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邙山上的古墓成千上万,各个朝代的帝王将相、高官贵族葬身于此,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古墓聚集区之一。唐代诗人王建游洛阳时,曾有一首《北邙行》的诗,声动的描述出了邙山古墓众多的情形,“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邙山脚下的百姓戏称,邙山上到处都是名人古墓,只要拿着铁锨上去随便一挖,可能就会挖出一做帝王陵墓。
在洛阳老城北面2公里的瀍河西岸,有一座高约15米,直径30米的巨大封土堆。当地百姓称之为青菜冢,但清朝很多史料记载说是司马懿墓,为何一个普通的大土堆,竟然有两个名字?老百姓叫它青菜冢,也许是有人曾在上面种满青菜。但为什么清朝史料记载是司马懿的陵墓?
根据当地县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洛阳知县名叫龚松林,此人熟读三国历史,对司马懿崇拜的五体投地。在翻看史书时发现司马懿死后就藏在了洛阳附近,于是他利用职务之便,开始在洛阳境内寻找司马懿陵墓的蛛丝马迹。经过好长时间的走访考查,最终他认为老城以北、瀍河西岸的青菜冢就是司马懿的墓,并且亲往祭拜、凭吊。
清朝的官员认定青菜冢就是司马懿陵墓,并且大家宣传,此后的200多年时间里,很多文人、学者、百姓、游客纷纷前往青菜冢凭吊司马懿,而司马懿陵墓之说也就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
1965年,青菜冢上发现了一个盗洞,考古队员赶到现场之后,决定对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考古队员首先从盗洞进入古墓,发现墓葬的形制根本不是三国时期,而带有明显的北魏风格,他们初步判定墓葬的主人并不是清朝知县所说的司马懿,而是另有其人。
据当地老人回忆,青菜冢曾在1948年被盗墓贼挖开,里面有很多金银财宝、玉器等陪葬品,还有一块很大的墓志铭也被盗墓贼拉了出来,后来下落不明。为了弄清楚墓主人,考古队通过多方走访,最终找到了当年墓中被盗的墓志铭,上面记载这座大墓的主人竟是北魏清河王元怿。
《魏书》记载:元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魏孝文帝的第四个儿子,被封为清河王,他相貌俊美,文采出众,善于决断,在朝廷中有很高的威望。宣武帝(元怿的哥哥)驾崩后,年仅5岁的太子继位,是为孝明帝。作为皇帝的叔叔,元怿倾尽全力辅佐朝政,但由于刚正不阿得罪了太后的妹夫和宫中的太监。
当时皇帝年幼,朝政由胡太后执掌,年轻守寡的胡太后看上了年轻俊美的元怿,想要成鱼水之欢,没想到却遭到了元怿的拒绝。恼羞成怒的胡太后怀恨在先,就指示妹夫和身边太监冤枉元怿给皇帝下毒,企图造反,结果元怿被皇帝下旨处死,年仅34岁。
孝明帝长大之后,得知叔叔一生清白、为人正直,于是下旨为其平反,并追封他为使持节、侍中、假黄钺、太师、丞相、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太尉公、清河王,谥号文献。将其厚葬于“瀍西邙阜之阳”,也就是今天的洛阳老城北部、瀍河西岸。
参考文献:《清河文献王墓志铭》、《魏书·列传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