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白起已经俘虏了赵国40万士兵,为什么都要杀掉呢?原因大约有3个

白起已经俘虏了赵国40万士兵,为什么都要杀掉呢?原因大约有3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88 更新时间:2024/1/16 15:33:33

上一讲谈到,赵军断粮46天,士兵在暗中自相残杀,杀掉战友来填饱肚子。

这段记载,应该特指赵括亲率的那支队伍,前有秦军壁垒,退路又被截断,只能仓促修建防御工事,转攻为守,等待援军解围。援军没等来,粮食吃光了,同袍的情谊终归敌不过抓心挠肺的饥饿感。我们又遇到了一次人吃人的事情,上一次还是“三家分晋”,智瑶围困晋阳的时候。历史一路读下来,就会发现吃人这种事真可谓史不绝书。字面意义上的“吃人”并不需要像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写的那样,只有在字缝里才看得出来。#白起#

[var1]

当初赵括发起全线攻击,自然没带粮草辎重,忽然被困,如果不吃人的话,必然撑不过漫长的46天。不过,这里所谓46天,未必就是真实的天数。古人对时间单位缺少现代人的精确度,却充满了令现代人匪夷所思的迷信,涉及数字的时候经常屈就事实来匹配理论。

比如我们已经了解的“12”,这是所谓“天之大数”,所以《史记》要设置“十二本纪”,就连《红楼梦》这样的小说家言也要设置“金陵十二钗”。再比如36、72,加起来就是《水浒》一百单八将,孙悟空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唐僧西天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46”也属于特殊数字,更特殊的是,“46”总要和天数搭配。我们可以从《管子》这部书里看到原委:从冬至当天开始数,数到第46天,冬天就算过完了,就立春了。这一天里,天子要东出国门46里设坛祭祀。再数46天就是春分,总之,每46天就是一个重要节气。这么一看,“四十六日”可以看做一个独立的时间单位,所以古书里提到“四十六日”未必真的就是46天。我们只要粗略理解为“四五十天”就好。

[var1]

这样的四五十天熬下来,赵国将士怕是彻底绝望了。假如我们也来一番纸上谈兵的话,此情此景,岂不正应了吴起的名言“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吗?赵括成功地把军队带进了死地,人在死地就只能拼命,于是,“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这样的兵法,这样的战例,我们已经烂熟于胸了,完全可以预见到赵括即将组织一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凶猛反击。

反击确实发生了,赵括把士兵编为4队,轮番冲击秦军壁垒,但不论冲了多少次,始终冲不出去。毕竟要打的不是野战,而是攻坚战,再拼命的打法,再高涨的士气,都没法突破人体的极限,跨不过高墙,越不过深谷。最后,赵括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发起冲锋,这是绝望当中的拼死一搏。

长平之战就这样进入了尾声。赵括死在秦军箭矢之下。随着主帅的阵亡和无法逆转的溃败,赵军的战斗意志迅速瓦解,40万人全数投降。这个时候,白起的考虑有两点:一是恼恨上党百姓为着不愿降秦,竟然主动归附赵国;二是担心赵国降兵反复无常,一个看管不住就会作乱生事。

[var1]

于是,白起处置的办法是:用诱骗手段坑杀了所有投降的赵国士兵,只挑出240名年龄小的士兵放归赵国。《资治通鉴》的记载是:秦军前后斩首45万,赵国大震。

长平之战到此终结,而整件事里最有争议的,就是白起坑杀40万降卒。“坑杀”从字面上看,最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活埋,而活埋40万人谈何容易,白起就算有这个心,秦军也必然没这个力。先杀后埋显然合理得多,但在冷兵器时代,杀尽40万手无寸铁的人并不简单。

尽管争议不断,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从廉颇出战到赵括兵败,整个长平之战从头到尾算下来的话,历时3年,赵国的死亡人数就算到不了45万,至少八九不离十,赵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推断,是因为秦国赢得并不轻松,战损比很高。史料虽然缺乏这方面的具体数字,却留下了很明显的线索。《史记》有记载说,长平之战以后,秦昭襄王派王陵统率大军进攻赵都邯郸,战况不利,昭襄王想派白起到前线接替王陵,白起极力推辞,理由之一就是秦国虽然打赢了长平之战,但秦国付出的代价也并不轻,士兵死亡过半,不能再打硬仗了。

