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贞观年,唐太宗放390名囚犯回乡过年,约定来年问斩,回来几人?

贞观年,唐太宗放390名囚犯回乡过年,约定来年问斩,回来几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266 更新时间:2024/2/8 6:15:51

在中国历朝历代中,虽然有过不少昏庸皇帝,但也有很多圣贤君主。而对于那些贤明的君主,百姓和将士自然是爱戴不已,正所谓:“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而若从爱民护民的角度来看,唐太宗李世民也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皇帝。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体制社会,在这时皇帝就成为了一个国家的权利中心。现如今我们对于我国古代的统治者都有着不同的评价,世袭制也使得统治者的能力有所差距,昏君明君在我国历史上都经常出现。

因为权力过于集中,也导致了如果统治者的治国策略出现问题,就会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可以说统治者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兴衰。例如,昏庸无度的商纣就因为暴政、贪图享受最终被推翻,并且成为了后世一提起就昏君就会想起的一位古代君王。

当然我国古代同样也有很多功绩显赫的君王,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将古代中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并且被世人所熟记。前有秦始皇统一六国才奠定下我国广袤的疆土,同时将度量衡等各地区具有差异的衡量标准做了统一,这为化和经济的同步和繁荣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太宗开创了大唐盛世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唐太宗深知人心之重而留下的千古名言。

其实我国在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时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统治者,而其中能被后世牢记并且赞叹的统治者实际上并不多,而这些能够被我所牢记的统治者自然在对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当属唐太宗时期的大唐盛世,前所未有的繁荣让大唐成为了人间仙境,外邦人也十分向往能够来到大唐生活。唐太宗也因此流下了不少的佳话,其中让人最深的就是唐太宗能够抛开原有的冲突而重用人才,爱民利民。

其中能够体现唐太宗爱民之心的有这样一段故事,唐太宗释放390名死刑犯回家过年,并与这些犯人们约定,年后回到长安问斩。如此之举让很多人感慨万千,体恤民情、深得民意的唐太宗怎能不受人们尊重和仰慕。故事发生在贞观六年的年底,此时的唐太宗针对死囚名单又再次的做了核实,以免出现错判、误判的情况。在重审结束后,心血来潮的唐太宗决定带着自己身边的大臣们到牢里看看这些死囚,而这一探访,也让唐太宗心中五味杂陈,不免心生怜悯。

来到牢里,唐太宗看到了这些死囚们卑微的生活状态,以及很多死囚都在不停的倾诉心中的苦楚和后悔,能在如此盛世之中存活成为了这些死囚们心中最大的期盼。唐太宗也是被这些囚犯所触动,随即就下了一道圣旨——准许犯人回家过年,并且要求他们回到家中要帮家里人干活劳作,距离行刑的日子还有很久,允许这些囚犯在家中过完年再回来受刑。

但是,这样的圣旨传下来,很多大臣们都犯了难,毕竟将被处死的犯人都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才会落得如此下场,就这样轻易地放走了可能会出现一去不返,甚至会破坏社会治安稳定的问题。当时共计有390名囚犯被允许回乡过年,如此庞大的人数难免会出现就此亡命天涯的不法之徒,但是在大臣中将心中的担忧说给唐太宗听后,唐太宗还是决定放走这些犯人,给他们一个机会。

得知能够回家的犯人们十分高兴,毕竟对于他们来说此刻自由和回家就是他们心中最大的期盼。时间过的很快,囚犯们问斩的日子即将来临,囚犯们都乖乖的回到了京城,在完成心愿后,这些囚犯也愿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其实这样的结果让唐太宗都十分惊讶,但是在经过轻点后,还是少了一名囚犯回京。

这让全国上下的大臣们都十分担忧和气愤,毕竟如果囚犯没有回来,这样的结果对于唐太宗来说是有损颜面和威严的,正当抓捕工作就要落实时,这名迟来的囚犯坐着一辆牛车缓缓前来,而迟到的原因则是因为囚犯年岁已高,行动不便。

实际上,在唐太宗决定放走这些囚犯就已经做好了他们不回来的准备,但是390名囚犯如数到齐的情况让唐太宗也更是感动,因此唐太宗决定赦免这些死囚,不再追究他们的过错。这一故事也被编进了史书,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结语

我们作为后人,能够更清晰的对历史事件做出判断,其实唐太宗的如此做法也让后人们产生了不同的评价,一类人更倾向于赞扬唐太宗的做法,从爱民的角度出发,唐太宗的做法对于民心的捕捉十分精准和有力,而另一些人则对其做法表示不认同,认为唐太宗放走这些死刑犯是对社会的公平性破坏,死囚们犯下的都是大罪,但是却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对于法律的实行会产生极大的阻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感性和理性的不同角度出发,自然会得到不同的看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唐太宗是一位功大于过的统治者,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

参考资料:《雁门太守行》

更多文章

  • 唐朝没有权相清朝没有权臣,怎么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权臣,就是物极必反最好的例子。众所周知,权臣的来源无非两点:1.功高震主。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很多武将,因为军功越来越大,也就掌握了撼动皇位的力量。皇帝可以不封赏他吗?好像不能,想打胜仗,就得敢于用人。这些大臣,有的成为一国丞相、太傅、太师,甚至辅政者。2.恩赐过重。皇帝看重某个大臣,让他身居要职,逐

