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白起坑杀40万赵军,为何单独放过240名童子军?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40万赵军,为何单独放过240名童子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890 更新时间:2024/2/7 7:53:55

长平之战,赵国派出赵奢之子赵括为赵军主将,与秦国的白起对战。在交战时,纵使赵括先前并没有多少出色的战绩,白起也没有对其轻视。为了麻痹赵括,他在军中下达死命令:敢泄漏秦军主将者死!之后,他便下令,让全军给赵括“开后门”。在白起的放纵下,赵括第一次领兵就大获全胜。

这可是赵国久违的胜利,赵王对赵括进行了嘉奖。而赵括也因为这次取胜而放松了警惕。这时候,赵括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他直接带领着赵军主力冲往秦军营寨。这可正中白起下怀。他一路放水,将赵括引到了精心营造的陷阱中。接着,白起发起反击。他兵分两路,一路由两万五千人组成,这支精锐部队冲向了赵军的后勤补给通道并将其切断。

[var1]

纸上谈兵

另一路则只有5000人,他们在白起的命令下迂回到赵军主力后方,切断了赵军的援军。此时,没有粮草与援军的赵括俨然成为一支孤军。发现这一点后,赵括惊慌失措。一边修筑防御工事一边向赵王求援。但秦王与白起可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为了激励大家,秦王将当地15岁以上的武装力量集结起来,势必要拦住赵国的援救。

此时,赵括只能靠自己。他凭借着防御工事与白起对战46天,从这点来看,赵括也并不是传言中那么无才。但尽管他们奋勇抵抗,部队中却存在着一个致命问题,那就是没有粮草。战斗到最后,赵军已经浑身无力,甚至开始以人相食。见到这种情况,赵括也只能拼死突围。他将幸存的队伍分成4队,从不同的方向突围。但却没有一次成功,甚至让四五次过后,赵军损失惨重。

[var1]

交战

眼看情况愈发危机,赵括亲自领军搏杀,却没想到被弓箭手射杀。这下,赵军士气彻底被击垮。接着,白起开始收网,轻易俘虏了赵国的40万大军。这时候,如何处理这40万大军成为当务之急。思来想去,白起决定将他们全部坑杀。他利用这些赵军士气低落、疲惫不堪的特点,命人将其杀死。之后将其埋在坑中。这一举动也让白起饱受后人诟病。不过,让大家不解的是,在坑杀40万人时,白起竟然放过了240名童子军,是他心软了吗?

其实并不是。恰恰相反,这才是白起的残忍之处。据记载,这240名士兵未满16岁,是一群童子兵。这个年纪的他们还尚未成熟,40万人惨死的景象足以击垮他们的斗志,让他们对秦国升起敬畏之心。这样一来,即使放他们回去,他们也对秦国也构不成威胁。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白起要让赵国得知这一噩耗。

[var1]

白起

而得知噩耗的方式也尤为重要。如果是赵王派人来查,到时候这些人已经被埋入途中,没有见到惨状的他们根本不会升起畏惧感。只有让亲身经历的这240人传信才能将这种恐惧放大。他们少年心性,在描述画面时,势必会让其变得更加恐怖。从而加重赵国对秦国的恐惧。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40万赵军,为何他最终因此丧命?

当白起在长平之战大胜后,故意放走240名童子军。他要用这一举动告知赵王,这240之所以能回去,都是自己网开一面。而赵国之所以现在还能苦苦支撑,是因为自己没有尽全力。这样一来,赵国的信心彻底被击垮。这就是后世常说的心理战。

果不其然,这240人回去后,将白起坑杀40万人的惨状描述的恐怖无比。赵王得知后,更是十分惊慌,赵国士兵的士气也跌落到冰点。在这场战斗中,白起不仅用兵如神,还运用心理战重创赵国的士气,真可称得上是战神。但白起没想到,赵国在惊慌之余,决定从秦国内部入手,阻止白起的继续进攻。

[var1]

范雎

而正是赵国的这一策略,间接导致白起送了命。赵王在白起手中摔了大跟头后,彻底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开始分析白起,想要将其打败。思来想去,赵王将目光放在了范雎身上。范雎身为秦国宰相,对白起的崛起十分忌惮。于是,他派出使臣与白起联系,一边用重金吸引,一边说白起胜利对他的威胁。

在这样的策略下,范雎果然动心了。开始游说秦王,最终让白起撤兵。因为这件事,白起与范雎结下了梁子。之后,更是因为范雎的‘“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九个字而引发秦王猜忌,被赐死。在临终之际,白起想到了被自己坑杀的4万赵军,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我本就该死,长平之战,我杀害降将几十万人,已经是死罪了”。说完便自刎,一代战神就此陨落,让人唏嘘不已。

