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皇权扩张:皇权与臣权成为“矛盾体”,相辅相成相爱相杀

明代皇权扩张:皇权与臣权成为“矛盾体”,相辅相成相爱相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864 更新时间:2024/2/6 17:08:05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从秦汉到明清,其基本特征就是中央专制集权。这样的一个结构历经一千多年,在本质上并没有变化,但个性有变化,

即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其特殊表现

,其基本表现就是中央专制集权在不断加强,即皇权的加强,如唐宋时期,皇帝的实际权力要高于秦汉,而明清时期,皇权的集中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皇权虽然加强,

权臣与皇权的互相争夺和影响却从未消失

,权臣们与各朝皇帝各自通过特殊的形式维护着自己的利益。

一、 权臣失权,皇权彰显

1.制定措施、削弱权臣

明朝初期,朱元璋带领农民起义,好不容易打下江山,朱元璋想替自己和后代们守好,他总结先前各个朝代出现的危机,发现无非是以下几股政治势力:

集团的威胁,阉宦为祸,后妃干政,外戚擅权,藩镇割据,权臣跋扈

因此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预防这几种危机。如对待宦官,他立下铁律“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并铸于铁牌上,立于宫门前以示警告。

他一方面严禁内臣读书识字,另一方面,规定内臣“不兼文武衔, 不侵外庭政,不御外臣冠服”,并限制

他们的官品级不得超过四品

。宦官每月领米一石,吃饭穿衣都由公家负责,他们洒扫奔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宫廷仆役。

在政治制度方面,起初朱元璋仍然沿用元朝的丞相制度,设中书省,总管天下政事,是最高的行政部门。

中书省的最高长官是左、右丞相

,本来,丞相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但如果权力过大,便容易造成皇帝大权旁落, 酿成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对立。明朝中书省第一任左、右丞相是李善长徐达

作为武将,徐达经常带兵出征,因而没和朱元璋产生矛盾。李善长位高权重,一度确实比较风光,但其

“非淮人不用”、招纳党羽、排斥异己的淮西文官集团的大佬做派

,招致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警觉和怀疑。

事实上,对于朱元璋的猜忌,李善长也不是没有考虑的。洪武四年,李善长曾以疾病为由,上书“以疾致仕”,本意是想以退为进,却不想让朱元璋趁机把他的相位拿掉了,权臣与皇权的较量以此开始。

2.废除丞相,权臣失权

洪武六年,胡惟庸升为中书省丞相,并且整整四年,中书省只有他一个丞相。

胡惟庸这个人比较专权,有许多事情他根本不向朱元璋请示

,自己就办了,朱元璋发现了就很气愤,目无皇帝,这谁能忍受?这样,皇帝和丞相的矛盾就发生了,而且日益尖锐。

洪武十三年,有人告发胡惟庸“ 谋反”,朱元璋以此为借口把胡惟庸杀了,并对他进行抄家灭族的严厉镇压,牵连被杀的有三万多人,

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

。关于这次案件本身不去推敲,这次政治事件的根源在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

宰相权重病及国君

”,这才是问题的质。

胡惟庸被杀后,

朱元璋下令从此废除中书省

。而且立了个法令,规定以后子子孙孙都不设丞相这个官,秦汉以来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彻底废除。

二、 内阁萌芽与成熟

1.皇帝的个人秘书

丞相没有了,朱元璋把原来中书省下面的六个部吏、户、礼、兵与刑、工的地位提高,升为中央最高一级的行政机构,使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六部互不统属、互相牵制,直接对皇帝负贵

,结果,一切权利都回到皇帝手上了,这下似乎皇帝应该满意了,但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发现靠他一个人根本干不完这么多活,据统计,朱元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 处理四百多件事情, 这怎么可能长久搞下去呢?

于是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

朱元璋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皆侍左右,备顾问

”,但当时这些文官也就是正五品官。并没有很大权力,也就算为朱元璋的秘书而已,这是明代内阁制度的萌芽。

到后来明成祖时期。由于他是发动兵变而夺权‚因而对建文帝时期的大臣心存猜忌,又由于权力过分集中于一人之手,使他穷于应付,急需有人协助。

明成祖仿效明太祖的辅官制,设立文人内阁,任命解缙等七人为殿阁大学士,组成了明朝的第一任内阁

,关于明成祖的文人内阁的性质,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一文中指出:“他们实际上等同于以往的丞相,起先参加各项诏书之起草,逐渐因拟稿而有了决定方针与政策的能力,到后来官阶与声望与日俱增 ,只不过他们的行动与决策还是要通过皇帝的正式批准而已。”

事实上,内阁大学士虽然起到了和丞相一样的作用,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在明朝,六部尚书不经过内阁直接向皇帝请示和汇报,而隋唐时期,六部尚书是丞相的下属,听命于丞相,但不容置疑的是,内阁集中代表了明朝的文官势力。

