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为何没有像朱元璋一样大杀功臣?因为唐朝的功臣杀不得

李世民为何没有像朱元璋一样大杀功臣?因为唐朝的功臣杀不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102 更新时间:2024/1/16 10:22:10

明太祖朱元璋算得上最心狠手辣的一位皇帝了,他在帝位稳固后毫不留情地斩杀了曾经陪他打下宏图霸业的一众近臣。而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唐太宗李世民了。

李世民非但没有诛杀功臣良将,甚至还树起了一座凌烟阁,将诸位功臣的画像供奉其中,方便后人敬拜。

李世民为何没有对功臣良将赶尽杀绝?是因为君心仁慈,还是另有深意呢?

出身贵族,战功赫赫

和朱元璋截然不同的出身背景,可能就是李世民没有像朱元璋那样对功臣赶尽杀绝的第一重原因了。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开局一只碗,一路靠打才从草根逆袭成为一国帝王的。

他这位开国皇帝既没有雄厚的根基背景,也没有盘根错杂的宗族关系,站在权力的最高峰上确实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这也导致朱元璋极为忌惮那些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良将们。因为臣子们一旦起了异心,他们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根基不稳的自己拉下马,取而代之。

与其成日里担惊受怕,倒不如先下手为强得好,这也就促成了朱元璋登基之后大肆诛杀功臣的行为。

而李世民就不一样了,他的父亲李渊和隋朝皇室沾亲带故。因为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和隋炀帝杨广的母亲都是北周独孤信家的女儿,两人原是同父异母的姐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世民本就是名门望族之后,家族势力庞大。而唐朝建立后,各个重要岗位上又都有李家人担任要职,那些功臣们想要恃功矜宠胁迫皇帝,无疑是难于上青天。

再则,李世民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出力不少,也是立下了赫赫战功的。

若要真的论功行赏,那些封官拜爵的功臣们未必有李世民的功劳大,更不要说居功自傲,想要威震皇帝了。

李世民的出身与朱元璋不同,他不需要担心自己根基不稳,也自然不需要心狠手辣地将功臣赶尽杀绝了。

扭转形象,收拢民心

这李世民没有诛杀功臣的第二重原因,应该就是和自己曾经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有关了。

用兄长鲜血铺平登基路的李世民急需树立起一个好口碑,来淡化他弑兄逼父这一行为给世人留下的残忍印象。

因为无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不是有苦衷,是不是迫于无奈的自保之举,世人不会去深究这桩皇室政变背后的根本原因,他们看到的就是李世民枉顾人伦常情,名不正言不顺的登基过程。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李世民必然不想就此给百姓们留下一个暴虐冷血的印象,从此失了民意。他急需通过一些举动,来扭转玄武门之变给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

而善待功臣,优抚良将之后,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将那些曾经和自己出生入死过的功臣们奉为座上宾,敬之重之,既能彰显自己宽阔的帝王胸襟,又能树立起一个惜才爱民的形象,何乐而不为呢?

倘若李世民像朱元璋一样,在坐稳了龙椅后调转刀尖对准那些功臣良将,必然会导致他的形象一落千丈,继而真正的危及到李家的天下。

因为没有人愿意被一个残暴嗜杀的君王统治着。如果说诛杀手足尚且可以解释为皇室内斗不得已而为之的自保之举,逼杀功臣的行为却实在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开脱了。

从这一层面的原因来说,李世民或许不是不想杀功臣,而是考虑到君王的形象、民心的顺逆而不能杀。

安抚世家,稳固国本

这第三重原因就更加现实了,因为跟随李世民打天下的功臣们也都是出身贵族宗亲之后,他们每个人的身后都有着庞大的亲族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实在是轻易杀不得。

朱元璋出身草莽,最开始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功臣们也大多是同样的出身,鲜少有贵族将门之后愿意在朱元璋微末之时就追随他左右的。

正是因为这些功臣们出身不高,既没有庞大的家族势力替他们撑腰,也没有贵族宗亲们愿意冒着得罪朱元璋的风险替他们鸣不平。

因此,朱元璋即使在上位后狠心诛杀了同自己出生入死过的功臣们,也顶多是落得个薄情寡义、容不下功臣的骂名,对大明朝的江山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影响。

甚至还可以替太子朱标扫清日后登基掌权的权臣隐患,继续加固朱家的江山。

但李世民面对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李世民出身显贵,追随他左右的人也大多是关陇贵族的后人。

如李世民最为倚仗的长孙无忌,他不仅具有李世民的郎舅、长孙皇后之兄这重身份,他的父亲长孙晟本就是隋朝时期的骁卫将军,母亲高氏也是扬州刺史之女、申国公之妹。

认真算起来,长孙无忌也是当之无愧的贵族之后了。

他选择投靠李世民,替他谋划天下,自然也代表了他身后长孙家族的立场选择了。

而另一位功臣高士廉,既是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又是长孙无忌母亲的兄长,也就是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的舅父。

等于说高士廉和长孙无忌是舅甥关系,和李世民也捎带上了些姻亲关系,而他自己本身还是北齐皇室后人,多重贵重的身份属性层层加持,更是贵不可言了。

除此之外,宰相杜如晦是北魏辅国将军的后人,房玄龄也是北魏镇远将军之后、出身官宦世家……

细细推算来,跟随李世民身边的一众功臣们,除了零星几个出身寒微的能人以外,几乎大部分都是贵族世家后人,身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宗亲关系。

这也就导致了李世民如果真的想对他们下手,就必须要三思而后行,认真考虑清楚诛杀功臣之后如何安抚他身后的世家宗亲,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朝政动荡。