[var1]

《战国策》也有线索,说为了长平之战,秦国“国虚民饥”,相当于拼着两败俱伤才勉强赢得了这一战。所以长平之战,就算赵国的死亡数字真的有所夸大,但无论如何都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秦国虽然赢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虽然接下来还要对赵国穷追猛打,但要想吞并六国,至少还要等两代人的时间来弥补人力资源缺口。用文言讲,这叫休养生息;用白话说,要等韭菜再长一茬。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人力资源如此重要,既然攻城略地的同时还总会抢夺人口,而白起明明已经俘虏了赵国40万士兵,清一色的壮劳力,为什么都要杀掉呢?推想起来,主要原因大约有3个:

一是震慑赵国,秦军就可以趁热打铁,直入邯郸。

二是越难打的仗就越容易打出情绪,尤其是父子兄弟战死的时候,国家战争自然掺杂了个人恩怨,战胜之后,士兵们需要有一个泄愤的渠道,指挥官通常不愿意违拗士兵们的这种情绪,于是要么屠城,要么杀降,虽然残酷,但这就是古代军人心理治疗方案的唯一选项。

三是突然间接收了这么多人投降,根本没法安置,单是每人一顿饭就能把秦军的后勤愁死,更别提稍有风吹草动的话,他们还不知道会干出什么,但放又放不得,稳妥起见,也只有尽数杀掉了。

[var1]

后人看到了白起杀降这个既成事实,自然抨击他穷凶极恶、嗜杀成性,但如果白起当时没有杀降,而是善待俘虏的话,辛苦得来的胜利果实还真不一定能拿得稳。如果真的有个夜长梦多,那时候怕是后人又该讥讽白起的妇人之仁了。

在稳妥和道义之间,白起选择了前者。所以,不论他是不是真的嗜杀成性,这顶帽子他反正摘不掉了。自从白起开大规模杀降之先河,历朝历代杀降不断,谴责当然也如影随形。谴责杀降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从道义角度,这个很好理解;二是从功利角度,认为杀降等于断了敌人的退路,人家一旦知道投降必死,就算再不想打也只能拼命。所以站在帝王的角度,即便乱世之中可以罔顾道义,但仅仅出于功利目的,通常也会禁止杀降行为。

但是,杀降行为偏偏屡禁不止,因为在前线指挥官看来,确保当下的胜利才是重中之重,可不敢冒一丁点被降军反噬的风险,至于以后的仗会不会难度大增,那是以后的事。赢来一仗是一仗,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何况下一场战争的指挥官不一定还是自己呢。所以不仅是残暴的将帅才会杀降,即便是北宋曹彬这种青史扬名的仁将,征江南的时候竟然也做过杀降的勾当,还把杀降事件掩饰成杀敌斩首。

[var1]

从这个角度一看,杀降问题就变成了一个管理学难题,核心矛盾在于君主利益和前线指挥官的利益并不一致,君主也设计不出一套有效机制来规避杀降行为的出现,所以历朝历代,君主对待杀降行为,往往一方面明令禁止,高举道义大旗,一方面充分尊重前线指挥官的独立判断。君主对于杀降的指挥官,惩罚可轻可重,板子往往高高举起又轻轻落下,但士兵的杀降行为总能受到严厉的惩处。

让我们看回长平战场,在战云初散之后,白起会不会趁热打铁,直下邯郸呢?

我们下一讲再谈。

上期回顾:赵括丧失了战场的主动权,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掉,只能等待援军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更多文章

  • 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的“烽火戏诸侯”情节,历史或没发生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var1] “烽火戏诸侯”或不可信 为了方便不太了解典故的朋友,我在这里简述一遍“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知道的朋友可以直接阅读下一段。话说“烽火戏诸侯”乃是发生在西周,当时君主周幽王得到了一位美人叫褒姒,这位美人哪都好,就是不爱笑,是一位冷美人。周幽王闲着没什么事,就想看看褒姒笑的模样,结果千方百计

  • 管仲的一条毒计,兵不血刃灭掉四国,如今美国还在用这招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管仲有条毒计兵不血刃灭掉一国,管仲的军事能力什么水平,管仲能力分析

