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渭滨攻守之战:诸葛亮和司马懿究竟谁棋高一着?

渭滨攻守之战:诸葛亮和司马懿究竟谁棋高一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335 更新时间:2024/1/16 3:06:03

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司马懿的对决堪称经典,尤其是诸葛亮六出祁山之际,双方更是在渭滨使出了浑身解数,仅小说第一百零二回,就先后叙述了两军初战、司马懿设下诈降计、诸葛亮使用木牛流马等情节。小说所描绘的上述情节是否有其历史依据?历史上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这一时段的对决究竟如何?本篇笔者将就此进行梳理。

小说中,诸葛亮在六出祁山之始采取了“虚攻北原,暗取渭滨”[1]的策略,但不幸被司马懿识破,蜀将吴班在引兵去烧司马懿搭建的浮桥时中箭落水身亡,蜀军其他几路人马亦遭魏军埋伏,折损约万余人,六出祁山蜀军首战失利。小说所描绘的这段情节,与历史记载有所出入。需要解释说明的是,历史上诸葛亮只有五次北伐,小说中六出祁山的故事实际上对应的大部分是历史上第五次北伐的事件。历史上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首战虽然亦遭遇了失利,但原因和小说中所描述的并不相同。小说所述是诸葛亮“虚攻北原,暗取渭滨”的策略被司马懿识破,而历史上则是因为诸葛亮进攻北原及阳遂不利。历史上,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伊始就屯兵五丈原(并非小说中所描述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后才屯兵五丈原),而北原位于五丈原北,诸葛亮若能占领北原,不仅能够切断陇右通道,还能与五丈原形成犄角之势,从西、北两个方向合击司马懿的大营。[2]史载,曹魏多数将领对于诸葛亮驻兵五丈原并不以为意,但曹魏扬武将军、雍州刺史,对蜀作战具有丰富经验的郭淮却预判诸葛亮必定会攻取北原,并建议司马懿抢先夺占北原。司马懿采纳了郭淮的建议,郭淮迅速移兵北原,还未修筑好堑垒,大批蜀军已至,郭淮率军迎击才守住北原。进攻北原失利后,诸葛亮又欲以声东击西之计攻打阳遂,但再度被郭淮看破,蜀军攻打阳遂又因魏军已有防备未能成功。[3]

在笔者看来,历史上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伊始进攻北原及阳遂不利虽然从情节上看与小说中“虚攻北原,暗取渭滨”策略被识破造成的损失相差较远,但却都反应了魏军在长久对待蜀军作战中积累的防御经验,只不过小说可能夸大了蜀军的实际损失,同时把识破蜀军和诸葛亮战法计策的角色从郭淮变成了司马懿。

小说中,六出祁山蜀魏粮尽首战后,司马懿又导演了一桩诈降计。司马懿派遣偏将军郑文(小说中又称其为秦朗之弟秦明)到蜀营投降,郑文谎称因司马懿徇私偏向同僚秦朗由此心生不平故而前来归降蜀军。诸葛亮将计就计,让郑文诱使司马懿前来劫营并暗中布置人马伏击。司马懿不知诸葛亮已识破诈降计,派遣人马接应郑文,结果被蜀军击败,负责前往劫营的秦朗亦中伏身亡。小说的这段情节于史无载,郑文亦是小说所虚构。但秦朗其人于史有载,同时,秦朗亦参与了对蜀作战。史载,曹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第五次北伐,司马懿挂帅与之对阵,曹叡担心司马懿难以抵敌,派遣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前往助战并接受司马懿节度。[4]秦朗其人也颇有来头,其父为秦宜禄,原为吕布部下(秦宜禄后为张飞所杀),其母杜氏更是曾先为关羽所相中,后却为曹操据为己有。杜氏为曹操所纳后,秦朗作为曹操的继子被收养于府中,秦朗其人谨慎低调,颇为曹操、曹叡所认可。[5]历史上,秦朗虽然参与了对蜀作战,但并未在对蜀作战中身亡。

郑文诈降这一情节,在小说此前的篇目中亦有据可循,例如曹操派遣蔡中、蔡和到东吴诈降。在笔者看来,这样的类似情节虽然缺乏历史依据,却也算得上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一次计策对决。

