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炀帝杨广临死前,提出惊讶的要求:给朕保留最后的尊严

隋炀帝杨广临死前,提出惊讶的要求:给朕保留最后的尊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693 更新时间:2024/1/22 23:34:02

隋炀帝是隋文帝的第二个儿子,隋文帝开创了大隋盛世,统一全国本该百年基业,却没成想传二世而亡,隋炀帝在最后的时刻里,向要他命的人提出最后的请求,保留尊严,可惜没有被应允,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又为什么没被应允?这一切都要从他登基开始说。

陷害哥哥,登上太子之

隋文帝原本是北周隋国公,得周静帝禅位才登上了皇位,定国号为隋,隋朝得天下来之不易,杨坚用了十年才完成南北统一,所以他格外珍惜,颁布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在国内休养民息,当时的隋朝国力在全世界都是强盛的存在,可惜隋文帝选错了继承人。

杨广是杨坚的嫡次子,杨坚没有异生子,十个孩子全部由文献皇后独孤氏所出,在教育方面杨坚自问做到了公平公正,可惜他的儿子们各怀鬼胎。

老大杨勇虽喜欢胡闹,但为人忠厚,少年聪敏才华横溢,杨坚对他一开始给予了厚望,但是杨广对皇位无比渴望,奈何前面有杨勇,自己没办法得到这个至尊之位。

为了能得到太子之位,狡猾的杨广开始伪装,隋文帝不喜奢华,勤政爱民,生活较为简朴,而杨勇身为东宫太子却夜夜笙歌惹得隋文帝心里不悦,但每次隋文帝驾临晋王府杨广都装作简朴的样子,不喜好歌舞,更是粗茶淡饭,不宠幸姬妾只有晋王妃一人,赢得了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好感。

杨广联络朝中大臣不断向杨坚进言诬陷杨勇,自己却装作很谦卑的样子礼贤下士,更是跑到自己母亲那里说杨勇要杀害自己,对比两个儿子的表现,杨坚越来越不喜欢杨勇,皇后独孤氏也在内心中偏向杨广,就这样隋文帝在开皇十年终于废掉了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

登基为帝、暴虐成性

仁寿四年,隋文帝病重,杨广作为太子开始监国,因调戏宣华夫人被隋文帝知晓后有了换太子的念头,这件事被杨广知道后带兵闯进了仁寿宫,宫内单独剩下了父子两人,随后隋文帝驾崩,隋文帝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却不得而知。

杨广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假传遗诏刺死了杨勇和自己的三弟杨秀,他最小的弟弟杨谅起兵征讨,却被他派兵镇压,最后囚禁而死,接下来的执政生涯里,杨广开始了“花样作死”。

大业元年,杨广命人修建东都行宫,工期历时十个月,动用了民工两千万人,行宫的工程还没完结,杨广为了能够下江南游玩下令开凿大运河、造龙舟、建造亭台楼阁,一艘龙船全部由金饰装饰,船舱内部全部铺满玉石,造价上千两黄金,其奢靡程度可见一斑。

工程还没结束,大业七年杨广下令天下征兵征讨高丽,大业八年杨广带领着113万士兵,200万民夫浩浩荡荡出发,沿途中押运粮草、遇桥修桥、遇路修路,政法严苛不断,百姓苦不堪言,可惜的是这场声势浩大的一仗竟一败涂地。

不死心的杨广在大业九年第二次征讨高丽,黎阳仓督运军杨玄感起兵反隋,杨广见状只能从高丽撤兵,回来处理国内战争,可惜杨玄感兵败被杀,杨广为了立威,冤杀三万人。第二次的失败,并没有扑灭杨广那颗穷兵黩武的心。

大业十年,杨广调集人马第三次征讨高丽,当时的国内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为了结束杨广暴政,全国各地不断起义反隋。

大隋王朝已经到了风雨欲来的地步,杨广没有办法只得跟高丽王义和,三次征讨高丽,大隋出兵将近500万人,耗费了隋朝自建国以来积攒的所有财力,这给隋朝的统治带来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

杨广这般劳民伤财最终激发了国内的所有矛盾,爆发了隋末大规模的起义,而杨广也死在了叛军手里。

“让朕死得有尊严”可惜没能实现

杨广的暴政引发全国各地的声讨,其中起义军最强的要数李密领导的瓦岗军队,大业七年,隋军跟瓦岗军爆发“荥阳之战”这场战争瓦岗军以全歼隋军的姿态威震河南,此后的瓦岗军不断扩大,成为农民起义中的主要力量。

大业十二年,面对农民起义军的全国席卷,杨广带着一众妃嫔从东都洛阳出发去了江都,并派出两万隋军镇压瓦岗军,瓦岗军主将翟让亲自披挂上阵全歼敌军,次年四月李密带领瓦岗军围攻东都洛阳,并向天下宣布杨广的十大罪状。

大业十三年,李渊在晋阳起兵,仅仅用了三个月,李渊就攻陷了长安城,立杨侗为皇帝,还在江南玩乐的杨广被尊为太上皇,知道自己的帝位被人夺走后的杨广并没有多急躁,在江都行宫他下令王世充挑选江淮有灵气的女子进宫伺候,每日沉迷在酒色之中,一次杨广预感自己可能命不久矣,对着镜子问萧皇后:“我这么漂亮的头颅,不知道会由谁砍下来。”

大业十四年,杨广遥感末日将至,命令船队继续南行,迁都南京,给他划船的人都是北方民众离家两年,又见杨广大势已去,纷纷逃跑归家。

面对这场景,杨广身边重臣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杨广苦笑,命人端来一壶毒酒,希望跟随自己的那些妃子陪自己往生。

