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空城计解码:诸葛亮曾吓退司马懿二十万雄兵?赵子龙或是历史原型!

空城计解码:诸葛亮曾吓退司马懿二十万雄兵?赵子龙或是历史原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632 更新时间:2024/1/31 12:02:54

诸葛亮的形象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小说中,总给人以谨慎持重的印象,但小说中也有表现其用险的情节,空城计就是一例。

熟悉三国故事的朋友都了解空城计的故事,小说《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在诸葛亮首出祁山的后半程,由于马谡丢失了战略要地街亭,导致蜀军不得不被迫撤退。诸葛亮也急忙前往西县搬运粮草。此时司马懿率领十五万人马径奔西县,而诸葛亮身边仅两千五百军士,情势十分紧迫。危急关头,诸葛亮却表现得十分镇定,他嘱咐军士偃旗息鼓,同时大开城门,自己则登上城头弹琴。司马懿见诸葛亮如此模样,不禁心生疑惑,担心诸葛亮设有伏兵,于是下令撤军。诸葛亮等人得以安然退走。空城计可谓是一生唯谨慎的诸葛亮极少数的用险之举,就连诸葛亮自己也陈述此计是“不得已而用之”。

小说中,诸葛亮的镇定和司马懿的多疑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空城计的故事也为后世所广泛流传,戏曲中,还将空城计与失街亭、斩马谡的故事串联起来,合称“失空斩”。那么,小说中诸葛亮设下的空城计在历史上是否有相应的记载?除了诸葛亮,其他人是否也有使用过空城计或是类似空城计的谋略?

陈寿在《三国志》中并未记载诸葛亮曾设下空城计。但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解时,引用了东晋王隐的《蜀记》,其中说明西晋初年,有一位叫郭冲的人,曾经说过五件与诸葛亮有关的事件,但这些事件并未见载于史,其中一件就与诸葛亮曾设下空城计有关[1]。

据郭冲的描述,诸葛亮曾屯兵阳平,并派遣魏延率领大部队东进,自己则带领万人留守。此时司马懿正好率领二十万人马前来抵御蜀军,又碰巧没有遇到魏延率领的大部队,而是径直来到诸葛亮留守之处。同时,司马懿的侦察兵也打探到诸葛亮的留守部队兵力不多。与诸葛亮一同留守的军士得知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魏延率领的大部队又无法及时回援,都十分紧张。诸葛亮却十分镇定,嘱咐军士“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司马懿见状怀疑诸葛亮设有伏兵,于是下令撤军。郭冲的描述与小说中诸葛亮设下空城计的情节虽然在地点、双方军队数量等方面存在出入,但也有颇多相似之处,尤其是诸葛亮嘱咐军士偃旗息鼓、大开城门、扫地却洒的举动,后世的文学艺术作品在诸葛亮设下空城计的情节上想必多多少少对郭冲的描述有所参考。

但即使郭冲生活的年代较诸葛亮生活的年代不远,后世的史家对其所言的关于诸葛亮的相关事件的真实性都存在怀疑。就郭冲所言的诸葛亮设下空城计的故事,裴松之就指出了三点与实际不符或与其他历史记载冲突之处。

第一,地点有误。

阳平在汉中,而诸葛亮并未在汉中与司马懿交过手,诸葛亮屯兵阳平时,司马懿远在荆州。诸葛亮前期北伐,曹魏方面的主帅均是曹真,直至曹真逝世后,司马懿才开始与诸葛亮对垒,但二人亦未在汉中交过手。虽然司马懿也曾经参与过曹魏方面于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发动的伐蜀战役,并自宛由西城进兵,但此役中途遭遇大雨,最终伐蜀计划被迫取消。因此,历史上诸葛亮并未在汉中与司马懿交过手,诸葛亮设下空城计缺乏基础事实。

第二,不合常理。

根据郭冲的描述,司马懿的侦察兵已经探明了诸葛亮的留守部队兵力不多,照理即使怀疑对方设有伏兵,也可以就地设防或是进行包围,而拥有二十万人马的司马懿却未采取任何行动就匆匆撤走,似乎于理不合(笔者按:小说中司马懿下令撤军是因为其疑心较重,但这样的情节设计多少夸大了疑心的影响力。当然还有观点认为司马懿下令撤军是“养寇自重”,这种观点缺乏依据,本篇不作讨论)。