小说中,木牛流马亦在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首次登场。木牛流马作为蜀军运输粮草的工具,颇为灵巧神奇,小说所述其“皆不水食,可以昼夜转运不绝”。另外,木牛流马口中藏有机关,只要将舌头扭转便不能行动。蜀军凭借木牛流马不仅便利了自身的粮草运输,还利用木牛流马作为诱饵伏击魏军并夺取魏军大批粮草。历史上,木牛流马确是蜀军运输粮草的工具,《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亦详细记载了木牛流马的制作方法[6],但与小说所描述的大体有几处不同,一是木牛流马投入使用的时间,据《三国志后主传》[7]《三国志诸葛亮传》[8]等记载,在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就已经开始使用木牛运输粮草,而到了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又开始使用流马运输粮草。而小说中木牛流马的首次亮相均是在诸葛亮六出祁山(即公元234年)时。二是木牛流马口内是否含有机关于史无载。由于目前还未得到木牛流马出土的实物,学界根据文献记载认为木牛大抵为一种人力独轮车,流马则为改良版的木牛(也有观点认为流马为一种狭长的快船),虽然对木牛流马的样式功能有所争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实际使用中的木牛流马并非如小说中所述可以运转如飞同时动止自如。

小说中,木牛流马除了作为运输粮草的工作,同时也是蜀军伏击夺粮乃至于为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的诱饵,其价值效用似比历史上更为多元。不过,无论是小说还是历史,木牛流马的使用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蜀军粮草运转的效率,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蜀军北伐后勤补给困难的问题(历史上,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做了全盘的打算,蜀军在渭水地区分兵屯田以为长久之计)。由是,小说中还特地塑造了诸葛亮巧用木牛流马因敌取资的情节。

历史所记载的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具体事件实际较为简要但亦能反应蜀魏双方的拉锯与角逐,小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发挥,让双方之间尤其是双方主帅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决变得更加生动和扣人心弦!

[1]《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却说孔明复出祁山,下五个大寨,按左、右、中、前、后;自斜谷直至剑阁,一连又下十四个大寨,分屯军马,以为久计。每日令人巡哨。忽报郭淮、孙礼领陇西之兵,于北原下寨。孔明谓诸将曰:‘魏兵于北原安营者,惧吾取此路,阻绝陇道也。吾今虚攻北原,却暗取渭滨。令人扎木筏百余只,上载草把,选惯熟水手五千人驾之。我夤夜只攻北原,司马懿必引兵来救。彼若少败,我把后军先渡过岸去,然后把前军下于筏中。休要上岸,顺水取浮桥放火烧断,以攻其后。吾自引一军去取前营之门。若得渭水之南,则进兵不难矣。’”

[2]参见朱子彦:《司马懿传》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296页。

[3]《三国志 郭淮传》:“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4]《晋书 宣帝纪》:“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

[5]《三国志 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朗字符明,新兴人。献帝传曰:朗父名宜禄,为吕布使诣袁术,术妻以汉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围,关羽屡请于太祖,求以杜氏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见之,乃自纳之。宜禄归降,以为铚长。及刘备走小沛,张飞随之,过谓宜禄曰:‘人取汝妻,而为之长,乃蚩蚩若是邪!随我去乎?’宜禄从之数里,悔欲还,飞杀之。朗随母氏畜于公宫,太祖甚爱之,每坐席,谓宾客曰:‘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

《三国志 曹爽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其时秦宜禄兒阿苏亦随母在公家,并见宠如公子。苏即朗也。苏性谨慎……”

《三国志 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朗游遨诸侯间,历武、文之世而无尤也。及明帝即位,授以内官,为骁骑将军、给事中,每车驾出入,朗常随从。时明帝喜发举,数有以轻微而致大辟者,朗终不能有所谏止,又未尝进一善人,帝亦以是亲爱;每顾问之,多呼其小字阿稣,数加赏赐,为起大第于京城中。四方虽知朗无能为益,犹以附近至尊,多赂遗之,富均公侯。”

[6]《三国志 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集载作木牛流马法曰:‘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鞦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7]《三国志 后主传》:“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

[8]《三国志 诸葛亮传》:“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更多文章

  • 不听此人建议,曹操曹丕父子错失了两次一统天下的大好机会,搞不懂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操临死试探曹丕,错失了一统天下的机会,醉酒后甄宓误把曹丕当曹操

    东汉建安二十年,魏公曹操亲率大军一举攻占汉中,张鲁投降。此时,司马懿首先献策:现今刘备刚刚反水了刘璋,蜀人人心尚未完全归附于他,何不趁他脚跟未稳,一鼓作气,直捣成都,灭了刘备他丫的。刘晔也跟着说:仲达所言极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假如等刘备站稳脚跟,诸葛亮善于治国,关羽张飞又是万人敌的勇将,到时候再去

  • 如果穿越回到三国你最想去看看哪位美女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穿越到三国把何太后收了的小说,穿越三国美女全收的小说,穿越三国之召唤系统

