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冷拒英使闭关锁国,并非盲目自大?牛津教授:他发现了阴谋

乾隆冷拒英使闭关锁国,并非盲目自大?牛津教授:他发现了阴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3712 更新时间:2024/1/19 19:28:31

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上,对于英国使团首次访华的描述是十分积极且正面的,认为他们是促进中西方科技明交流的友好使者。而清政府这边则是不知好歹的傻瓜,盲目自大不思进取,以至于后来远远落后于西方,只能被动挨打。

难道事情真的就是这样吗?恐怕不见得。对于乾隆皇帝冷拒英国使者,傲慢回绝对方通商要求,甚至闭关锁国的行为,美国牛津大学教授沈艾娣提出不同观点。她认为我们很可能误会了乾隆,闭关锁国并非盲目自大,而是为了自保。

一、英使团首次访华遭冷遇

乾隆五十八年,奉英国国之命访华的马戛尔尼使团,经过近一年的漂泊,终于踏上了梦寐以求的中国土地。他们此行的目的,明面上说是为了给乾隆祝寿,但实际上是想来商讨通商事宜。

对于英国人访华这件事,乾隆最初是很欢迎的。一来他对英国这个前所未闻的国家很好奇,二来他认为对方是来朝贡的,自然多多益善。所以,他不仅破例让英国使团从天津上岸,还嘱咐下面的官员用最高礼仪接待。

然而,问题还是出现了。乾隆之所以优待英国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误会了他们的来意,把对方当成了膜拜天朝的小国。但对英国人来说,这种“抬举”实则是一种侮辱,说明清政府没有把他们放到平等的地位。

这种意识上的偏差,在商讨会面礼仪时达到顶峰。乾隆要求英国使团行叩拜大礼,以示对他的尊重。英国人却百般不愿意,认为单膝跪地足以表达诚意,五体投地太有辱尊严和人格。双方因为这个问题争论许久,还没正式见面就差点谈崩。

难道就这么打道回府?英国人自然是不甘心的,他们还有特殊的使命没未完成呢!最终,在跟清政府力争许久后,马戛尔尼等人以单膝跪拜乾隆。乾隆虽然没有多说什么,但立马降了使团的待遇,以此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

二、西洋贺礼遭嫌弃

马戛尔尼原本是个中国迷,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去中国看一看。所以,为了保证这一次访华能圆满成功,他专门征询了懂行人的意见,精心准备了大量礼品。小到洋表,大到枪炮,尽可能投其所好。

然而,中国人的表现却令他大感失望。那些精美实用的天文仪和蒸汽机,乾隆直言“都是些小玩意儿”,表示不感兴趣。而那些先进精巧的榴弹炮、连发枪,满朝文武也一样兴趣缺缺,连看一眼都不愿意。

几番遇冷之后,马戛尔尼深感扫兴,之前对中国的幻想也逐渐消失,只剩下残酷不堪的现实。但毕竟是一国大使,坏情绪并没有让他忘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于是,在送完大礼之后,他代表英国清政府提出了6个要求。

这6个要求简要来说,就是英国希望清政府能开通更多的口岸,给予英国更多的优待,以便双方日后进行贸易往来。对此,乾隆的态度十分干脆,他以“天朝啥也不缺”为由,直接驳回了英国使团的要求,并下令将他们遣返。

三、被误解的乾隆

因为这句话,乾隆被狠狠地网爆了许多年。国人骂他盲目自大,愚蠢而不自知,错失了与西方共同进步的机会,甚至高喊“大清误我中华三百年”,把他贬了个一文不值。可事实真就如此吗?

不可否认,乾隆有很多缺点,尤其晚年好大喜功,不思进取飘得太厉害。但在拒绝与英国合作这件事上,不能说他完全是错的。包括后来闭关锁国的政策,也不是简单一句“愚蠢决定”就能定性的。

牛津大学教授沈艾娣在对这段历史进行详细研究后,提出了一个反常规的观点,完全颠覆了大众的认知。她认为,乾隆此举并不是出于傲慢自大的心理,而是提前预知了英国对中国的威胁。

英国人自称想要平等交流,却提出了诸如“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等极具殖民侵略性的要求。

乾隆不是傻子,更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的道理,所以他并不想与英国人有过深的往来,于是果断拒绝了对方的要求。这么做不光是担心对方赚走自己的银子,更怕他们打自己领土的主意,威胁整个大清的安全。

此外,他还在英国使团走后,立马向沿海地区下发了多项指令,要求当地加强军事防御,谨防英国来袭。他还特别提醒了舟山和澳门地区,要求他们提前备兵,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由此可见,乾隆已从英国访华的举动,猜出了对方的真实目的。

四、无法逃脱的命运

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乾隆早已做好应对外敌入侵的准备,为什么后来清朝还被英国人打得那么惨呢?这就得说说乾隆失误的地方了。

第一,对付洋人一刀切。英国人确实对中国有图谋不轨之心,但光逃避是没有用的。如果当初乾隆没有将英国人的要求全部驳回,而是多商讨几个回合,多了解一下对手,或许情况会好很多。

包括后面闭关锁国的政策,虽然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但效果并不理想。一味地拒绝改变,相当于阻断了自己进步的道路,最终结果只会是自取灭亡,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任别人肆意宰割。

第二,防备措施没有落到实处。乾隆虽然意识到了危险,并及时下令防备,但效果十分一般。不客气地说,当时清军的战斗力其实并不强,个体素质与开国时有着很大差距。再加上武器落后,如果真跟英国人打起来,就算能赢也得付出不小的代价。

可惜,年迈的乾隆到底还是有点自信过头了,根本没往这方面想,还觉得自己的兵打遍天下无敌手。殊不知,西方此时已经有了坚船利炮,只要时机成熟,他们完全有可能在战场上碾压清军。