第三,记载矛盾。

郭冲的描述中有关魏延率领大部队的情形与《三国志》魏延本传的记载矛盾。根据《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魏延每随诸葛亮北伐“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但诸葛亮出于谨慎均未准许,故而郭冲描述的魏延率领大部队在前,诸葛亮率领少数人马留守的情形与见载于史的内容存在矛盾。因此,裴松之虽然将郭冲所描述的关于诸葛亮设下空城计的故事收录到《三国志》的注解中,但也明确指出了这则故事并不可信,所以,虽然诸葛亮设下空城计的故事有相关历史人物的描述,但可信度并不高。

当然,小说把空城计的主角限定在了诸葛亮一人身上,以致于后世但凡提起空城计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诸葛亮。而在历史上,使用过空城计或者类似空城计谋略的人物还有很多。如:蜀汉著名的将军赵云就曾经使用过类似空城计的空营计。

根据《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记载[2],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刘备麾下的黄忠、赵云所部在汉水与曹操军交战时被曹操军一时占据上风,赵云且战且走,一直退到部队驻扎的营寨,此时留守营寨的将领张翼十分紧张,打算闭门据守,而赵云却镇定自若,指挥将士偃旗息鼓、大开营门,曹操率军来到赵云营门前,看到营门大开,怀疑赵云在营内设有埋伏,不敢轻易靠近,于是下令后撤。赵云趁势追击曹操军,取得大胜。又如:曹魏将领文聘也曾经使用过空城计。根据《三国志文聘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记载[3],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孙权率领数万人马围攻魏国的石阳城,当时又下着大雨,石阳城的城栅崩坏,守城军士来不及修补。在紧要关头,文聘下令全城军士都隐蔽起来,自己也卧在府中不起。孙权见状如果心生疑惑,对部属说:“曹魏将此地托付给文聘,是充分信任他,现在他面对我们的大军竟然潜伏不动,不是秘密做好了部署就是必将有外援来救。”于是孙权虽然握有重兵也不敢轻进,最终下令撤军。

赵云的空营计和文聘的空城计虽然在情节上可能不如诸葛亮的空城计那样紧张、精彩,但所谓空城计的规律大体可见一斑,即在交战双方力量对比不平衡的情况下,弱势一方往往能够积极抓住强势一方不明虚实的情形,虚张声势以营造出假象,促使强势一方心生疑惑进而摇摆不定最终放弃对弱势一方的攻击。在笔者看来,空城计的核心在于心理博弈,但实践中,这种心理博弈其结果也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强势一方若是能够保持冷静,进一步观察和摸清情况,那么空城计则很难成功。也因此,在笔者看来,空城计大抵理论上很精彩,但是实践中未必处处可行。

[1]郭冲三事曰: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偪,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卻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2]《三国志 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偪,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卻。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3]《三国志 文聘传》裴松之注引《魏略》:魏略曰: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更多文章

  • 汉灵帝缘何废史立牧?智圣诸葛亮曾给他差评,或暗藏东汉一个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智圣诸葛亮,东汉末年汉灵帝简介,灵帝吕蒙诸葛亮

    蜀汉忠武侯诸葛亮正因《(前)出师表》而名垂千古,而汉灵帝刘宏恰因《(前)出师表》而遗臭万年。一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将“后汉倾颓”的原因归责于汉灵帝。特别是实施“废史立牧”,成为压垮汉王朝的第一根稻草。刘焉提出“废史立牧”建议,在公在于压制刺史、太守等地方高官的权力,以稳固皇帝的权力;在私

  • 曹操最聪明的儿子曹冲,为何在13岁时突然病逝?或许和此人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曹操最小的儿子曹冲死亡真相,曹操的儿子曹冲是咋死的,历史上曹操的儿子曹冲怎么死的

    然而或许是天妒英才,公元196年出生的曹冲,却在公元208年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年仅十三岁,如果曹冲不早夭,或许三国的历史也会发生改变。《三国志》曾记载曹冲幼年的故事,他不但聪明,而且善良,当时曹操的马鞍在仓库被老鼠咬坏,按照道理管理仓库的官员是要被判以重刑的,吓得兢兢战战的他只能去自首,希望能够博得

  • 古代沿用千年的特色制度,被诸葛亮批没用,冯梦龙道出其中本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制度的本质,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封君封臣制度本质特征