在李家坐稳江山的过程中,关陇贵族世家们出力不少,世家们利益相连,本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除非李世民能够大刀阔斧地一连串的连根拔起,否则还是不要妄动杀功臣的念头。

由此看来,李世民也在一定程度上被世家大族们掣肘,使他不能杀了功臣。

在那九五之尊的高位上,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朱元璋的诛杀功臣是为了皇权稳固,而李世民的不杀功臣实际上也是在用另一种方法稳固皇权……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老年赵云被姜维击败,如果换做巅峰时的赵云几个回合可以击败姜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228年,诸葛亮请示后主后,便开始在相府点将,当时蜀汉的大将魏延、吴懿、吴班、廖化、王平等先后领命,而却唯独少了赵云。赵云一听就怒了,向诸葛亮问道:“我自跟随先帝以来,从没落后,今天为何独独不让我出战?”此时诸葛亮看着这个满头白发的老将军,不禁安慰道:“将军年纪高大,此次北伐非比寻常,万一有失,

  • 李世民放了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年后问斩,最后回来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上,唐太宗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君王,先不说他开创了一个何等伟大的万国来朝的盛世,就说他当年的贞观政治,那都足以列入中国政治史的模范。也正因为如此,后来人们提到唐太宗都会称他为天可汗,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优秀的明君。因为他非常优秀,所以人们只要聊到他,都会对他的事迹进行称赞,甚至把他捧到一个他自己都没有

  • 刘备是蜀汉政权的皇帝,那么晋朝承认刘备是皇帝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汉献帝禅让给了魏文帝曹丕,这是对曹魏的正统的承认,刘备谁禅让给了他?汉献帝吗?不是,汉献帝既没有禅让给刘备。也没有给刘备任何官职,刘备再汉献帝活着的时候已经自立为皇帝了,即使汉献帝不承认刘备那也没什么用,汉献帝已经把正统的合法性交给了魏国,魏国也随时可以将蜀汉和东吴定义为伪政权。其次,蜀汉再怎么反对

  • 刘禅在木头上刻下3个字,投降后司马昭没有杀他,究竟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司马昭为什么不能杀刘禅,刘禅为何要杀司马昭,司马昭为何不死刘禅

    司马昭司马懿之子,当上皇帝后征讨蜀汉,刘禅投降后,司马昭把刘禅搬到了洛阳,在这里刘禅不用处理朝政,每天放松游玩。别人问司马昭为何不杀了刘禅,司马昭说到是因为刘禅在其所住的地方刻下了三个字,这三个字倒着念让司马昭彻底放松了警惕。一、乐不思蜀的皇帝我们都学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刘禅是刘备的儿子,诸葛亮承蒙

  • 李隆基发动宫变,顺利登基后,为何第一时间铲除才女上官婉儿?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为何李隆基登基后,第一时间就处死上官婉儿呢?惊世才女出生显赫的宰相家小姐,获罪贬入掖庭为奴,做过唐代女官被誉为“巾帼宰相”,当过诗人引领文坛新风潮,也当过皇妃。十四岁的时候因为“聪达敏识,才华无比。天后闻而试之,援笔立成,皆如宿构”而受武则天赏识,脱离了掖庭奴婢的身份成为女官,得到武则天的培养开始执

  • 李世民明明立了李承乾为太子,为何后来把皇位传给了皇九子李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而长孙皇后生下了三个儿子,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治。李承乾是嫡长子,继承皇位名正言顺,8岁的李承乾就被立为皇太子,李世民对这个嫡长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从李承乾12岁开始,李世民就开始让他学习处理政务。20岁的李承乾生病,不信天地鬼神的李世民破天荒地请了道士进宫为儿子祈福,等到李承乾病愈,李世民又召集

  • 徐晃敌不过文丑,为何敢战关羽并能取胜,老年关羽真的不行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此人是谁呢?正是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徐晃看似平平,却是个敢打硬仗的主儿。但徐晃敌不过文丑,为何敢战关羽并能取胜?老年关羽真的不行吗?看似有点矛盾,徐晃败给文丑,文丑又被关羽斩杀,徐晃又能击退关羽,有点不合常理。但如果从原著中慢慢品味,就会知道徐晃确实不简单,但关羽确实也太难了,难道以一人之力敌魏吴两

  • 李世民登基称帝后,燕王罗艺为何要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武德九年,李世民迎来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他成功拿到了本不属于自己的皇位,可谁知在这个位置上屁股还没坐热,他就收到了罗艺造反的消息。乱世英豪大家所熟知的罗艺应该是《隋唐演义》中武功高强、为人正直的绝世猛将,他是罗成的父亲,同时也是秦叔宝的姑父。在演义中,罗艺未能活到大唐建立便死于苏定方之手,但其儿子却

  • 李世民对曹操 “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的评价是否妥当?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当他由长安抵达邺郡时,亲自写文祭祀了魏武帝曹操。其中写到:“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数,万乘之才不足”。唐太宗为何要对曹操做出这样的评价呢?唐太宗的用意李世民虽熟读历史,但他并不是一位作学术的历史学家,而是一位帝王。帝王之语,自然本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实用主义。所以,李世民不必全面评价

  • 王莽被誉为“圣人”,为何死后,头颅变成皇帝家收藏近300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不论是孔子还是老子,在历史上被称为圣人的人物,多数都是死后,才逐渐被称之为圣人,比如位列武庙十哲的诸葛亮,据说恒温征蜀,武侯时候的小吏还活着,已经百多岁,恒温就问他,诸葛丞相,如今谁能够和他相比啊?小吏回答说,“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诸葛武侯活着的时候,都不觉得有什么比别人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