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严格的官员等级制度,从官府的颜色、图案,管帽的式样、官靴的款式等等很多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尤其到了大清朝以后,满族入关,更是让满人有了优越感,在官场当中,满族官员的职位总是略高一些的,看官服、官靴等都可以一目了然的分辨清楚。众所众知,在清朝时期,八旗子弟是高贵的身份象征,与印度“种姓制度”多少有些相似,八旗子弟天生高贵,他们所率领的军队也有专门的称呼:八旗兵,在军队中也是高人一等的,与汉族人组成的部队在守卫区域、粮饷等方面有有所不同,不过这并不是清朝军队的最主要区别,今天小编要从官兵所穿服装的特点来讲一讲清朝军队的“建制”问题,大清朝军服上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却天壤地别!
在清朝入关以后,他们原本率领的军队就被称为八旗兵,这些将士算得上“御林军”,所以优越感很强,也是皇家的亲信部队,所以比如保卫宫城、防卫要塞这样的重要工作都交给他们来完成,但是由于国土辽阔,单凭八旗兵难以完成全部的守卫任务,于是大清朝廷不得不在汉族人口中召集兵力,为了与八旗兵进行区别,这些兵被称为绿营兵。他们在兵服上没有太多区别,都在胸前印有大大的兵字,都是朝廷的正规军,吃着皇粮军饷。不过两支队伍在战斗力上却有非常大的差异。
八旗兵因为保护皇帝入关成功,所以受到封赏并且自恃高人一等,所以入关之后,看到天下太平,便不思进取、疏于操练,战斗力直线下降,当朝廷派八旗兵剿灭白莲教、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他们节节败退,令朝廷深感不满。于是派出绿营兵出战,此时人们才意识到,汉人组成的绿营兵虽然一直游离于兵权外围,但却是一只更有战斗力的队伍。
但是又要安邦又要定国,朝廷依然觉得兵力不足,于是想到在乡间征勇,组成临时部队参加战斗,当战争结束之后,这些人再返回家中务农,小编认为就相当于现在的“预备役部队”。这部分军人的衣服上就印着大大地勇字。
兵、勇原来真的不是一回事,他们虽然都为国家打仗、守护百姓安宁,但是建制却差着十万八千里,兵吃皇粮,有铁饭碗,而勇则是临时工而已。不过更有意思的是,吃皇粮的兵还不如临时工的勇能征善战,勇也真对得起自己的名字,他们不怕吃苦、不畏生死,在守卫边疆、征战沙场的时候表现的勇猛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