马戛尔尼使团此番访华虽然没有办成事儿,却也大致摸清了清朝的真正实力。他毫不客气地嘲讽道:清政府就如同一艘破烂不堪的战舰,没有沉没仅仅是因为运气好,它只在体积和外表上强于邻船,实际上不堪一击。

果不其然,当英国人知道自己的目标只是“纸老虎”后,便再也无所顾忌。1840年,他们带着自己引以为傲的先进武器,直接轰开了清朝的大门。那些当年被乾隆拒绝的要求,也全部被他孙子道光应下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代皇权扩张:皇权与臣权成为“矛盾体”,相辅相成相爱相杀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从秦汉到明清,其基本特征就是中央专制集权。这样的一个结构历经一千多年,在本质上并没有变化,但个性有变化,即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其特殊表现,其基本表现就是中央专制集权在不断加强,即皇权的加强,如唐宋时期,皇帝的实际权力要高于秦汉,而明清时期,皇权的集中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

  • 李莲英照片曝光:面露阴狠,一脸脓包,为何独受“慈禧喜爱”?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曾有过这样一群人:他们本为男儿身,却终成为“不男不女”的阉人;他们生活在古代的权力中心,却只是被人随意差遣的奴才;他们中有人人命贱如蚁,却也有人权势滔天……他们就是宦官“太监”。宦官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几千年,中国有史记载最早的太监是春秋时齐国奸臣——竖刁。似乎从太监出现开始就与“恶

  • 刘伯温的苦命儿子:一语折服朱元璋,一盘棋打败朱棣,结局很壮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高帝收揽贤豪,一时佐命功臣并轨宣猷。而帷幄奇谋,中原大计,往往属(刘)基,故在军有子房之称……畾嗣未几,旋即陨世。其九世孙瑜宜嗣伯爵,与世袭。”意思是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于乱世中建立大明,刘伯温(刘基)辅佐太祖皇帝,运筹帷幄,有张良之功,被封为诚意伯。只可惜明朝“诚意伯”爵位只传了两代 ,刘伯温一

  • 和珅虽贪得无厌,却做了一件所有人都受益的事情,一直到现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和珅尽管有坏的一面,但是他也有好的一面,其实和珅刚开始并不是贪官,只是下人送钱来的时候,和珅怕自己的手下不信任自己,只能收钱,慢慢的就变成了要钱,所以说,学坏容易,学好真难。和珅在为官的几十年里,就做了一件我们现在都受益的事情,那就是推广了一本震惊世界的书籍:《红楼梦》。我们从这件事情的开始说起和珅

  • 李自成当了42天皇帝,42天里他都干了什么?4件事把他送上绝路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显然李自成并没有领悟到这句话的真谛,当了皇帝的李自成并不能平衡各方面的势力,因此最终将自己送上了绝路。贪图享乐,不理朝政明末朝廷腐败、连年的天灾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由于此前明朝皇帝只顾自己享乐,对百姓漠不关心,明朝百姓苦明久矣。各地纷纷发起起义运动,李自成也带领着当地的农民

  • 明代宗室恶性大案:荆王朱见潚囚禁母妃,残杀四位兄弟,霸占弟媳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以往宗室犯法都是杀害封地百姓,这次的受害人却都是出自宗室之中。此次恶性大案,荆王府旗下宗室成年男子几乎都被朱见潚杀光,而且手段残忍。荆藩宗室女性也都被朱见潚胁迫淫辱。屠戮这么多同宗同源的宗亲,就算是发生在以残暴出名的明代宗室中也是少见的,唯一能媲美的也就嘉靖时期的“楚藩宫变”了。以仁厚出名的明孝宗听

  • 年羹尧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为何还是被雍正皇帝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年羹尧早在康熙时期就是一位著名的朝廷大臣。康熙五十六年,准格尔部入侵西藏,杀死了西藏的拉藏汗,对清朝边界稳定形成了重大危害。就在所有官员万般无奈的时候,年羹尧给康熙皇帝上一个奏折,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征兵备战的建议,还自愿去西藏平叛。年羹尧的勇气对康熙皇帝有所触动,任命他为四川总督,年羹尧真的没有让皇帝

  • 民国老照片:衣着破烂的孩子抱大碗吃饭,女童趴强泪流满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民国1917年到1919年之际,一位美国社会学家甘博在中国工作时拍摄了一组老照片,记录当时的民生状态与社会环境。而如今笔者选取了其中六张关于儿童们的生活影像,一展生活在旧时生活里的孩子们到底有多苦。民国时期河南开封,两个衣着破烂的孩子抱大碗吃饭时留影老照片。当时的社会时局东动荡不安,人们在无法和平安

  • 大明疑案:仁宗朱高炽之死,20年的太子,9个月的皇帝确实太短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还派出了亲信太监,火速赶往南京,宣太子朱瞻基快快回朝。但是朱高炽并没有等到那一天,就提前宣布了由太子朱瞻基继承皇位。然而就在宣布敕令后,不久朱高炽就突然暴毙了。这一切未免,又太快了些。明史记载,朱高炽曾经就预言过自己的死亡。朱高炽去世前,有一天夜晚突然发现了天空中的星象发生了异变。因为仁宗自身明于星

  • 朱元璋曾立下一项规矩,让明朝延续百年,儿孙却为此不愿上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做皇帝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穷苦农民,年轻时为了生存下去,替人家放过牛羊,出家做过和尚,对下层劳苦大众的生活,有着极深的切身体会。他做上皇帝后,一方面想要抱住老朱家万世富贵,一方面想让儿孙后代能够勤政,所以他留下一项“早中晚”三次朝会的规定。这项规定看起来很稀松平常,认真执行起来却很难,它也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