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三国前期的时候诞生出了很多优秀的大家,不管是军事才能还是文学造诣方面都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境界。但是反观三国后期,能够拿得出手的能人贤客只有寥寥数几。
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人们比较片面的看法罢了,在三国后期的时候,曹魏集团的人才储备还是非常充盈的,比如说司马昭等人就是典型的代表。虽然历史资料上对他们相关的赘述并不是很多,但是却是实实在在的名将大家。对比同时期的蜀汉阵营,就显得人才十分匮乏了。当时也就只有姜维能够担得上人才二字了吧,但其实他早些年的时候也是服务于曹魏集团。因为种种原因,最后才辗转到了蜀汉阵地。
蜀汉和曹魏阵营在人才储备方面为什么会存在这么显著的差异呢?主要涉及到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从内部寻找原因,那就是人才没有机会得到更进一步的锻炼。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只有身临其境,将所学的技能运用到实际中,才能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但是蜀汉阵营管辖的疆土受限,只有区区的益州地区。在这块土地上,能够锻炼人才的机会并不多,毕竟职位和区域是有限的。外部环境难以支撑人才培养,内部又被各种官僚势力所掌控,在这样进退维艰的大环境之下,人才可谓是腹背受敌。没有很好的生长和发挥空间,所以技能得不到提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蜀汉内部培养人才的机制存在很多的弊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人才选拔会优先从官宦大家之中进行,有权有势的人能够凭借自己卓越的地位达到人才笼络和掌控,尽量将资源都集中在自己的手上,避免权力出现分散。所以,寒门士子在当时是很难出人头地的。此外,蜀汉阵营一向以打击官宦势力闻名,所以这一部分人肯定不能为其所用。自身内部又没有健全的培养机制,也就导致了人才的不断流失。人才开始往曹魏阵营靠拢,站在了蜀汉的对立面,在势力的压迫之下,蜀汉更难培养出优质的人才了,所以才会早就人才资源不平衡的局面。
毕竟北伐存在一定的风险,很有可能会给蜀汉现在的境遇雪上加霜。益州地区职位又有限,所以人才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有仅仅只能够停留在书本和幻想中,这是非常不切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