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间往往都是惺惺相惜的,如果真的觉得对方是值得尊敬的对手,也会产生一定的敬畏之心!关羽本人也在很好地践行着这一点,即便是敌营的对手,对他都有着很高的评价。但是却有一个例外,这个人就是庞德,面对此人,关羽的态度可谓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变,接下来我们就用一个例子来叙述一下。
关羽在作战途中,曾经一并抓获了曹魏阵营的庞德和于禁,于禁面对这种情状的时候,第一时间选择了投降。而庞德却宁死不屈,按照正常的套路,一般都会选择杀掉率先投降的人,然后留下大义凛然的庞德。但是关羽却偏偏逆道而行,选择杀掉了庞德,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们不妨进一步分析一下。首先,从客观层面进行分析,关羽对庞德动手,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在当时的战事之中,于禁是主要将领,庞德居于副位,也就是说,杀于禁的话,风险是非常大的。作为主要将领,手里一般操控着实权,也能够得到士兵们的认可,如果要想收复这支队伍的话,肯定要先将龙头保留下来。但是既然对方的首领已经落在自己的手中了,肯定要采取一些行动的,这样也能够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加快收复的进度。不得不说,关羽的这个计策真的是十分高明了,最后的成果也是十分显著的。
其次,关羽对庞德的偏见是非常大的。虽然在落网的时候,表现得非常刚正不阿,但是此前庞德的一些行为,关羽早就看不顺眼了。庞德之前为马超服务,马超这个人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了,非常地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放弃背叛自己的家人。后来,马超失势,选择投靠了刘备的阵营。
庞德却选择了站在对立面,选择了曹魏。这样说来,此前表现出来的忠心耿耿都是表面功夫,等到真正祸临己身的时候,才会露出自己的狐狸尾巴。之前在马超身边跟了那么久,都是逢场作戏,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已。关羽对这种人是非常痛恨的。他们的生活就是演习,没有任何的真情实感和忠心不二,相反地,都是一些套路和心眼堆砌而成的佝偻之躯。
综合以上的种种原因,关羽当然选择对庞德下手了。这个故事也告诫我们,只有品行端正,没有小心眼的人,才能得到对手的真正尊重。如果仅仅是为了生存,选择违背自己的初心,做一些浮于表面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真相也迟早会有浮出水面的那一刻。到时候,不仅不能够得到对手的认可,还会被世人们所诟病,最后遗臭万年,成为历史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