可这时候却没有一个人肯和杨广同生共死,宇文化及提剑进入龙船,杨广端坐在龙椅上说:“朕可以死,但要让朕死得有尊严,拿毒酒来。”宇文化及根本没答应,命令令狐行达将杨广用丝巾绞杀,时年五十岁,隋炀帝死后,萧皇后看在这么多年的夫妻份上,拆了床板制成棺材,把隋炀帝放在了江都行宫。

结语

都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隋炀帝若拿功过评判,他算是历史上少有的过大于功的皇帝。

前期的伪装让他得到了皇位,登上帝位后的残暴无人能及,不过面对死亡不卑不亢只想要尊严的隋炀帝也展现了一代帝王的气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经五朝八姓十一君,气得欧阳修骂他“读书人气节都被他丧尽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冯道由后唐庄宗正式入朝起,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君分别为︰“五朝”指后唐、后晋、契丹(灭后晋后定国号“大辽”)、后汉及后周,共五个朝代。“八姓”指后唐李存勗(本姓朱邪)、李嗣源(本姓不详)及其养子李从珂(本姓王)、后晋石氏、辽国耶律氏、后汉刘氏、后周郭威及其养子柴荣,共八个家族。“十一君”指以下十一位

  • 洛阳虎牢之战,李世民一战灭王世充、窦建德,成就天策上将的威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世民窦建德虎牢关之战过程,窦建德简介,王世充和窦建德

    彼时,李世民已然封无可封,不仅位列秦王,更是成了太尉兼领尚书令,可以说无论是爵位、勋位还是职官方面都达到了顶峰,天策上将“许自置官属”更是别无二家。那么,为李世民赢得天策上将的洛阳虎牢之战又是怎样的呢?隋末唐初,纷争四起隋朝末年,纷争四起,自614年到617年间,起义已然席卷大部分地区,隋朝更是难以

  • 辽国猛将叫嚣北宋,一小人物搬来一神器疯狂扫射,猛将当场毙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顶峰,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形象地彰显了宋朝的繁华。可是重文轻武的宋朝在对外战事上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退让,实在是让人憋屈。宋辽战争中,面对气焰嚣张的敌军将领,小人物张环利用神器将其射杀,辽国猛将当场毙命,而张环也改变了此后宋辽两国的命运。宋真宗御驾亲征宋朝宋真宗时期,

  • 李渊不做自欺欺人之事,也算是个光明磊落的汉子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渊和杨坚的关系图,关陇集团为何选了李渊,李渊四个儿子名字连起来什么意思

    李渊杀入长安后,拥立了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傀儡皇帝,大家心里都清楚的一件事,就是李渊早晚要取杨侑而代之,但是在古代这是一件大事,想搞皇位和平交接,是不能操之过急的,要慢慢来,李渊自然不能免俗。李渊的心腹参考历史经验,开始不断地以杨侑的名义给李渊加官进爵,由于加官进爵是有天花板的,这个天花板就是“九锡之礼

  • 明朝锦衣卫权利很大,但他们却对一个人很尊敬,他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他们武功高强、神出鬼没、飞檐走壁,每次出场自带死=死神配乐。其实锦衣卫组织的初衷相当与那时候的国安部,是朱元璋为了巩固朱家王朝特立的,并赋予其监督权力。随着锦衣卫愈发受到朝廷重视,内部结构开始野蛮发展,逐渐成为人们眼中的邪恶组织,为了平复众怒,朱元璋不得不取消其权利。靖难之役后,朱棣同样为了巩固自己

  • 武则天临终前为什么要与已经去世多年的丈夫唐高宗合葬?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建立的武周本质上是“夺舍”李唐,除了武家子侄以及部分依附武家的势利小人之外,朝廷内外没有任何势力会支持武周真正取代李唐。以狄仁杰为代表的天下士人将武则天视为李唐的掌权太后而非武周皇帝,这是他们忠于武则天的前提。武则天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的。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立儿子李显为太子,标志着武则天

  • 明朝内忧外患的局势无力支撑,最后的结局是啥?让人唏嘘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积极的一面就是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等等历史性壮举,曾经的强盛谁也无法抹去;不好的一面就是锦衣卫和东厂的黑暗统治,让人诬陷诟病。后面的许多皇帝都有个人爱好,比如说朱厚照是明朝最荒诞的一个皇帝,谈不上昏君,不过就是不务正业。由于年幼没有子嗣,导致嘉靖帝继位,首先排除异己,坚决打击杨廷和为首的反动派。嘉靖

  • 太白经天:对玄武门之变前后最完整的描述|文史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武德乃至贞观年间,很少能看到如此充沛着浓郁的个人情感的诗。作者陈子良半年前还以东宫学士的身份在朝廷中枢辅佐太子李建成,半年后就已被贬任四川——世间的事,这是从何说起! 应从武德九年(626年)的那个充满血腥、跌宕的夏天说起。五月,出现了“太白昼见”。太白即是金星,古人一般把白天看见金星,称作“太白昼

  • 史上第一次陈桥兵变,赵匡胤:主角竟然不是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但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他们的“陈桥兵变”却是学习了前辈,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才成功的,这个前人就是控鹤军指挥使的张谏。后唐明宗李嗣源因临近契丹边境的瓦桥关地势险要,驻守责任重

  • 作为唐高宗李治的亲孙子,李义珣怎么会流落岭南,当了40年奴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而对于李氏王朝、尤其是唐高宗李治来说,这种隔辈亲的感觉是体会不到了。他的孙子死的死,逃的逃。在李治可怜的孙子中,有一位叫李义珣的人,不知该说他是侥幸逃脱武则天毒手,还是该替他惋惜逝去的数十年青春。作为唐高宗李治的孙子,被命运抛弃的李义珣,少年时期便流落岭南边远之地。为了混口饭吃,做了40年奴仆。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