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当年朱元璋为何非要杀害刘伯温?历史给出真相,朱元璋是对的

当年朱元璋为何非要杀害刘伯温?历史给出真相,朱元璋是对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152 更新时间:2024/1/21 23:28:45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后来果然被越王勾践逼得自杀,未能平安终老。

这样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多疑的君王常常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频频猜忌自己曾经的左膀右臂。轻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彼此留有些许体面。心狠手黑的皇帝则会像勾践一样痛下杀手,一了百了。

岂日无衣 与子同袍

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苦,年幼时为了活命,做过乞儿,也出家当过和尚。起义之后,他凭借着自己出色的领兵打仗才能一跃成为可以和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抗衡的起义首领,最终开辟了崭新的朝代。

固然,朱元璋乃当世枭雄,不过即使他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独自夺得天下。能够顺利成为大明开国皇帝,他的左膀右臂们也出力良多,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以神机妙算著称的军师刘伯温。

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他年少时便展现出了不同于其他孩童的聪颖之处。17岁时,他师从名士,昼夜苦读,逐渐成为当时一位很有名的才子。

如果生在太平盛世,刘伯温大概会通过科举考试展露头脚,连年升官,最终过完自己备受敬仰的一生。但他生在元末,那是一个极为黑暗的、少数民族把持政权的野蛮的年代。饱受欺凌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国家战火纷飞。

刘伯温曾三次尝试在元王朝的朝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终看透了元朝统治将难以维系,愤而辞官。他在家中静坐三年,耐心观察民间各路的起义军,挑选着他心中理想的君主。

乱世,对百姓来说无疑是不幸的,就如朱元璋做百姓时曾因为没饭吃而不得不出家当僧人。但是乱世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却是莫大的机遇。

朱元璋抓住了机遇,选择揭竿而起、反抗暴政。刘伯温也抓住了机遇,在各路英豪中一眼挑中了朱元璋,选中了这场战争最终的赢家。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这是后世之人送给他的美誉。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公元1360年,朱元璋在南京听闻了刘伯温神机妙算的声名,他求贤若渴,十分想要将刘伯温收归己用。

彼时朱元璋的处境并不是很顺遂。近处,同为起义军的陈友谅、张士诚对他虎视眈眈。远方,元朝铁骑之师的余威犹在。

而在他的头顶,还有一个名义上的首领小明王韩林儿。尽管连年征战已经让朱元璋的声名远超韩林儿不知几何,韩林儿却依然是朱元璋的上级。

朱元璋两次请刘伯温来南京做自己的谋士,刘伯温最终应召前往。早已对朱元璋处境了如指掌的刘伯温首先给朱元璋讲解了自己的思路:首先消灭陈友谅,然后攻打张士诚,并且脱离“小明王”的统治,自己另立门户。

刘伯温将自己的计谋逐个拆解分析,为朱元璋提供了一套有理有据、切实可行的方案,朱元璋心悦诚服,从此对他更尊重有加。

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决战与鄱阳湖,中箭而死。不久后,其子陈理投降。1366年,小明王韩林儿被朱元璋的部下溺死于瓜洲。1367年,张士诚同朱元璋交战时,城破被俘,自缢而亡。

随后,刘伯温又参与制定朱元璋灭元的战略方针。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登基为帝,授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任太史令,掌管整个御史台。

明朝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刘伯温迅速从一个谋士的角色中脱离出来,辅佐朱元璋为这个刚刚成立的国家建立规则和法度。

