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代的中国为什么还有刀耕火种,浅谈宋朝中国西部经济落后的原因

宋代的中国为什么还有刀耕火种,浅谈宋朝中国西部经济落后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803 更新时间:2024/1/26 12:09:51

刀耕火种是相对精耕细作来说更为古老的耕作方式

,大约在商周之际盛行于中原,以后逐渐沉寂,到唐之际,由于北人南迁,精耕细作的汉民族和当地刀耕火种的土著民族之间产生矛盾,在中原沉寂数千年之久的刀耕火种重归人们的视野。

那么,

宋代的中国为什么还存在刀耕火种

,宋代中国西部为什么经济落后至此?这跟当时当地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

一 历史进程中的刀耕火种

说到刀耕火种,这里先要解释一个字,畲。

早在先秦时期,

我国就有刀耕火种的记载

。《易》有“不耕获 , 不甾畲”句。《诗》中则有“嗟嗟保介,维莫之春 , 亦又求 , 如何新畲”。古代的辞书 , 如《集韵》、《广韵》等将“畲”解释为“火种也”或“烧榛种田也”。

今人更从字学和民族学上对畲字进行推断 , 认为畲字所从应为田间窝棚一类建筑物 , 这种建筑物的存在表明这里的土地正在被利用。

另外,

窝棚象征着撩荒耕作制中的现耕地

。由于在撩荒耕作制中实行火耕 , 即使从生荒耕作制转变为熟荒耕作制 , 火耕的习惯仍然长期沿袭下来 , 所以“畲”又有“火耕”的意义。

进而不妨了解一个词,畲田民族。

所谓畲田民族,也就是以畲田,即通所说的刀耕火种为主要特征的农耕民族。顾名思义,和今天的畲族有很深的联系。

畲族是最主要的畲田民族之一

,但历史上的畲田民族除畲族之外 , 也包括其他一些以畲田为特征的民族,如苗 , 瑶、壮等其他许多南方少数民族。

近人傅衣凌在《福建畲姓考》中写道 : “唐宋以后 , 汉人来者益多 , 越民之强悍者被迫入山 , 因得峒寇 、烟獠之名 , 又以其烧山地为田 ,种旱稻 , 刀耕火种 , 因名为畲 , 赣粤两省则写为輋 , 即种畲田之人也。“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特征,

我国中原地区也曾有“畲田”的阶段

,然而春秋战国之后,伴随着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刀耕火种早已沉寂,代之以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于是新的问题显然是,为什么畲田的耕作方式重回中原人们的视野?这和经济重心南移、北人南迁及随之而来的畲、汉冲突等密切相关。

首先需要厘清的是,

原始农业既然是刀耕火种的

,则彼时彼地当有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莫大优势。考之当今,刀耕火种残存在热带一些极不发达的地区,抛开地区经济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刀耕火种的自然条件应当是雨热同期、土地肥沃等等。

也就是说,与冯先生《五千年来气候变化表》的统计相吻合,商周时期中原盛行畲田的自然原因是气候湿热,旱涝保收,

进而唐宋时南方地区仍然能够畲田的原因是气候变化,湿热带南移。

宏观地说,气候变化引起了北方少数民族为生存而南下饮马,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矛盾冲突不断;北方地区粮食减产、人口增加、环境恶化、生存压力增大。加之北方战乱频繁,于是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地区人口增加,开发程度加大,经济重心南移。

移民与当地土著为生存而不断冲突、相互适应是必然的。

自安史之乱到金元南下,

北人南迁一直没有停止

,因而到了宋代,俨然是“建炎之后 , 江、浙、湖、湘、闽、广 , 西北流寓之人遍满”。散落于平原的越来越多的汉人对惯于山居的畲人形成了“包围”,冲突越演越烈。

如福建《云霄厅志》记载 :唐“高宗总章二年 , 河、潮间 , 蛮僚啸乱,民苦蛮僚之乱。“《宋史·理宗本纪》和《宋史·许应龙传》记载:绍定三年二月 ,“汀、赣、吉、建昌 , 蛮僚窃发”,“盗钟全相挺为乱”等。

究其原因,

畲人认为她们是田地的主人

,然而“开着好田官来争”,汉人认为她们跋山涉水而无立锥之地,“处处山田尽入畲 , 可怜黎庶半无家”,于是双方寸土不让,矛盾升级。当然,在这种冲突中舍人是处于劣势的,北人对南方地区的开发中,难免出现“非自愿”的情形。

二 宋朝西部的畲田民族

畲田作为一个落后、然而终究曾经占据了重要地位的耕作方式,自然有与精耕细作截然不同的面貌。

前文已经提到,由于经济重心南移,

畲田重归中原朝视野

,北人南迁、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以宋为最终完成阶段;相对得天独厚、条件优越的东南沿海,西南地区的畲田等情形残留时间更长,经济相对呈现出独立性,更为落后。因此,宋朝西南地区的刀耕火种现象于史书记载和呈现风貌上也更为丰富。