    貂蝉:民间传说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闭月貂蝉为东汉末年司徒王允家的义女,为拯救汉朝,由王允授意施行连环计,使董卓、吕布两人反目成仇,最终借吕布之手除掉了恶贼董卓。之后貂蝉成为吕布的妾,董卓部将李傕击败吕布后,她随吕布来到徐州。下邳一役后,吕布被曹操所杀,貂蝉跟随吕布家眷前往许昌,从此不知所踪。貂蝉这种

  • 三国武将67人用枪,前六名用枪高手,那三国中谁是用枪第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名将谁的武器最高,三国人物谁的武器最厉害,三国时期用枪的人物

    用枪这武将就达到了恐怖的67人之多,以上几位都不能排在第一,甚至,有的还是倒数。认真看完,将会颠覆你对三国枪法的认知。排在第六位的是夏侯惇,在曹魏军营中,夏侯惇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猛将,他从小就爱好舞枪弄棒,自学枪法,被认为是曹操手下的第一武将。夏侯惇骁勇善战,曾多次与吕布交战,常常是几十个回合下来不分

  • 东汉风云:马太后高风亮节不封母家,窦氏女压倒群芳居然夺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大港窦氏三杰,窦氏专权,章德皇后窦氏

    马太后平素谦抑,从未举荐母家私事,凡有所干请,就是兄弟马廖、马防、马光,虽得通籍为官,终明帝一世未尝超迁,马廖止为虎贲中郎,马防与马光止为黄门郎。及章帝嗣位,即迁马廖为卫尉,马防为中郎将,马光为越骑校尉。马廖等倾身交结,冠盖诸徒,争相趋附。司空第五伦恐后族过盛,将为国患,因抗疏上奏道:臣闻忠不隐讳,

  • 曹魏五子良将墓现状:张辽的最气派,徐晃的最凄凉,其他无处可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曹魏介于张辽和徐晃之间的将领,徐晃张辽打不过赵云,张辽徐晃墓在哪里

    熟读汉末三国史,大多数人都对刘备麾下的五虎将印象深刻,其实曹操麾下,也有相对应的五员大将,即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他们被合称为“五子良将”。虽然因为各类文学作品的影响,如今五子良将的名声,不及五虎将响亮,但是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战绩,比起五虎将,却不遑多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人之一生,不

  • 曹操为什么最看好的谋士是郭嘉,看完你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操的重要谋士郭嘉,曹操的谋士郭嘉牛到了什么程度,三国的谋士郭嘉

    其一,郭嘉是曹操宣战战线上的一面旗帜!郭嘉经常为曹操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曹操和袁绍打仗,心里有点害怕,许多大臣都打退堂鼓。唯独郭嘉挺身而出,分析当前利弊。其二,郭嘉善于给曹操解围。曹操在攻打南阳张秀的时候,曾三令五申不准践踏麦田,不过自己却因为马受惊吓,踩坏麦田。郭嘉看到及时让曹操割发代首,为曹操解

  • 竹林七贤中山涛能有实干精神,王戎则为权贵士大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王戎的个人资料,王戎简笔画,竹林七贤王戎

    这七个人的故事很多。但故事随便都能查到。品读历史、感悟思辨,重点落到思辨上。知其然,关键是知其所以然。这里就一边评人物、一边讲故事、一边谈历史,因为人物在故事中才有意思,而故事在历史中才能呈现所以然的一面。嵇康: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名声在外、他才华横溢、他本性高洁,而且拒绝与司马家合作、拒绝向黑暗势力

  • 秦始皇结束了乱世,使统一成为中国的信念,但因儒家正统而遭批判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始皇统一对后世的影响,秦始皇的统一历程,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史实

    赵政出生时,正逢秦赵长平大战结束,赵国大败,主将赵括身死,赵军主力四十六万被坑杀。秦军挟大胜之威直驱邯郸,欲一举灭赵。赵国以老将廉颇率军,顽强抗击秦军。赵相平原君赵胜散尽家财,招募勇士,共赴国难,秦军在邯郸城下陷入苦战,两年不能下邯郸。危急存亡之时,赵国联络魏、楚、韩等诸侯,合纵抗秦,于周赧王五十八

  • 秦始皇和刘邦为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文景二帝励精图治开创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景二帝,文景二帝后人列表,大汉文景二帝讲解

    “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一个太平盛世,不仅仅为汉王朝四百多年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更是对中华民族后来的兴旺发展,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对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很多人将其局限于文帝和景帝的功劳,实在是有失偏颇和缺乏大历史观。“文景之治” 的出现,有许多深层次的历史原因,文、景两帝

  • 汉朝监察机构逐渐独立,古代选拔监察官重气节、重能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汉朝的监察职能,纪检监察员和纪检监察干事的区别,监察机关监察权限

    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给事中与谏议大夫等言官也已问世。汉代监察制度主要特点:1.监察机构逐渐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西汉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