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曹丕是通过禅让的方式,以合理合法的手段从汉朝手里接过了天下的正统,而且当时的曹魏政权不仅建立起了国家的名号,与国家的制度更重要的是还有了国家的内核。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建安文学让整个国家有了文化基础,而当时的九品中正制更是让国家有了选官制度。所以当时的曹魏政权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国家,有名号,有灵魂,有基础。
至于刘备称帝,话说连曹丕都废汉成帝了,自然大汉的旗帜不能倒,正好曹丕来个神助攻,刘备称帝就理所当然了,更重要的是称帝一直就是老刘的梦想,不然早在荆州最落魄的时候,收一个义子,起个名字叫“刘封”,生一个儿子,起名叫“刘禅”,各取一个字,合起来就叫做“封禅”,在封建时代,谁有资格封禅?答案只有一个,皇帝!
曹丕、刘备称帝后,江东的孙权也可以乘机称帝,这样三家就可以处于同等地位,也有利于孙权争夺天下。为何孙权没有乘机称帝,反而要向曹丕称臣,直到8年后,刘备、曹丕去世,他才称帝呢?
孙权没有急于称帝,并不是他不想当皇帝,而是当时的条件不允许,孙权等了8年才称帝,主要是他有这2点顾虑:
1.孙权没胆量称帝:当时,曹魏的家业最雄厚,蜀汉的势头最猛,孙权一样也不占。如果他不称帝,那么曹魏和蜀汉会捉对厮杀,打得不可开交。孙权其实只需要坐山观虎斗,等他们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坐收渔翁之利就可以了。孙权不称帝,大家都不会注意他。一称帝,大家都会转过来打他。本来一个打他,他都够呛,现在两个都打他,他怎么是对手呢?
2.孙权没必要称帝:曹丕之所以要称帝,是想坐稳正堂盟主的位置,表明江山有代谢,他已经是新的王朝的皇帝了,借此威服天下。刘备之所以要称帝,是必须发表刘家人的声音,表明刘家的江山并没有断绝。而这个表明,是有利于他召集天下有识之士,和曹魏对抗的。孙权称帝,能得到什么呢?什么也没有,所以,他完全没有必要称帝。
而孙权封王后,就可以设置丞相一职了,大家都一样是张昭,毕竟张昭的江湖地位在那,但是孙权就是不让张昭任丞相,而是给了孙绍,孙绍死后,大家又都推荐张昭做丞相,但是孙权始终不同意,又给了顾雍。当时机时尚了,孙权一系的势力占据高位,孙权也就毫不犹豫的称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