在耕作方式上,根据唐宋时人对于畲田的描述 , 所谓畲田 , 实即山民在初春时期先将山间树木砍倒 ,等倒下的树木“干且燥”之后 ,

便在春雨来临前的一天晚上放火烧光

,“藉其灰以粪”,用作肥料。

刘禹锡的诗句“本从敲石光 , 遂至烘天热”来看 , 用来放火的火种是采用敲击石头来取得的。这种石头当属燧石。焚烧后的第二天便“乘土热“ , 甚至是“火尚炽"的情况下播种,然后用锄斧之类的农具掩土覆盖种子,以后不做任何田间管理,只管等待收获。

在此之前往往要占卜,

占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方最宜烧畲及何时会下雨等

, 其中确定下雨的日期 ,即“候雨”最为重要 , 所谓“雨来亟下种 , 不尔生不蕃。”

占卜分龟卜、瓦卜和泉占等方式,瓦、龟之类,敲击而已,不必赘言,而所谓泉占,与卜居有关,考察的是何地适宜居住,附近是否有水源。如刘禹锡诗曰:星居占泉眼 , 火种开山脊。即此之渭。

在耕作工具上,

最重要的是作畲刀而非牛耕

, 所谓“田仰畲刀少用牛“,畲刀主要用来砍伐树木 , 与斧头相似 ; 其次是锄 , 锄主要用来去除烧过之后所留下的根株以及斫土覆盖播下的种子,而不是用来中耕除草;最后是用于收割的镰刀。

在种植作物方面,究其分布和性质来说,畲田属“山麓之陆田”, 其上为旱地作物。从有关诗文的记载统计来看 , 唐宋时期的畲田所种植的旱地作物主要包括 : 粟、豆、禾、麦、米、火米 . 芋 , 蔗等等。其中麦、豆和粟是她们的主食。——春种麦、豆作饼饵以度夏,秋则粟熟矣。

除这些畲田的基本状况之外,

在唐宋以来畲汉之间不断交融的过程中

,畲田民族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一是牛耕代替刀耕。这从畲民结婚所送之礼物中便可见一般,畲民嫁娶时 , 多以农具为礼物 , 起初是以刀耕火种农具刀斧做为礼物 , 如永春畲族“嫁女以刀斧费送”, 随着畲族农耕的汉化 , 婚姻嫁娶所送的嫁妆也发生了变化 , 如建德畲族“以犁、耙、蓑衣、刀、锄为嫁妆。”这种习俗一直保留到近代 。

二是梯田代替畲田。

畲田是一种很原始的山地利用形式

,它顺坡而耕,不设堤垒 , 加上刀耕火种对于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地利用率极低;由于畲田的保土蕴水能力很差 , 一般只能种植豆、麦、粟等旱地作物 , 产量也不高;加上北人大量南来后,人口增加,生存压力增大,采取了更为竭泽而渔的火耕形式,极为破坏环境,于是梯田应运而生。

三 宋代西部经济落后的原因

其一从地理环境上看,西南地区地质构造和岩性比较复杂,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差异较大。以相对独立的三峡地区为例,该地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处我国腹心地带,扼东西水路交通之要冲,位置重要。

东接江汉平原,西连四川盆地,北倚大巴山脉,南靠武陵山和大娄山的余脉,中部为巫山山脉横断,

地形复杂,地势差异较大

,长江自西南而东绕流其境,其内支流众多。西南地区气候条件湿热,但多处受海拔影响大,差异性明显。

也就是说,西南地区沿江河平原地区湿热,但地下暗河多,土壤储水能力差,近山地地区条件趋于恶劣,同时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其二从人口构成上看,

前文已经备述畲民和中原的汉民屡有冲突

,两地风俗差异至此,中央政府不可能对“蛮夷”如何偏袒,反而多有打压。同时畲民社会的发展水平落后,阻碍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其三从政治区划上看,宋前在西南地区多为羁縻州,甚至一直到明代以前,畲民都“不入版图 , 无丁赋差役”,“有国者以不治治之”。宋代虽然相对唐来说将当地的州县之类划分得更为细致,然而山高皇帝远,多数时候也是鞭长莫及,有心无力。

其四从相对位置上看,一来,西部地区远离宋朝腹心区域,经济难以发达,来自中央的经营难以尽善尽美;二来,此地距敌国为近,

属边境地区,战乱、摩擦频繁

,难以稳定发展经济。

总而言之,西部的地理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使得它难以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地理单元上的相对独立和稳定又阻碍了当地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当地与其他地区的商业往来、经贸交流。

由于远离王朝腹心,接近敌国边境,

西部既缺少稳定的发展环境

,又缺少充足的发展所需资源,长久以来不仅不受重视,还受到百般打压,自然经济落后,与商业成就惊人的宋朝不能相称。

四 小结

刀耕火种是一种在中原地区早已淘汰的耕种方式,唐宋之际又在西南地区被重新“发现”,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吻合,这并非巧合。

