词:“作为浙江人,特别想写一部以吴为主题的三国,然而魏蜀吴文化早已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根深蒂固,想要重新著写无疑是改写历史”。
他在一次访谈中公开表示了对这些“老乡护老乡”行为的不满:“罗贯中对蜀汉的偏袒过于极端”。
所以金庸笔下的郭靖乃是武艺高强、大公无私的民族英雄,他的英雄气魄碾压三国时期的许多人物,也成为武将的忠义代表,他所塑造的英雄人物没有“地域黑”,也没有“身份差”,以平等的武侠形象面对众人。
三国作为中国人民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它所带来的忠、义、孝都是后代值得学习的好的品质,这些品质贯穿于历史长河中影响着代代人,它带给众人的福利远远大于某些弊端,金庸深知其理。
原版三国的人物的形象经典不衰,如果他想要再来一部吴国为主题的版本,这部演义将会陷入巨大的“三国分裂”,读者分不清历史,无法判断情节的真伪,而他也极有可能会得不偿失,遭到网友的口诛笔伐。
金庸非常清晰“改写三国”对自己带来的影响,所以宁可选择封笔,也不愿意将其纳入创作之中,如果金庸利用三国时期的空白加以杜撰,或许还能创作更多的武侠小说,但他认清现实,结合自己的认知和读者思维选择急流勇退。
不得不说,这种做法值得很多盲目追求流量的作家学习,“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
他在2018年去世后,文学界为之默哀,金庸带给世界的不仅有武侠书籍,还有许多人的武侠梦。这也是为何金庸能够功成名就、备受尊崇的原因之一。
结语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金庸与时俱进改变着自己的写作方式,唯一不变的就是他的写作初心。
他的一生都在为武侠发光发热,凭借一己之力让众人看到了另一种快意恩仇的人生。身为作家,金庸无疑是成功的,他收获上千万的书迷,这些书迷并不会因为他的离世而遗忘于他,。
“天下谁人不识君,三十功名尘与土”,名利双收的金庸早就看破了人间繁华,对于这些外在浮云,他已视为浮云。
“金庸”这个名字早就成为了众人心中的武侠标杆。能够美名远扬的根本就在于他的实力和品行,不急功近利,不敷衍了事,他的每部作品都在时光的流逝中愈发醇香。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金庸始终清楚自己的定位,不会因为外界的喧嚣而影响自己的创作思路,更不会因为心血来潮就不计后果。如果金庸为了流量选择写三国,未必会有如此安稳结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