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洛阳虎牢之战,李世民一战灭王世充、窦建德,成就天策上将的威名

洛阳虎牢之战,李世民一战灭王世充、窦建德,成就天策上将的威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804 更新时间:2024/1/19 12:19:43

彼时,李世民已然封无可封,不仅位列秦王,更是成了太尉兼领尚书令,可以说无论是爵位、勋位还是职官方面都达到了顶峰,天策上将“许自置官属”更是别无二家。那么,为李世民赢得天策上将的洛阳虎牢之战又是怎样的呢?

隋末唐初,纷争四起

隋朝末年,纷争四起,自614年到617年间,起义已然席卷大部分地区,隋朝更是难以遏制。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三支庞大的反隋势力,即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以及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辅公祏军。

动荡使得隋朝已然名存实亡,而原隋朝的一些官员豪强也有了小心思,李唐便是如此,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在晋阳以尊隋名义起事。

原本,李唐就有着不俗的实力,此后一番征伐平定了薛举、薛仁杲,生擒李轨,俨然一霸。待到柏壁之战,更是一举拿下刘武周、宋金刚势力,使得李唐夺回了河东,消解了争夺中原的后顾之忧。

于是,李唐引兵东向,定下了先郑后夏(先王世充、后窦建德)、各个击破的策略,在这一过程中,秦王李世民的个人魅力凸显无疑,假若换个主帅,局势或许还要两说呢。

天下大乱,唐得关西,郑得河南,夏得河北,共成鼎足之势。今唐举兵临郑,自秋涉冬,唐兵日增,郑地日蹙,唐强郑弱,势必不支,郑亡,则夏不能独立矣。

可以看出,彼时唐、郑、夏三家的关系十分微妙,秦王李世民征伐王世充自然也引起了窦建德的警觉,于是挥师救援。事实上,窦建德一方同样不怀好意,虽说有援郑的意图,但同样也企图收为己有,“若郑可取则取之”,只不过却未设想此后局势会如此之坏。

围点打援,孤立洛阳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秦王李世民征伐王世充,虽说王世充早早布局,但不多久河南五十余州便相继归降,李唐将洛阳附近的敌军剪除,孤立洛阳。

局势对于王世充来说相当的不利,但坚强利弩的洛阳城却也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攻克的,拥有着同样强兵的洛阳守军只缺粮不缺战力。为此,李世民派遣李君羡截击王世充的运粮军,显然负责运粮的王玄应未能达成父亲王世充的要求,只是狼狈的只身逃脱罢了。

面对这样的困境,王世充自然也明白突围的重要性,但李世民可不是善与之辈,亲率黑甲衣便是一番冲杀。彼时,王世充率两万大军企图冲撞唐军,一时间局势危急,但李世民只是派屈突通五千前往交手,而后又亲率数十精兵冲锋打探虚实。在这番勇武以后,王世充所部士气大落,撤退途中更是被俘获歼灭了七千余人,可谓是损失惨重,也失去了再次突围的勇气。

事实上,李世民也并非全无压力,虽说王世充退守洛阳城,但这却成了李唐望之却步的坚墙,即使昼夜攻伐了十余天也是徒劳无功。

在久攻未克的情况下,李唐军队也是人马困顿,不仅总管刘弘基请求班师,就连远在长安的李渊也是下旨召回。但李世民顶住了压力,事实证明李世民的坚持是有效的。不多久,王世充郑州司兵沈悦请降,在一顿里应外合的操作下,王君廓顺利拿下了虎牢关,为此后阻击窦建德来援奠定了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洛阳久困之下,内无粮草、外无输送,一时间“服饰珍玩,贱如土芥”,都眼巴巴的想要一口饱饭。皇泰主迁百姓入城也不过一年,三万人家便只余下不到三千,可想而知粮草殆尽的严峻性,洛阳城已然成不了气候。

进驻虎牢,李世民三千五力抗十万大军,生擒窦建德

虽说,郑、夏两家也并不和谐,但唇亡齿寒的道理明眼人都知晓,因此窦建德也率大军向西援郑洛阳。在行进途中,窦建德攻城略地,更是汇集了王世充部数千人,十余万的人马,号称三十万,浩浩荡荡地开来。