[var1]

自刎

那么,白起为何要坑杀这40万大军呢?仅仅是因为他残暴吗?在得知白起抓捕40万大军后,朝堂中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就是要求白起将这些大军带回秦国,壮大自身兵力。另一支就是要求严惩。而白起认同第二种做法。首先,这40万大军并不是小数目。秦国虽有意拉拢这些降将。但降将却不会因此感激。在之前的两国交战中,两军只见已经变得水火不容。

现在他们虽然投降,却无时无刻不想着自己家乡。在他们心里,秦军就是侵略者。根本不可能真心归顺。如果现在不斩草除根,将来他们势必会抓住机会,在秦国内部闹事。到时候,他们掌握着秦国的情报,与赵国联手进攻,秦国就会陷入内忧外患的处境,别说统一天下了,恐怕自身都难保。

[var1]

坑杀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40万赵军,此举对秦国有何好处?

当白起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后,立即坑杀40万赵军。这虽然残忍,对秦国来说却是一件好事。秦国虽然强大,但在后勤上十分头疼。在长平之战中,秦军共投入60万大军,这样的大军一天消耗的粮食你根本想象不到。根据《墨子杂守》记载,战国时期士兵每日两餐,每餐的口粮分为五等。分别是半斗、三分之一斗、四分之一斗、五分之一斗以及六分之一斗。也就是说,一个士兵每天最少要消耗一斤粮草。

60万大军一天消耗上百吨粮食。再加上战马的吃食,粮草本就不够。再加上40万赵军,对秦国来说是一大负担。甚至秦国根本无法养活这么多的士兵。这样一来,自己本国的士兵就会怨声载道。为了发起这场战争,秦国可是下了血本,秦昭襄王调集了全国各地的15岁青年参军,本就是强弩之末。如果在寒了自己将士的心,到时候,国内势必会爆发起义。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var1]

粮草

还有一点与秦国当时的政策有关。为了激励士兵奋勇拼杀,秦国执行二十级军爵制。只要杀一个人就可以晋升一级。甚至只要士兵斩杀敌军“甲士”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和田一顷、宅一处以及仆人一个。因此,秦军斩杀的敌军越多,自己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就连白起,也是凭借着斩杀多名大军才获得的如今的地位。有着白起这个例子。这对于秦军来说可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在白起俘获40万人时,这些秦军已经蠢蠢欲动,如果此时白起执意要将他们遣送回朝,势必会引起大家的不满。白起也会因此失去人心。身为一个统帅,他当然知道人心对自己的重要性。最后一点,就是要让赵国对秦国忌惮。在两军交战时,赵国虽然屡战屡败,但却依旧负隅顽抗。导致秦军也损失惨重,不得已派出15岁的青壮年出战。而在交战期间,对秦国的粮草、国力也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var1]

斩杀敌军

因此,白起希望能够借此事给赵国一个教训,让他们士气低落,这样一来,秦军就可以在战场上势如破竹,迅速拿下多座城池,结束战争。出于这几点原因,白起才会将这40万的降军斩杀。但是让白起没想到的是,他自认为天衣无缝的计划,最终却毁于政治斗争。他深受范雎的忌惮,在范雎的建议下,秦王下令让其收兵。白起只能照做。

让秦国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一举动,给了赵国喘息的时间。之后,赵国出尔反尔,拒绝给秦国割地赔偿。此时的秦王才知道自己做了一件错事,他怒而出兵。但此时,秦国已经失去了之前的优势,开始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秦军人数锐减。就在白起准备再次起兵对抗时,却因为范雎的一句话被秦昭襄王赐死。 回顾白起的一生,他战功赫赫,却落到这样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心酸不已。

更多文章

  • 楚汉之争:韩信一战灭代国,赵国陈馀因私废公,韩信开启灭赵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咱们先聊聊代国,算是赵国的一个分支,秦始皇灭赵之后,赵国公子赵嘉逃亡到了代郡,自封为王,不过很快代国也被秦国被灭了。这次的反秦成功后,代国也成功复国,项羽封王其中代王赵歇的封地,就是代国之前的地盘。而正统的赵国地盘被常山王张耳占据。之前楚齐大战前夕,齐国助陈馀赶跑了常山王张耳,落魄的张耳投奔了刘邦。