随着内阁权力愈来愈大。内阁官员品级不断提高,其成员已经不是一些普通的学士,而是当时六部的尚书等,到后来,

入阁的阁臣又形成了首辅与次辅之分,内阁经过逐步发展,一步步成为明朝事实上的宰相

,他们对朝政写出处理意见,供皇帝决策,称为票拟,内阁通过票拟来影响皇帝的决策。

当然,由于最终决定权在皇帝,内阁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对票拟的采纳程度。

2.皇帝年幼,首辅掌权

实际上,无论内阁大臣有多大权力,

皇帝始终有着最终决定权

,但如果皇帝年龄非常小,不能够独立行使权利,甚至他还不知道该怎样行使权利,怎样做决定的时候,那内阁大臣的权利就远远越过了它的本分。

由于明代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原则,这就导致一种情况出现,前朝皇帝一旦离世,那么嫡长子不管多大年龄,

也要登基开始继承王位,处理朝政

,皇帝年幼,自然处理不了国家大事,那么首辅大臣就成了皇帝的顾问,需要人处理朝政,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实际掌握了朝政的最高权力。

如我们最熟知的权臣张居正,万历年幼,张居正不仅成为小皇帝的老师,也成为日后几十年掌管朝政的实际执行人,说白了,

俨然是掌握了皇权与相权

,皇帝小的时候,还能接受这种情况,一旦皇帝成年,感受到自己处处被控制,没有话语权的时候,他们便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皇权地位。

三、 宦官肆虐

1.皇帝的工具

实际上明朝不管任何一代皇帝在为朝期间,文官们大都是儒家出身,看起来这些文官们学识渊博,道德高尚,面对这样一群人,能力低下的皇帝往往有种被控制的感觉,

急于摆脱这种控制的皇帝多采取怠政的办法,不与文官集团合作

,如正德皇帝游幸无度,万历隐居深宫。当然还有一种平衡君臣关系的方法,那就是用宦官。

皇帝起用宦官不符合文官集团的儒家理想,但这对皇帝保持权力平衡是很必要的。这条定律在历代封建统治者那里屡试不爽。汉朝、隋朝的外戚专政,唐朝后期的宦官操纵政权等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宦官也是封建皇权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治者对他们的重用或者轻视也都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他们的重要,在明朝也不例外

。清初史学家赵翼说过:“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明中后期出现过许多臭名昭著的宦官,如刘瑾、汪直、王振、魏忠贤之流。

2.“玩物丧志”引发的“小人得意”

明朝几个皇帝真是应了玩物丧志这个成语,对朝政没有兴趣,对玩达到痴迷的程度,

宣宗好猎,“ 阅边渴陵,动逾旬日” ,“ 英宗亲政, 颇事燕闲” ,宪宗“ 颇事游宴

”。

按理说,皇帝有兴趣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人都有精神上追求,但是因为兴趣荒废了国政,似乎就辜负了先祖为他们打下的天下,

而这几位贪玩的皇帝身边,偏偏有奸臣在身边

,而且利用皇帝的贪玩,竟然轻易的就窃权。

刘瑾,他掌权的特点则是充分利用明武宗好玩乐的特点,“每奏事”,必在明武宗玩时,明武宗厌之,他便以此处理各种政事,不再上报。

魏忠贤则是明朝后期的宦官,他与刘瑾类似,

明熹宗喜欢自己动手做些木工

,“积岁不倦”他做事情之时,魏忠贤就奏事。明熹宗厌烦,不肯听下去,就说自己已经清楚,你们看着办,于是魏忠贤便借机为非作歹。

明代的宦官,权势显赫,误国害民,

然而,在极端君主专制下 宦官没有皇权构成任何威胁, 只能是皇帝的奴才和鹰犬。他们的赫赫权势, 只不过是极端高涨的皇权的一种表现。

总之,对于已经达到高度中央集权的明朝来说,无论是大臣还是宦官势力,他们都不能动摇皇帝的地位和权利,当然对于大明王朝来说,

宦官的参政加剧了大明王朝走向灭亡

《明代内阁与明代的官僚政治》

《论明代对皇权的制约》

《假皇权以肆虐的奴才—论明代的宦官》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莲英照片曝光:面露阴狠,一脸脓包,为何独受“慈禧喜爱”?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曾有过这样一群人:他们本为男儿身,却终成为“不男不女”的阉人;他们生活在古代的权力中心,却只是被人随意差遣的奴才;他们中有人人命贱如蚁,却也有人权势滔天……他们就是宦官“太监”。宦官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几千年,中国有史记载最早的太监是春秋时齐国奸臣——竖刁。似乎从太监出现开始就与“恶

