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中后期的文化转型及原因

明代中后期的文化转型及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628 更新时间:2024/3/8 16:06:42

中国封建社会的前半期传统儒学占统治地位,宋代传统儒学经过二程、朱熹等的改造形成了适应统治者需要的理学,经史等雅文化占据统治地位。明代中叶,文化出现了转型,其表现就是理学地位的失坠和俗文化对雅文化的挑战。

一、理学地位的失坠

理学在儒、佛、道相结合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北宋时期形成并初步发展;南宋时期进一步发展;元朝时期被确立为官学;明朝前期,理学仍然占统治地位,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是官定读本和科举取士的准绳。明中叶以后吏治渐趋腐败,财政危机加深,社会矛盾尖锐,有识的思想家怀着经邦济世的强烈责任感,希图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为现实统治服务,心学应运而生。

王守仁基于明代中期社会问题及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主张,认为作为“天理”的“良知”就在人的心中,不需要向外探求,“良知”人人皆有,圣、愚皆同。因其比朱熹的“致知”说更加简易明白,因而也易于获得更多的信徒。明代中后期王学风行一时,王艮继承了王守仁的“良知”说,长期在下层百姓中讲学,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将“道”拉下神坛,把人的饥欲食、寒欲衣等生理要求也当做“道”,为宋明理学的禁欲主义打开了缺口。“异端”李贽更为激进,他敢破人们对孔子的绝对迷信,提出了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主张。其批判的锋芒还触及礼教和文化专制,说“人人皆可以为圣”,认为“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他反对用“德礼”、“政邢”来禁锢思想和束缚人们的行动,揭露了文化专制对士大夫自由思想和精神的压抑,强调“率真之性”,主张“各从所好,各骋所长”,充分发挥个人才能。明代的文化思想界经过王守仁、王艮、李贽等人著书立说的实践,心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备,理学的地位开始失坠。

二、俗文化对雅文化的挑战

俗文化是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日常需要为目的,关注世情和社会现实问题的大众文化形式,与高雅文化有很大不同。高雅文化主要是为了寄情托志、辅赞政教,是以教化为中心的单一文化形式,俗文化的重心向着娱乐消遣性和实用性的方向倾斜。明代中叶俗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通俗文化作品的数量巨大,形式多样,出现了许多质量上乘的经典之作。《西游记》、《金瓶梅》和“三言”“二拍”等预示着明代古典小说创作高峰的到来,小说领域出现了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公案小说等多种形式;成化时期开始,戏剧、传奇趋向兴盛,万历时期,汤显祖的“四梦”将明代的戏剧推到了最高成就;戏曲唱腔逐渐形成;绘画方面,唐寅、仇英等人所创作的通俗绘画也得到了广泛的流行。此外,明代中后期的一些文化作品(如《西游记》《牡丹亭》)流传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其创作技艺的高超。

第二,通俗文化的受众多,传播范围广,社会底层也加入到了文化消费的行列中来,文化作品的出版发行逐渐由官府转向民间。明中叶以前,文化被社会上层垄断,宋元时期出现的话本和杂剧也只是在民间流行,得不到统治阶级的支持,明代中叶以后,小说、戏曲等才真正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农工商贩,抄写绘画,家蓄而人有之”。明代前期文化出版界呈官府、私家、书坊并存的局面,其中官府刻书占据主导地位,仍以经史为主,以教化为目的。官府对私家和书坊出版业严格控制,规定只准“刊定经史有益之书”。明代中叶,文化的出版和发行逐渐转向民间,商业性的书坊大量兴起,这些书坊多以浙江、福建、江苏、安徽等经济繁荣的地区为中心,商业性书坊数量之大,刻书量之多,都是令官府刻书望尘莫及的。官府在明前期还只许出版“经史有益之书”,到了明代中后期也抵不住商品化浪潮的冲击,都察院、国子监竞相刊印《三国演义》、《英烈传》、《水浒传》等通俗文化作品。

三、明代中后期文化转型的原因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江南地区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经营模式;嘉靖、万历时期,建立在农业、手工业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出现;商人阶层所采用的商业经营模式使得文化产业得以发展;商品大潮下人们的审美倾向发生转变,传统庄重严肃、“文以载道”的经史、诗歌、散文不再适合当时生产、生活节奏和市民文化生活的口味,理学家所倡导的那种禁欲主义与商品社会人们竞相逐利、追求享乐的现实状况格格不入,理学地位的失坠是一种社会必然。

政治方面,明成祖对宦官委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等大权,设立东厂,开了宦官干政之端。英宗正统之前,皇帝皆亲自视政,宦官有所顾忌,不敢擅权,正统以后皇帝多昏聩无能,无心朝政,行为荒唐至极,宦官便趁机弄权,凭借政治权势大肆攫夺和勒索财富。此外,明代中后期党派林立,内阁倾轧斗争不断,吏治渐趋腐败,导致了政治秩序的混乱和失控,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为商品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

文化教育和科技方面,明代的基础教育完善,社会识字率高,早在明朝建立之初,就有有识之士向朱元璋提出普及基础教育的建议并被其采纳;科举制度使一大批读书人考取功名以求入仕,但官员的数量有限,出现大量的落榜士人,明以前这类失意文人要么隐居山林,彻底断绝“入仕”之路,要么终尽一生不断考试。明中后期他们抓住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或成为私塾老师,或卖画为生,或以笔度日;印刷技术的成熟给俗文化的传播以技术上的支持,促进了通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通俗文化的发展繁荣导致了社会思潮的转变,人们的纵欲和逐利思想对传统理学也是一种冲击,二者交相作用,使明代中后期的文化出现了转型。外国传教士在明代中后期进入中国,开始了早期的西学东渐,这对文化的转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明代中后期的文化转型影响深远,清代的进步思想大多秉承明代,因此,明代也可看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未完成的近代化转型”。(魏晶晶)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 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600年来身上的谜团至今未解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明仁宗朱高炽就是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在登基前与汉王朱高煦有着多年的储位之争。这场争斗的结果显而易见是朱高炽赢了,可惜的是他只做了不到一年皇帝就病逝了。明仁宗驾崩之时,朱瞻基如何躲过叔父汉王的埋伏从容登基,成为了至今仍然没有解开的谜团。一、叔父的不甘汉王朱高煦是最像他父亲朱棣的一个儿子,深受他父亲的宠