宋代汴京城内通宵达旦的同时

,西部仍然经济落后,也有着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制约。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做梦都想不到,他的大明江山,会断送在一起捉奸丑闻上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元年(公元1928年),奉旨入京任监察御史的毛羽健金屋藏娇的事,被仆人举报。毛夫人得知消息,动用明朝快速便捷的驿站服务,将正在和小三卿卿我我的御史大人逮个正着,怒火中烧,把小三扔出家门,揪了老毛三天耳朵。老毛御史越想越气,原本接待来往官员、传递信件和物资的驿站,成了腐败官员享受的交通工具,毛夫人

  • 宋徽宗有多屈辱?“靖康之耻”当8年俘虏,还与妃嫔生下12个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在皇帝的后宫里,有成群结队的妃嫔,她们都在翘首以盼,等着皇帝能够宠幸自己一次,最好能怀上“龙种”,她们便能母凭子贵。因此,在古往今来的历史记载里,虽然不同朝代的皇帝妃嫔数量不一,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有众多子嗣,意为“多子多福,福泽后代”。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曾遭受靖康之耻,但奇特的

  • 吕布一生未杀过一个名将,为什么还被称为三国“第一猛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吕布没杀过名将为啥是第一猛将,三国吕布杀董贼视频,吕布手下四大猛将

    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其实并不冤枉,吕布到处认干爹,让人觉得此人不忠不义,更是配不上英雄的气概。他本是丁原的义子,董卓一开始不敌丁原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吕布,董卓面对这样的情况,便派人去劝吕布,吕布受到挑唆之后,毫不犹豫的杀了丁原,依附于董卓,并且还当了董卓的义子。这还不算完,后来吕布又被司徒王允用计挑拨

  • 朱元璋到底有没有火烧庆功楼?想知道真相吗,我们一起往下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些臣子中,只有刘伯温心里有所怀疑。因为这座楼的窗户修建的又高又小,实在不符合建筑美学。等到大楼建成之后,朱元璋下令将一干功臣武将全都请进楼里,举办宴会庆祝。华灯初上,开国功臣们一批批相约来到庆功楼参加宴会。楼里一片笙歌,灯火辉煌,功臣们喝着美酒吃着美食,喝到兴起处不免回忆一下当初打天下的事迹。在

  • 朱棣打进南京后,朱允炆失踪,39年后一个老和尚现身:我就是建文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根据官方记载,朱允炆是自焚死在了皇宫之中。可是有大量的民间资料显示建文帝并没有自焚而死,而是出家做了和尚。甚至在清初的《纲鉴易知录》中记载:正统五年,也就是南京城破39年之后,一老和尚自称是建文帝。靖难之役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而朱允炆则是朱元璋的孙子

  • 秦始皇死后,子女结局如何?专家发掘一墓陵,画面令人难以置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一代帝王秦始皇:从最近热播的影视作品《大秦赋》中,应该能够对秦始皇有所了解,嬴政12岁称帝之后,前期深受打压,有名无实权,后来自吕不韦和嫪毐相继被捕之后,嬴政在李斯等人的辅佐之下,逐渐稳固皇权,甚至还统一了全国,并且自称“始皇帝”,当然了,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后世人褒贬不一,虽然建立天下统一的框架,

  • 朱元璋控制191万大军,对北元发动六次军事行动五胜一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摸清了军事能力的基础1368年11月(以下都是阴历后推一个月,为简便而行之),朱元璋要求天下的政府机关要把工作重心之一放在收集元朝的户籍版册上。他下令,收集到的民间、百姓收藏的各种户口版籍应用典故文字等要交给总兵收拾整理后交给相应部门。针对当时前朝的遗老遗少、逃荒、脱籍的人,朱元璋又在1370

  • 岳飞手下“十二军”统制,谁被杀?谁沉默?谁又背叛?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岳飞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明清两代皇帝对岳飞甚为崇敬,明万历皇帝就曾加封岳飞为“三界靖魔大帝忠孝妙法天尊岳圣帝君”,并单设“护国忠义庙”祭祀;努尔哈赤曾让两个孙子改姓岳——代善长子克勤郡王岳托,阿巴泰之四子安亲王岳乐;乾隆帝也曾多次到岳飞墓祭奠,

  • 生的好且很努力的曹爽,为什么偏偏斗不过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自此以后,曹爽、司马懿成为后曹叡时代的顾命大臣,两人同朝辅政,成为曹魏帝国的左膀右臂。在这一刻,两人在同一起跑线上,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注定了两人之间必将迎来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利斗争。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十年之后的高平陵之变以司马懿的完胜告终,曹爽却输得倾家荡产,被夷三族呢?一、打压司马懿从曹芳继位到高

  • 朱棣册封了八位国公,其中六位奉天靖难,成色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01奉天靖难荣国公张玉张玉是朱棣手下第一大将,与另一猛将朱能堪称朱棣的徐达与常遇春。张玉本是元朝将领,元顺帝北遁后归降大明,朱棣就藩北平后,多次跟随朱棣出塞作战,因作战勇猛而且颇有谋略引起了朱棣的注意,将其招揽到麾下,统领燕王三卫之一的燕山左护卫。张玉深得朱棣赏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前,命张玉和朱能率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