  • 【经典回顾】扁鹊见蔡桓公,小故事大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我每次看这篇文章,心里都是有一番不一样的感受;对于我们来说,最直接的一个道理,不可讳疾忌医!!![var1]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领。

  • 同样是实行分封制?为什么项羽就被灭了,刘邦却建立强大的汉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世界就是有这样一种人,平时你看着他似乎永远是一种油腔滑调的样子,没什么正形,也没有独到的本事,很猥琐、很油腻、很胆小,但是就是这样毫不起眼的人却最后干成了大事情。刘邦就是这样的人!在荡气回肠的楚汉争霸过程中,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项羽都比刘邦更招人喜欢,更有英雄气,但是为什么最后胜利的偏偏是刘邦呢

  • 从西汉王朝“七国之乱”看中国古代“分封制”的延续缘由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这次叛乱中,由于叛军主力——吴楚联军一路北上、来势凶猛、直逼京师,主帅周亚夫提出“委梁与吴”的建议,建议先由位于京城咽喉要塞且兵强马壮、给养充足的梁国军队牵制住敌军,汉军先着手对付其他几路诸侯国,然后伺机而动,趁虚而入,从而一举击溃敌军。周亚夫的建议很好,有效地避开了叛军主力锋芒,较好地保存了自己的

  • 方形素镜:春秋战国现身、秦汉绝迹、五代圆方融会、隋唐重现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方镜造型,除形体之外,还在于镜钮和镜边的装饰。中国自古就有“智欲圆而行欲方”的说法。圆镜和方镜在客观上应该说就体现了这个引人深思的哲理。[var1]方镜在流行中不断美化,其结果是在四角做文章,在晚唐出现了委角,但真正发掘到方形美的意蕴的则是五代。六朝以来,江宁就是人文精神荟萃之所,这里尽管社会不安,

  • 封神英雄榜七件神兵利器,姜子牙独霸两件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姜子牙:打神鞭、女娲石极品先天灵宝。号称"天罚之鞭"。天道圣人~元始天尊执掌,鸿钧老祖所赐。鞭上有无数大道符箓环绕其上。乃是代表天道制约天庭众神的无上宝物。呈玄黄色,为木鞭状。鞭长三尺六寸五分,有二十一节,每一节有四道符印,共八十四道符印。封神之战时元始天尊借予姜子牙用以封神,封神过后元始天尊将打神

  • 秦初授田制取代井田制,实则是使用权的转换,却促使私有地权形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逐渐衰亡以及各诸侯国的日渐强盛,周王室已经不再享有对诸侯们的实际控制权。而在这时候的诸侯们眼中,周王室只是一个在某些时候可以帮助他们增强自身势力的工具,各国之间吞并争霸的戏码已经正式开始上演。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格局之下,由周王室一手建立起来的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规章

  • 清华的“战国竹简”有多厉害?逃过秦始皇焚书,引爆未知历史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华大学破译战国竹简,秦始皇竹简,竹简的演变历史

    谁曾料想,竹简上记载了秦始皇焚书之前的“隐秘历史”,从此揭开一段被隐藏的“爆炸真相”[var1] 01、战国竹简 2006年冬天,一个神秘的文物商拿着8支样品“竹简”在香港的文物圈里兜售。根据坊间传闻,这些竹简数量竟有几千枚,都是出自内地古墓,年代为战国时期……香港中文大学古文字学家张光裕教授在见到

  • 刘存启叱咤江湖,百战余生;杀日酋,复名城,屡战不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东北绿林中黑话称“顶”为“山”,刘存启自我调侃,绿林报号“亮山”。刘存启是辽宁锦西县(葫芦岛市)烧户沟村人,家境贫寒,自幼就没了双亲,他流浪江湖,靠给人打短工糊口,受尽了有钱人的敲诈和盘剥。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刘存启养成了嫉恶如仇的性格,他结交的朋友,都是些没钱没势的穷苦人。刘存启甘愿为朋友两肋插刀,

  • 秦国美女孟赢,容颜秀丽,与世无争;却为何被后世称为无祥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国大公主孟赢,历史上孟赢的真实结局,孟赢简历

    孟赢有多美貌,已经不为后人所知,可“魂牵梦萦”这个成语,却实实在在是因为她的名字才出现的。孟赢的美丽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以至于有些历史学家称她为“无祥公主”。[var1]在春秋末期,楚国和秦国就是一对难姐难妹,小姐身子丫鬟命。当年周天子分封诸侯国,楚国和秦国同属“化外夷民”。中原地区的诸侯们各种的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