那边,窦建德浩浩荡荡,这边,李唐人马困顿,局势显然对于李唐来说,也不大妙。为此,李唐不少将领都有了消极撤退的心态,毕竟洛阳城坚,一时半会攻克不下,而窦建德又逼近唐军,一个不小心便被包了饺子,不得不说隐患极大。

不过李世民还是顶住了压力,在他看来,洛阳城虽坚,但王世充部已然失去了突围的魄力,而窦建德虽说挟胜而来,但却将骄兵惰,虎牢关的掌握更是胜券在握,因此李世民坚持己见。

另一方面,窦建德人多势众,十余万大军进逼虎牢,因此屈突通等人希望据关抗拒窦建德部,而这便需要解除洛阳之围。事实上,假若李世民真的听取了这样的意见,旧困之下的王世充很快就能得到粮草支持,与窦建德两面夹击才是真的凶险。因此,李世民分兵两处,由屈突通、李元吉继续围困,而李世民则率三千五百精兵进驻虎牢。

虎牢关,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作为洛阳东边的门户,也就成了窦建德援郑的必经之地。

以少胜多,又加之天险据守,挫败对手锐气自然是绝佳选择。李世民在进驻虎牢的第二天,便亲率五百骁骑挑衅窦建德大军,更是以身引诱窦建德五六千骑兵追击,一顿埋伏下斩首三百多级,而彼时李世民只不过带着尉迟敬德以及另外四名骑兵。

锐气受挫,又加之关隘难攻,窦建德部虽说十余万,但也困顿了月余,因此人心思归,此后运粮队被劫,可想而知士气的低迷。

“凌敬书生,安知战事,其言岂可用也!”

“此非女子所知!吾来救郑,郑今倒悬,亡在朝夕,吾乃舍之而去,是畏敌而弃信也,不可。”

原本,窦建德也并非毫无机会,摆在面前的有着更优选项,但窦建德偏偏选择了放弃,正所谓''慈不掌兵''便是如此。

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谋士凌敬建议道,''逾太行,入上党,徇汾、晋,趣蒲津'',原本窦建德已然采纳,但王世充不断催促下反而失了分寸,更是把继续劝谏的凌敬架了出去。妻子曹氏劝告,同样无济于事,窦建德选择了最坏的道路。

事实上,假若听取凌敬意见,窦建德大军便如入无人之境,不仅夺下了大片地盘,更是震慑李唐,来个围魏救赵也未尝不可。

此后,李唐一个假消息便使得窦建德如打鸡血,在误以为唐军草料用尽以后,大军进逼虎牢,列阵迎敌。

窦建德大军从板渚出牛口列战阵,北靠黄河,西临汜水,南连鹊山,连绵二十里,擂鼓前进,好不威武。

这一阵仗确实不凡,唬住了不少唐军将领,但李世民却也看出了破绽来。乌压压的大军一时间闹哄哄,临城列阵更是轻视之举,因此李世民采取了按兵不动静观其变的策略,不大理睬窦建德大军的阵仗。

僵持的时间久了,精气神也就下去了,待到中午时分,窦建德大军乱了阵脚。在宇文士及三百骑兵的试探后,李世民率军冲击,顿时飘扬的唐军旗帜击溃了窦建德士气,追敌三十里,斩获三千余人,车骑将军白土让、杨武威更是生擒夏王窦建德。

结语

窦建德被擒,王世充又被困多日,在全然无望的情况下,王世充率众投降,虎牢关之战一灭窦建德、王世充。

至此,李唐可谓奠定了正统地位,李世民更是因此封无可封,成就了天策上将的威名。

更多文章

  • 辽国猛将叫嚣北宋,一小人物搬来一神器疯狂扫射,猛将当场毙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顶峰,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形象地彰显了宋朝的繁华。可是重文轻武的宋朝在对外战事上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退让,实在是让人憋屈。宋辽战争中,面对气焰嚣张的敌军将领,小人物张环利用神器将其射杀,辽国猛将当场毙命,而张环也改变了此后宋辽两国的命运。宋真宗御驾亲征宋朝宋真宗时期,

  • 李渊不做自欺欺人之事,也算是个光明磊落的汉子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渊和杨坚的关系图,关陇集团为何选了李渊,李渊四个儿子名字连起来什么意思