    明代学者冯梦龙,著有一本处世奇书《智囊》,用一个个真实小故事,来启发读者的心智,历来被作为谋士的必备读物。在《智囊》“上智篇”中记载有一段话,说在三国时期有一些蜀国人,批评诸葛亮在赦令上非常吝啬,法令又很严厉。诸葛亮对此回应说,治理天下应该本着至德至公的原则,而不该随意施舍小恩小惠,汉朝的匡衡与吴汉

  • 枭雄曹操,竟也有愧疚终身的人,她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高希希版《新三国》曹操(陈建斌饰演)可就是这么一位雄主,对自己的结发之妻丁夫人却是束手无策。丁夫人可以说是唯一让曹操低声下气的女人,曹操在临终之前,都觉得自己对不起丁夫人,对丁夫人当年的离开表示惋惜。丁夫人曹操的嫡配丁夫人,出身良家,作风正派。婚后几年一直未育,为了保持曹家的香火,曹操就纳刘夫人为妾

  • 历史上汉朝与唐朝如此强大,为何还要用和亲这种手段来巩固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朝和唐朝谁最厉害,唐朝崇拜汉朝,汉朝和唐朝相距多少年

    在汉唐时期,西北的匈奴或者突厥人势力比较庞大,汉人政权并不是永远都能压制得住北边,所以不论是李世民还是汉武帝,都曾经有派公主下嫁给他们,用和亲来换取和平。因此很多人也无法接受,认为这可能是比较屈辱的一件事情,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和亲的另一个说法就是政治联姻。11与20位和亲是一种外交手段,由于关

  • 如何正确评价曹操,他的身上有哪些功劳,和令人不齿的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根据历史书籍的记载,他在20岁的时候就已经进入朝廷当官,一步一步的让手里的权力增大,他也知道想要赢得周围人的认可必须要赏罚分明,甚至他还提出了很多不错的方针,那就是只要有才华,不看对方的出身,在他的这种倡导下,出现了不少的人才。不光如此,他在文学方面也有着自己的成就,还进行了写作风格的改革,自己也是

  • 古人喜欢狩猎,历朝历代形式不同,汉朝时期是这个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古人的狩猎太直接,50个狩猎视频,密林狩猎

    说起古代狩猎活动,现代人最熟悉的莫过于清朝时期一年一度的“木兰秋狝”;它是康熙皇帝在平“三藩之乱”的过程中开创的杰作;主要目的是提醒后世子孙,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练好骑射武功,有资本维护自己的统治;可以看到,十七、十八世纪,国外早已枪炮横行,而清朝的军事演习还是骑马射箭,这些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就已经成为

  • 曹操逃跑经过华容道,诸葛亮也提前知晓,为何派关羽把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曹操走华容道遇到关羽,曹操华容道遇关羽精彩片段,关羽在华容道不放曹操会怎么样

    其实曹操这些逃跑的线路,诸葛亮提前的就已经推测好了,于是他就在路途上派出了很多兵马,不断的对曹军进行追杀。当时到了华容道这个地方,曹营里面的人也就剩二百多个,有一些还是文职的官员,主要的武将也就是两个,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逃跑和不断的追杀,他们已经是非常的疲惫了。再看一下关羽率领的却是500人的精锐之师

  • 为关羽刮骨疗伤,想给曹操动开颅手术,真有这样一位神医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操关羽墓前说话,孙权把关羽的头送给曹操,曹操看见关羽人头视频

    在5000年的中华历史当中,有很多的故事都表明我国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领先于全世界各国。因此我国才被称为天下之中心,谓之为中国,那么具体中国有哪些领域是比较领先的呢?除了四大发明之外,其实医疗领域同样是中国比较拿手的,那会西方还处于蛮荒时代,估计连医生都没有。史上第一神医的故事而中国历史上不仅出

  • 刘备杀了袁绍的兄弟,为何在刘被曹操追杀时,袁还会收留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曹操打败袁绍完整视频,曹操袁绍偷新娘子,袁绍和曹操

    自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各地形成大大小小无数割据势力,曹操经过几年精心耕耘,更是势不可挡。建安五年,董承等人谋杀曹操计划泄露,同党全体被诛三族,只有刘备侥幸逃脱。刘备先后投奔了6个人,只有曹操没死,不过他却遭到了曹操的追杀,只因其叛变不仅挑战了曹操的底线,还侮辱了曹操的智商,于是曹操派遣部将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