他摩拳擦掌,期待着这个崭新的国家能够平安、富足,绵延数代,却不知朱元璋已经握紧死神的镰刀站在他身后。

功业既成 同室操戈

朱元璋南征北战之时,是需要一位胸有城府、神机妙算的谋士的。而当他夺得天下后,神机妙算、能够揣度圣意,甚至比圣上本人还要聪慧的人就显得格外碍眼。

况且,朱元璋最喜欢的太子性情宽厚,身体不佳。朱元璋有把握能够驾驭刘伯温这样的天才,他却没有把握自己的继承人能够驾驭刘伯温这样的大臣,而不是成为大臣的提线木偶。

朱元璋首先在1371年赐刘伯温告老还乡。刘伯温生于1311年,此时才六十岁,自觉身体硬朗,还能再为国奉献数十年。

因此,刘伯温虽然听从了朱元璋的话告老还乡,却还会时不时给朱元璋出谋划策,指望朱元璋哪天能够重新任用自己。

朱元璋并没有被他的努力感动,反而更担心了。他担心刘伯温即使赋闲在家也依然有能力把手伸到朝堂上搅弄风云,担心他成立党派,不利于朝廷和国家的安稳。

1375年,大明王朝成立的第八年,未出正月,刘伯温不慎感染风寒。朱元璋派当朝宰相胡惟庸领御医去为刘伯温治病,刘伯温依照御医的药单吃了一副药,不多时就觉得痛苦不堪。

二月,刘伯温面见朱元璋,隐晦表明胡惟庸的药有问题。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病容视若无睹,反而安慰他放宽心态。此刻刘伯温已然明白,想要置他于死地的是朱元璋。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刘伯温全无生志,回家后拒绝了所有的医生和药方。农历四月十六日,刘伯温病逝。他为朱元璋谋划半生,亲手参与了大明王朝的建立,却死于非命。能够死于故乡,魂归故里,想来是他荒诞人生中一点微不足道的温暖了。

朱元璋固然冷酷,可是他的担心却不无道理。朱元璋死时,太子朱标已经因病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尽管朱元璋为他的继任者拔除了朝堂上一切的不稳定人士,却没想到皇子朱棣不甘屈居人下,造了自己侄子的反。

对朱允炆听之任之的朝堂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倘若没有朱元璋的压制,刘伯温和他的势力将在朝堂上如何搅弄风云。明朝后期的朋党之争想必要提前许多年了。

人们常常将刘伯温同汉初名臣张良做比较,张良却比刘伯温清醒许多。他能够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后功成身退,甚至在后来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基,这归根结底是因为他能够知道自己的才能使用到什么程度,才不会被君主猜忌厌弃。

而刘伯温就没有这种审时度势的能力,因此,他越是为自己的国家和君主努力,他的君主就越是忌惮他。君王面前,行错一步,都是天大的祸事,刘伯温就是这样丢失了自己的生命。

#头条创作挑战赛#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康熙,果真称得上“千古一帝”?意大利有本书,揭露他荒唐的一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当年,有一位叫马国贤的意大利传教士,他作为“内廷供奉”在康熙身边待了十几年,回国后他写了一本名为《清廷十三年》的书,他所展现的康熙形象,可能要颠覆各位的认知咯!超长执政,最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在了解康熙不为人知的一面之前,不妨先来看看为何他会是很多人心中的“千古一帝”。首先就是在位时间,这足以击败

  • 靖康之耻,对于北宋皇家是怎样的屈辱?皇室公主颜面丧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1127年凛冬,金国大军兵临汴梁城下,此时北宋的皇帝已经传位给了宋钦宗,这也是一位没有骨气的帝王。当时的汴梁城中还有完备的防御工事、充足的粮食储备,各路大军也已经启程勤王,但是宋钦宗竟然直接投降了,他还亲自去金军大营手写投降书。宋钦宗的算盘很明白,他认为金国人并无意侵占宋国的土地,只要能给金国人足够

  • 岳飞到底长啥样?真实画像被国家博物馆珍藏至今,原来他长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而更让大家所熟知的一定是那“精忠报国”这四个字被母亲刺在后背的故事。这位宋朝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爱国将军,最后却丧命于小人之手,这一切都是因为他遇到了个倒霉上司,皇上迂腐,臣子又能如何?都说暗箭难防,那这小人的暗箭更是难上加难。秦桧这个名字可谓是遗臭万年,他的石像在岳飞墓前跪了八百多年,被万人唾弃,见者

