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崇祯越来越心虚,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在1664年上吊自杀之前还让人厚葬魏忠贤。要知道当时的魏忠贤已经死了十多年了,崇祯为何要做这样的一件事呢?
这是因为崇祯在当时就知道魏忠贤杀错了,杀死之后大明就注定了要走向了毁灭。在崇祯哥哥朱由校驾崩之前就反复嘱咐说千万不要动魏忠贤,不然会出打事。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魏忠贤是国之栋梁,而是说明了当时大明的一个弊端只有魏忠贤能解决。
这个弊端就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遗留下来的,当时文官集团几乎掌控了整个朝廷,没有能够与之抗衡的集团。当时之所以皇上开始让宦官涉政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培养出忠心耿耿的太监集团来制约权力。
而在太监集团当中魏忠贤又是领头羊,当时国家的大部分财富都被文官和地主给掌控,而这些地主又有文官当靠山。因此形成了一个利益链,压根没有人敢去触碰,除了魏忠贤之外,魏忠贤会用各种狠毒的招数把这些富翁的钱给搜刮过来,然后弥补国库空虚。当时的朝廷国库空虚,每次要对资本阶级人群加税都会受到层层阻扰,因为有文官也参与了其中,不可能给自己加税。不过魏忠贤却有自己的办法,每年魏忠贤收取的商业税能达到千万级别。
不过这一切崇祯并不了解,崇祯只看到了魏忠贤的坏处,于是就下令斩杀,在魏忠贤死之前曾说过大明要亡了。魏忠贤一死,文官失去了制约,和脱缰的野马一样。比如魏忠贤一年能收取浙江茶叶商业税20万,而死后每年只收了12两,明朝的国库吃紧,战事、饥荒以及起义这些都拿不出钱,而文官则是越来越有钱。
崇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够选择把税收的矛头指向了农民,最终导致了农民群起反抗。在崇祯自杀的前几个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如果当时不杀魏忠贤的话,明朝也许不会那么早走向灭亡,于是就下令让人厚葬了魏忠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