  • 辽国宗室耶律南仙下嫁西夏,因辽国灭亡、儿子薨逝绝食而崩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为了笼络西夏,辽国朝廷先后三次送出公主和亲。第一位义成公主,嫁给了开创西夏基业的李继迁;第二位兴平公主,嫁给了李继迁的孙子,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元昊。第三位便是成安公主,嫁给了李元昊的曾孙李乾顺。她也是辽国最后一位与西夏和亲的公主。前两位公主都没留下名字,这第三位见诸辽史所载,记作“南仙”。这位耶律南

  • 西夏法律极为严格,蒙古灭西夏之后进行的毁灭使西夏彻底消失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西夏为什么没有单独的西夏史,西夏x 5和西夏x 9的区别,西夏导游小马哥说的西夏文字念啥

    按正式的立国时日计算,西夏存国190年;然而若依历史实情而言,即如《宋史》所载的“虽未称国而王其土”的夏州政权算起,则是实历347年之久,这就要比起北宋和南宋相加之年还要多出27年了。这是一个曾经拥有光辉文化的少数民族,这是一个历史似谜的古代政权。西夏国是由藏缅语系的党项民族建立(中国汉族史籍中称其

  • 襄阳之战后南宋士气大跌,但其高层的腐败和逃避政策注定最终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南宋保卫襄阳,南宋襄阳龙尾滩今在哪里,南宋朝廷有多腐败

    宋元之战与蒙灭西夏之战和蒙金战争不同的地方就是在与蒙古对南宋曾因中间内乱与南宋时战时和, 而蒙古骑兵也并没有像对西夏一样在南宋长江淮河边疆一带进行不断地洗劫或袭掠。战争分为三次大战, 分别是窝阔台攻宋之战、 蒙哥攻宋之战、忽必烈南征灭宋。 其中每场战争又分为几次小战争。 窝阔台攻宋之战从端平二年(1

  • 襄樊为战略要地,忽必烈采纳刘整建议攻击襄樊,历时六年将其攻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刘整,刘整后人下场,元宋襄阳之战

    襄樊的损耗和恢复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很重视这个重地的政治军事价值。赵宋退出中原,偏安江左以后,岳飞指出:“襄阳六郡为恢复中原之基本。”并率军进驻襄阳,恢复宋政权在这一地区的统治秩序。经过岳飞的苦心经营,襄阳生聚繁庶、城池高深,在由高宗到度宗的100多年里,襄阳不仅是南宋抵抗金、蒙南下的战略要地,而且是南

  • 成吉思汗戎马一生,到底掳掠了多少美色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成吉思汗戎马一生,成吉思汗的征战过程,成吉思汗简史大全

    一说5个大老婆,小老婆无数。据《世界征服者史》、《集史》说,成吉思汗的妻妾有五百人之多,洪钩则认为“五百恐是五十之讹。”她们大都是由各宗王、千户从蒙古妇女和各国俘虏中挑选出来,献给成吉思汗的。成吉思汗选择所喜欢的留下,其余的则赏赐给别人。宋濂撰写《元史后妃表》时就说:“累朝常诏有司修后纪传,而未见成

  • 1652年汉人大起义,惨遭荷兰人镇压屠杀,郑成功为何九年后才收复台湾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楠木字数:8095,阅读时间:约24分钟 编者按:郑成功收复台湾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件有着特殊意义的重大事件,这是东方国家第一次在正面战场中击败西方殖民者,一直都是历史教科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教课书中寥寥数百字的内容,太过简单,似乎郑成功轻而易举就收复了台湾。实际上

  • 大清灭亡后,溥仪缘何想见见朱元璋的后人?看了后,咋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溥仪为什么留着朱元璋的画像,大清皇帝溥仪有子女吗,大清十二皇帝溥仪纪念币

    而到了清朝宣统溥仪的时候,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在革命浪潮蓬勃发展的大势下,以及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中,孤儿寡母的宣统皇帝和隆裕太后,一看还是乖乖下台好了,免得动刀动枪,惹到花花草草不好。溥仪退位之后,生活待遇上还是不错,在故宫这个小王国中,吃吃喝喝,忘记了亡国之君的痛苦,不过

  • 宋代建盏的美学思想是什么?有哪些因素组成?审美又有何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社会政治自古以来,政治文化对艺术的发展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整个社会进入了比较安定的时期。加上宋初减轻了赋税,佃农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生产,这样就为宋代制瓷业打下了基础。而且宋代统治阶级实施了一系列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为思想

  • 拿固定工资,出差提前领差旅费,揭秘明朝一神秘机构的薪酬体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十六帝顺序列表,差旅费算不算职工薪酬,明朝官员怎么发工资

    只要有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官吏军民,锦衣卫都会设伏搜集线报。为了达到震慑人心的效果,锦衣卫的眼线遍布全国各地。明朝的普通的卫一般管辖5个所,而锦衣卫却有17个所,鼎盛时期有6万人。 不同于其他官员大臣有领月薪,有领年薪,部分大臣还有年终奖的薪酬体系,在锦衣卫登上历史舞台后,朱元璋便制定了一整套关于锦衣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