  • 吴三桂接受撤藩等于必死?其实康熙帝没大家想得那么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年轻气盛的康熙帝经过一番思考以后决定撤藩,结果是由此引发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这三藩的造反,是为三藩之乱。在之前关于吴三桂的文章之中,宋安之认为康熙帝撤藩并不等于杀藩,就个人而言,吴三桂其实是可以全身而退的,只要他舍得自己在云贵苦心经营多年的事业就好。

  • 宋朝经常被称做朝,辽金二朝经常被称为国,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可谓是有两大乱世,分别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还有五代十国。在这两大乱世之中,不只是没有大一统,更是各个国家混战不止,百姓是久遭兵灾之苦。而认真来说,五代十国乱世之后,宋辽金西夏也可以视为一个乱世,可以说是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时期。只不过这个大分裂时期不同于其他大乱世,是由各个小国混战

  • 朱元璋晚上做了个梦,第二天给朱棣剥桔子,马皇后:快跑他要杀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朱棣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然而,他的父亲去世朱元璋,一位弑杀而又仁德的皇帝。在这位“矛盾”皇帝的统治下,哪怕朱棣是皇子,小日子也不好过,甚至有一次还差点被自己的父亲给杀了。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也是大明王朝的第三个皇帝,从其政治生涯上来看,他算是一位不错的皇帝了。靖难之役后,

  • 弘历假如被刺杀成功,雍正真的会选他继承皇位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在二人默斗期间,弘时曾派刺客刺杀弘历,幸亏被及时发现,弘历在图里琛和李卫的保护下得以安全的返回京城,那么如果弘时顺利得手除掉弘历的话,雍正真的会把大清国交给弘时吗?答案是不可能的。首先就说刺杀弘历这件事,兄弟之间为了皇位冷酷到无情,这是雍正皇帝最忌讳的,对于这样冷漠的人,雍正从心底是无法接受的,他知

  • 曾国藩为什么没让李秀成受凌迟之刑,李秀成有什么过人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曾国藩审讯李秀成,曾国藩李秀成完整视频,曾国藩怎么评价李秀成的

    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22日,李秀成在方山被俘。6天后,曾国藩自安庆坐小火轮来到天京。当晚7时许,他提审了李秀成。因为事务繁忙,兼之还没有吃晚饭,曾国藩匆匆询问数语,便命人把李秀成押了下去。这种审问如蜻蜓点水,显而易见是问不出什么的。于是,曾国藩命李秀成写一份详细的自述。对于曾国藩来说,他

  • 明代三大才子之首,23岁中状元36岁起被流放三十年,作品世人皆知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代三大才子谁最强,明代大才子有哪些,明代四大风流才子

    杨慎是四川新都人(成都新都区),他的父亲就是明代赫赫有名的首辅杨延和。由于家庭环境优越,杨慎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他聪明好学,7岁的时候就能背诵唐诗,11岁的时能写近体诗,13岁时随父入京师沿途写下《黄叶诗》等,轰动京城。更为称奇的是在他21岁的时候参加会试,主考官已经把他列为头名,不料蜡烛摔落

  • 比和珅还聪明的清朝官员,死后留下财富无数,子孙至今都是富豪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和珅子孙今何在,沈万三和珅谁有钱,比和珅还厉害的清朝大贪官

    不过有钱也要有命享受,和珅的下场可谓是十分凄凉,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十全老人”乾隆皇帝驾崩。乾隆一断气,嘉庆皇帝就迫不及待将和珅抄了家,手段之强硬、速度之快闻所未闻,“初四宣布撤销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的职务;初五日颁布征求朝政意见的诏书,目的是鼓动臣下弹劾和珅;初八日拘捕和珅并进行审讯;十五日公布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