  • 刘伯温的苦命儿子:一语折服朱元璋,一盘棋打败朱棣,结局很壮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高帝收揽贤豪,一时佐命功臣并轨宣猷。而帷幄奇谋,中原大计,往往属(刘)基,故在军有子房之称……畾嗣未几,旋即陨世。其九世孙瑜宜嗣伯爵,与世袭。”意思是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于乱世中建立大明,刘伯温(刘基)辅佐太祖皇帝,运筹帷幄,有张良之功,被封为诚意伯。只可惜明朝“诚意伯”爵位只传了两代 ,刘伯温一

  • 和珅虽贪得无厌,却做了一件所有人都受益的事情,一直到现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和珅尽管有坏的一面,但是他也有好的一面,其实和珅刚开始并不是贪官,只是下人送钱来的时候,和珅怕自己的手下不信任自己,只能收钱,慢慢的就变成了要钱,所以说,学坏容易,学好真难。和珅在为官的几十年里,就做了一件我们现在都受益的事情,那就是推广了一本震惊世界的书籍:《红楼梦》。我们从这件事情的开始说起和珅

  • 李自成当了42天皇帝,42天里他都干了什么?4件事把他送上绝路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显然李自成并没有领悟到这句话的真谛,当了皇帝的李自成并不能平衡各方面的势力,因此最终将自己送上了绝路。贪图享乐,不理朝政明末朝廷腐败、连年的天灾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由于此前明朝皇帝只顾自己享乐,对百姓漠不关心,明朝百姓苦明久矣。各地纷纷发起起义运动,李自成也带领着当地的农民

  • 明代宗室恶性大案:荆王朱见潚囚禁母妃,残杀四位兄弟,霸占弟媳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以往宗室犯法都是杀害封地百姓,这次的受害人却都是出自宗室之中。此次恶性大案,荆王府旗下宗室成年男子几乎都被朱见潚杀光,而且手段残忍。荆藩宗室女性也都被朱见潚胁迫淫辱。屠戮这么多同宗同源的宗亲,就算是发生在以残暴出名的明代宗室中也是少见的,唯一能媲美的也就嘉靖时期的“楚藩宫变”了。以仁厚出名的明孝宗听

  • 年羹尧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为何还是被雍正皇帝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年羹尧早在康熙时期就是一位著名的朝廷大臣。康熙五十六年,准格尔部入侵西藏,杀死了西藏的拉藏汗,对清朝边界稳定形成了重大危害。就在所有官员万般无奈的时候,年羹尧给康熙皇帝上一个奏折,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征兵备战的建议,还自愿去西藏平叛。年羹尧的勇气对康熙皇帝有所触动,任命他为四川总督,年羹尧真的没有让皇帝

  • 民国老照片:衣着破烂的孩子抱大碗吃饭,女童趴强泪流满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民国1917年到1919年之际,一位美国社会学家甘博在中国工作时拍摄了一组老照片,记录当时的民生状态与社会环境。而如今笔者选取了其中六张关于儿童们的生活影像,一展生活在旧时生活里的孩子们到底有多苦。民国时期河南开封,两个衣着破烂的孩子抱大碗吃饭时留影老照片。当时的社会时局东动荡不安,人们在无法和平安

  • 大明疑案:仁宗朱高炽之死,20年的太子,9个月的皇帝确实太短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还派出了亲信太监,火速赶往南京,宣太子朱瞻基快快回朝。但是朱高炽并没有等到那一天,就提前宣布了由太子朱瞻基继承皇位。然而就在宣布敕令后,不久朱高炽就突然暴毙了。这一切未免,又太快了些。明史记载,朱高炽曾经就预言过自己的死亡。朱高炽去世前,有一天夜晚突然发现了天空中的星象发生了异变。因为仁宗自身明于星

  • 朱元璋曾立下一项规矩,让明朝延续百年,儿孙却为此不愿上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做皇帝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穷苦农民,年轻时为了生存下去,替人家放过牛羊,出家做过和尚,对下层劳苦大众的生活,有着极深的切身体会。他做上皇帝后,一方面想要抱住老朱家万世富贵,一方面想让儿孙后代能够勤政,所以他留下一项“早中晚”三次朝会的规定。这项规定看起来很稀松平常,认真执行起来却很难,它也成为

  • 李鸿章第一次见慈禧,回家后对儿子说了8个字,字字珠玑一针见血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李鸿章,很多人对于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贬”主要是他签订了诸多不平等的条约,“褒”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能臣,洋务运动、北洋水师都是他发起的。然而,这些东西都没能改变大清朝的国运,改变李鸿章被贬低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李鸿章被后人贬低离不开一个人的助力,此人便是慈禧太后。话说,在太平军被李鸿章消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