    李渊杀入长安后,拥立了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傀儡皇帝,大家心里都清楚的一件事,就是李渊早晚要取杨侑而代之,但是在古代这是一件大事,想搞皇位和平交接,是不能操之过急的,要慢慢来,李渊自然不能免俗。李渊的心腹参考历史经验,开始不断地以杨侑的名义给李渊加官进爵,由于加官进爵是有天花板的,这个天花板就是“九锡之礼

  • 明朝锦衣卫权利很大,但他们却对一个人很尊敬,他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他们武功高强、神出鬼没、飞檐走壁,每次出场自带死=死神配乐。其实锦衣卫组织的初衷相当与那时候的国安部,是朱元璋为了巩固朱家王朝特立的,并赋予其监督权力。随着锦衣卫愈发受到朝廷重视,内部结构开始野蛮发展,逐渐成为人们眼中的邪恶组织,为了平复众怒,朱元璋不得不取消其权利。靖难之役后,朱棣同样为了巩固自己

  • 武则天临终前为什么要与已经去世多年的丈夫唐高宗合葬?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建立的武周本质上是“夺舍”李唐,除了武家子侄以及部分依附武家的势利小人之外,朝廷内外没有任何势力会支持武周真正取代李唐。以狄仁杰为代表的天下士人将武则天视为李唐的掌权太后而非武周皇帝,这是他们忠于武则天的前提。武则天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的。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立儿子李显为太子,标志着武则天

  • 明朝内忧外患的局势无力支撑,最后的结局是啥?让人唏嘘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积极的一面就是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等等历史性壮举,曾经的强盛谁也无法抹去;不好的一面就是锦衣卫和东厂的黑暗统治,让人诬陷诟病。后面的许多皇帝都有个人爱好,比如说朱厚照是明朝最荒诞的一个皇帝,谈不上昏君,不过就是不务正业。由于年幼没有子嗣,导致嘉靖帝继位,首先排除异己,坚决打击杨廷和为首的反动派。嘉靖

  • 太白经天:对玄武门之变前后最完整的描述|文史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武德乃至贞观年间,很少能看到如此充沛着浓郁的个人情感的诗。作者陈子良半年前还以东宫学士的身份在朝廷中枢辅佐太子李建成,半年后就已被贬任四川——世间的事,这是从何说起! 应从武德九年(626年)的那个充满血腥、跌宕的夏天说起。五月,出现了“太白昼见”。太白即是金星,古人一般把白天看见金星,称作“太白昼

  • 史上第一次陈桥兵变,赵匡胤:主角竟然不是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但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他们的“陈桥兵变”却是学习了前辈,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才成功的,这个前人就是控鹤军指挥使的张谏。后唐明宗李嗣源因临近契丹边境的瓦桥关地势险要,驻守责任重

  • 作为唐高宗李治的亲孙子,李义珣怎么会流落岭南,当了40年奴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而对于李氏王朝、尤其是唐高宗李治来说,这种隔辈亲的感觉是体会不到了。他的孙子死的死,逃的逃。在李治可怜的孙子中,有一位叫李义珣的人,不知该说他是侥幸逃脱武则天毒手,还是该替他惋惜逝去的数十年青春。作为唐高宗李治的孙子,被命运抛弃的李义珣,少年时期便流落岭南边远之地。为了混口饭吃,做了40年奴仆。那么

  • 明宣宗朱瞻基与孙若微和胡善祥的爱恨纠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提起明宣宗朱瞻基,说实话,他在民间的知名度并不算高,虽然他是明朝仁宣之治的开创者,是一位历史上非常贤明的君王,但由于他短命并且在位期间天下太平,所以,就不怎么为人所熟知了。明宣宗与孙若微的爱情故事却是极富浪漫色彩与童话味道,我听过一遍之后,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说清这个故事,还得从朱瞻基那个了不起的

  • 李自成攻进皇宫后,皇宫里的嫔妃落得什么下场?说出来你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朝代的兴衰更替,每个朝代的破灭和每个朝代的兴起过程也有所不同,而对于明朝来说,它的灭亡是由于李自成的进攻,在进攻的过程中,他完全不顾无辜之人的性命,所以致使很多无辜之人因此而丧失了性命。对于李自成来说,他并没有十分周全的计划就擅自进攻,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本以为能够成功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