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民自古就在建筑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与智慧,不论是绵延万里,屹立2000余年的长城,还是不用一根钉子固定的榫卯结构建筑。
亦或是现代的三峡大坝、突破重重技术难关的港珠澳大桥。它们都展现着中国人民的智慧。
而就算放到现在看,屹立2000年的长城依旧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千年前的秦朝,没有钢筋混凝土等材料,但长城却在饱经风霜与岁月的洗礼后,依旧屹立不倒,中国的象征之一。那么,2000多年前决定修建长城的秦始皇到底往长城里加了什么才能让长城矗立千年而不倒的呢?
统一六国,成就千古霸业
战国末期,秦国崛起。13岁便登基成王的嬴政怀着勃勃的政治野心,不断发动兼并战争,各诸侯国唯恐将战火烧到自己身上,任用贤才,集会结盟,希望能够削弱秦国的实力。
然而秦国在多年的积淀之下,已是国富兵强。秦始皇利用自身武力优势,通过战争,兼并了各自盘踞一方的六国,实现了统一,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国家,成就了千古霸业。
在创立秦朝之后,秦始皇定都咸阳,之后便开始筹划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他先是巩固中央集权,设立郡县制,后又使“车同轨,书同文”,促进国家内部民族的团结,在边境地区,他也谋划着修筑防御工事来提防外族入侵。
为巩固统治修筑万里长城
其实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长城的身影,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便是来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秦、赵、燕、齐、楚、魏、韩、等国为了抵御其他诸侯国的进攻,就已经开始修筑长城,不过这时的长城距离都很短,并没有相互连接。
秦始皇在实现统一六国的霸业后,边塞的外族便成为了他巩固统治的一大威胁。身经百战的秦始皇深刻明白"因地形,用险制塞"的道理,在建立秦朝后不久他就开始谋划如何利用地形来抵御边塞外族的侵扰。
为了能够抵御外族侵略,秦始皇命令大将军蒙恬率领30万大军击退匈奴,取河南地。之后蒙恬带领着沿线军民,修筑起“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绵延上万里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
最初修筑长城时,是将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所筑的长城连接起来,这时修筑工程还比较轻松,没有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有了大致的轮廓之后,秦始皇便开始不断向两端延伸扩张,动用全国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修筑长城。
古人智慧结晶,长城2000年屹立不倒
整个长城的修筑花费了28年的时间,当时并没有如今这样先进的工具和材料,每一块青砖都需要工人们靠人力搬运。
修建一米长城,需要6千块青砖,整个长城一共用了420多亿块青砖,而如何将这些青砖粘连在一起,使其坚固不倒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那时钢筋混凝土还未出现,伟大的劳动人民为了完成修筑任务,便想出了用糯米汁连接青砖的好办法。他们将糯米熬成浓稠的米浆,再将其与泥浆混合,充分利用糯米的粘性,将每块青砖紧紧地粘连在一起。
后来,长城修筑到甘肃玉门关的戈壁地带时,当地物资稀缺,别说糯米,就连黄土都是少之又少。
如果特意从中原地区运来黄土糯米,那必将耗费更多人力物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便将芦苇和沙砾间隔相叠来修筑牢固的长城。
芦苇中含有大量的盐,而沙砾则有大量的碱,如今很多人都知道盐与碱会发生化学反应。
在千年前的秦朝,没有先进的实验室,甚至没有人对化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劳动人们就是在自己的实践中发现规律,利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不仅是用糯米浆,芦苇与沙砾混合来修建长城。修筑过程中,劳动人民们大多因地制宜,创造出了许多结构方法,如夯土、片石块石、砖石混合等结构。
在百万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震惊世界的建筑奇迹长城就这样产生了。
长城在修筑后,确实对抵御外地侵入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历朝历代都留下了许多关于长城的名句,西汉名臣贾谊曾在《过秦论》中这样描写长城: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唐朝诗人汪遵也写下了“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的诗句表达对长城的赞美。
因为这些劳动人民智慧的凝聚,绵延万里的长城在经历了2000多年的时光后依旧屹立不倒。尤其是到了近代,面对列强入侵、豪取横夺,长城依旧蜿蜒在华夏神州之上,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气势与不屈。
智慧与血泪的交织
元代诗人张养浩纵观历朝统治,最终提笔写下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样流传甚广的名句。历史中,每次政权的更迭,都有百姓或是被迫从军,或是流离失所,饱受剥削,即使在安稳盛世,百姓也要为皇帝的统治付出金钱,劳力,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秦始皇在位时期修建的长城,确实对抵御外族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之后的历朝历代,甚至还促进了沿线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如此看来,修筑长城确实是明智之举,但这对当时许多百姓来说,却是一场灭顶之灾。
修筑长城时,当时的经济并不算得上发达,但秦始皇却下令让百姓从本就不多的口粮中省下糯米,将其熬成米浆来连接一块块青砖。
修筑长城时,秦始皇征用了近百万的劳动力。由于工程浩大,条件简陋,指挥残暴,饿死累死的劳力不计其数。
可以说,在辉煌高大的长城之下,是惨死的皑皑白骨。或许任何事情都存在两面性,我们在为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修筑的万里长城而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不免为他们被压榨被剥削的悲惨遭遇感到唏嘘。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