  •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锯掉了他的棺材头,露出的6个字,吓着他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在民间,如果要说足智多谋的话,那么人们必然会聊到两个人头,一个自然是千古传奇的诸葛丞相,另一个则是号称超越诸葛的青田先生刘伯温。诸葛丞相的故事几乎成为了整个亚洲的传奇,甚至还被别的国家当成自己的历史,连鲁迅先生都不得不承认,状诸葛多智近妖。而青田先生刘伯温则更加传奇,他不仅在军事政治谋略方面震烁千古

  • 他手戴乾隆扳指,价值上亿,专家讨要,他仅用6字令专家哑口无言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乾隆扳指,乾隆后人扳指价格过亿鉴宝,乾隆祖传扳指真假

    清朝皇帝似乎手上都会有一个戒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能被称为戒指,只能说是扳指,扳指往往都戴在大拇指上。这些扳指往往都是用上等的材料制作而成的,扳指最开始流行是我国的乾隆时期,当时的乾隆特别喜欢摸自己大拇指上面的扳指,到了清朝中后期,不同人手上的扳指象征着他们的地位不同。然而扳指并不是谁都可以佩

  • 明朝200多年没能解决蒙古问题,为何清朝能轻松搞定?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1388年,朱元璋为了彻底扫除北元势力,命大将蓝玉率领明军十五万,发动第六次的北伐。在著名的捕鱼儿海之战中,击溃了元军,俘虏八万余人,至此,北元势力衰弱。到了朱棣即位后,为了打击蒙古的残余势力,朱棣又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先后五次亲征蒙古,虽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蒙古残余势力,但是,也没有彻底打垮。仅仅过

  • 乾隆去世后,为何说是拿破仑加速了清朝的衰败,主要是因为这些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1799年,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之后开始统治了法国。而乾隆正是这一年去世的。拿破仑统治法国之后,迅速打败了各路入侵法国的国家。而且之后法国在他的统治下,国力达到了一个顶峰。当时法国在拿破仑的带领下,可以说横扫整个欧洲大陆。整个欧洲大陆只有远在东欧的沙俄,还有隔海相望的英国没有屈服。不过,正是从这个

  • 都是寡妇 都要投降 一个备受重视嫁给皇太极 一个送给代善都不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代善和皇太极喝酒,皇太极和代善是什么关系,皇太极和代善关系好吗

    天聪八年,林丹汗病故,当年闰八月,窦土门福晋巴特玛·璪在部下的护送下归顺后金。皇太极对其很是重视,他知道蒙古人都喜欢马,他为窦土门福晋准备四匹宝马,四副精致的御用马鞍子。在接见窦土门福晋福晋时,还行了“抱见礼”,这在满洲习俗中只有贵宾来临与久别重逢才能行这种礼,显然窦土门福晋是前一种,皇太极为窦土门

  • 感悟:曾国藩八句经典名言,改变了诸多人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曾国藩名言最经典句子,曾国藩名言物来顺应,曾国藩十二字名言

    一、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就是说做人处世如今讲和谐,对人要宽,对自己要严,对别人的错误要允许其改正,给人机会。如果别人对你误解、不理解,要宽容、别斤斤计较,要有男子汉的气概。二、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大意是说家室太过显赫,有时候并不是什么好事,所谓物盛则衰,也可以理解为富贵招祸。三、第一要有志,

  • 皇太极的私生活,娶了姑姑,爱上了十三岁的侄女,是个真正的情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皇太极妻妾简介,皇太极死后哲哲为什么没殉葬,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

    1636年,皇太极即位已有十年,政权逐渐稳定,这时候很多贝勒便集体上书要求称帝。皇太极和很多人一样,推推辞辞几次,实在拗不过,勉为其难答应了。同年五月,皇太极改元崇德,定国号“大清”。从此刻开始,皇太极便算是一位真正的帝王了。皇太极称帝后,在军事上干了些正事,但在私生活上做的都不是平常人敢做的。他首

  • 《红楼梦》里的焦大只适合生活在乱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1)粗人焦大提起笔话焦大,不知咋的有了点新想法,打算先说说三国时代的杨修。杨修出身世代簪缨(zānyīng,世代做官的人家)之家,建安年间被举孝廉,才华横溢,丞相曹操亦曾自叹不如。他担任曹操的主簿,曹操对他所负责处理的内外之事都很满意。因后来杨修数次暗助曹植应对曹操的考验,曹操很是忌恨,最终于建安

  • 古代寿命最长的妃子,活了96岁,乾隆给她拜寿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乾隆妃子寿命一览表,古代历史上哪位女子活得最久,清朝寿命最长妃子

    能够活到这样的寿命,在古代的妃子里面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了,她就是康熙的定妃,她出生于顺治十八年,也就是1661年的时候,是正黄旗的人,可以说是一个贤良淑德的女人,在康熙十七年的时候,通过选秀的方式,她进了康熙的后宫。不过进宫之后,她就只是一个贵人,等级可以说是比较低的,康熙虽然说临幸过定妃,但是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