    不过,在更早以前的春秋时期,在那个更为混乱的年代,有无数智计绝伦的谋士,他们的能力要更为出色,有的人甚至可以兵不血刃就赢得一场战争或者吞并一个国家,那才是真正的星汉灿烂、光芒万丈。[var1]诗礼簪缨之族 钟鸣鼎食之家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衰微,诸侯国趁机发展壮大,一时之家华夏大地诸侯割据,而这

  • 宁波有个村庄与秦始皇有关,村后地质奇观,东海龙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始皇龙椅,宁波六个隐世古村,宁波有关秦始皇的旅游景点

    那么,秦始皇是否真的驻临此地呢?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是为派遣徐福东渡,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徐福东渡的出发地就是现在的达蓬山。达蓬山,古时曾满山香草,因此初名香山。徐福东渡达蓬莱,后人取“到达蓬莱”之意,将香山改名为达蓬山。古时的达蓬山以北,还是茫茫东海滩涂,登临达蓬山只能从南边上山。那么

  • 东汉末日:孙坚孤身杀盗贼,傅燮死节保声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国傅燮,东汉孙坚字号,东汉英雄孙坚视频

    孙坚,字文台,系吴郡富春县人,是孙武子后裔,世为郡吏,历代祖墓,并在富春城东,墓上辄有五色云罩住,光延数里。乡父老少见多怪,常互相告语道:“这非寻常云气,看来孙氏子孙,必将兴旺了!”及孙坚母亲怀妊,梦有人剖腹出肠,取绕吴郡阊门,不禁失声大呼,突致惊寤,回忆梦境,尚觉可怖;翌日,出告邻母,邻母劝慰道:

  • 胡琏晚年追问特务:韩练成,郭汝瑰,刘斐到底谁是间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这两人就是刘斐和郭汝瑰,平时两人就不对付,逮到了这样的机会当然想将对方除之而后快。但是蒋介石对他们的行告发不以为意,并不觉得他们之中有谁是间谍。不过后来蒋介石却十分后悔当初没有听劝,那么,刘斐和郭汝瑰又是什么关系呢?他们又为什么会互相告发呢?[var1]除了他们俩,还有一个也被怀疑是间谍,那就是韩练

  • 史称: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可宋朝为何分为南宋和北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南宋和东晋的历史,北宋与西晋的关系,东晋和刘宋疆域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曾存在过八十多个朝代,而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和称呼,就比如隋朝、唐朝,还有明清等等,除了这些明确的、固定的称呼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称呼,那就是带有前后含义的,比如东汉、西汉等等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因为王朝分裂以及重新建立,人们这么叫更加容易分辨,也有利于了解不同时期的

  • 春秋五霸之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只有忍得住一时的屈辱,才能最终赢回尊严。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是我们大家的榜样,他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用三千越甲军大败吴军,振奋人心。夫差复仇越国[var1]勾践是夏禹的后代,越国是掌管看守供奉夏禹祭祀的人。他们一直恪尽职守,很少与中原地区联络,生活习惯什么的都比较落后,春秋末

  • 王莽建立的新朝国祚与秦朝一样长,为何不被历代王朝承认?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是因为新朝存在的时间太短了。新朝虽然与秦朝的国祚一样长,但对后世没有开创性的贡献。秦朝的历史地位太重要了,第一个统一天下的大一统王朝;奠定汉地十八省的中原王朝基础版图;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首创皇帝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这些成就随便拿一条出来都吊打新朝。因此秦朝的国祚再短也会被承认,而新

  • 任见:献帝觉得曹操真好:“照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第六章 外交官为何要配两个美女36汉献帝接见了曹操,君臣就“当前局势与我们的任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谈。其后,曹操上表,请治韩暹、张杨的罪。二人自料不妙,赶忙逃出洛阳。汉献帝命曹操录尚书事,兼司隶校尉,还授给他尚方节钺。录尚书事,即总领尚书台即各部委之业务,总管朝政;司隶校尉,是公安部长,监察百官,

  • 三国各个阶段的天下第一名将都是谁?吴国竟有一人上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注:由于是比武,所以主要参考《三国演义》,并且以人物的登场以及死亡为准。董卓进京到徐州之战时,天下第一武将为吕布。吕布原本是丁原的义子,刚登场时,就给董卓一个下马威,吓得李儒马上说道:“饮宴之间,不谈国事。”在董卓想行废立之时,丁原马上掀翻桌子反对,与董卓互怼,董卓拔剑威胁丁原之时,吕布登场。原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