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楚顷襄王再度合纵抗秦,却因此三年丢失郢都,是他信错了詹何

楚顷襄王再度合纵抗秦,却因此三年丢失郢都,是他信错了詹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244 更新时间:2024/1/16 12:56:37

二十一年前,楚顷襄王还在齐国当人质,父亲楚怀王又被秦人强行扣押。在空前的危机面前,楚顷襄王克服重重阻碍终于回到楚国,登上了王位。万幸的是,在慎到鼎力协助下,初登王位的楚顷襄王摆脱了齐人的敲诈勒索;但随即他又经历了父亲客死他乡之痛,还被迫忍辱负重与秦联姻,这才把楚国从危机中勉强带了出来。

[var1]

过往的十九年,楚国所经历了种种不堪回首之辱,可整个东周局势却是变幻莫测:伊阙一战过后,秦国打破了合纵连横僵局,抢占了战略高地;随后秦、齐共同称帝,再后来齐国灭宋,两年后齐国却又几乎被燕人灭国,这令齐国发展彻底熄火。

如此精彩纷呈的历史舞台上,偏偏昔日的东周巨人——楚国却令人意外地长期失位。

十九年来,楚国几乎是默默无闻;楚顷襄王究竟是在卧薪尝胆,还是在蛰伏待兴?

可就在这年,司马错突然率军伐楚,迫使楚国割让了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汉北之地;次年,曾在伊阙之战中斩首二十四万的秦将白起又率军杀入南阳盆地,攻拔鄢(今湖北宜城南)、邓(今河南邓州市),一直进攻到西陵(今湖北黄冈西);公元前278年,白起竟然率军攻破郢都,将楚国先王陵墓焚烧殆尽,楚顷襄王也被迫仓皇逃出南阳盆地,迁都于陈!

短短三年内,秦军就把楚王打得落荒而逃,看似无比强大。但实际上,白起所率兵力不过区区数万!数万秦军闯入拥有甲士百万楚国的政治经济核心区,在南阳盆地内如入无人之境,白起究竟是有何神奇之术?

[var1]

且不说白起是怎样赢得了胜利,他这次令人不可思议的战绩,恰恰反证了另一件事:楚顷襄王执政十九年来,楚国国力非但没能更上层楼,反倒是每况愈下了。外表强大的楚国,内部已是千疮百孔,被白起轻轻一摇,就显出要轰然倒塌的势头!

为什么经历了种种屈辱的楚顷襄王没有励精图治,反倒让楚国变得更加虚弱了?

这又得从秦国为什么要攻打楚国说起。

当楚顷襄王还是太子时,赵人慎到成为他的太傅。

在后人的学术体系划分中,将慎到归入战国法家。慎到重“法”而强调“势”,认为只有国君掌控了权势,才能保证法律的执行。同其他法家人物一样,慎到也极为认同老子的“无为而治”:国君无需参与具体工作,只要能“事断于法”,以此驱使臣下为己服务,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最终就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状态。

[var1]

法家的思想源头是老子,道家的思想源头也是老子。后人都能清楚地看出,法家与道家的思想体系存在显著不同:法家的“无为而治”,是通过推行法治来达到“无为而治”,在实现“无为而治”前,需要付出长期的人为努力;道家的“无为而治”,却是强调顺其自然的“无为而治”,无需太多人为干预,事物自然而然就会向前发展。

可在当时人来看,法家与道家都声称师从老子,其学术自然是一体;如果二者对老子思想的解读存在差异,不过是思想层次高低的差异。所以,当时人看来,法家与道家都是老子思想的延续;特别对那些身处高位的治国者看来,道家的“无为而治”显然更容易施行——无需太多人为干预就能治国平天下,何乐而不为?

由此,詹何就得到了楚顷襄王的高度礼遇。

詹何出身于楚国,是道家杨朱学派的代表人物。杨朱学派重视生命而轻视物质利益,讲究顺应自然之性,保持自然赋予的真性,纵心而动,纵心而游,不逆万物之所好。

曾有一次,楚顷襄王问詹何:“治理国家该怎样做?”

詹何回答:“我只知如何修养身心,不知如何去治理国家。”

身为楚王,楚顷襄王并没忘记自身的职责,便继续请教:“寡人现在要侍奉社稷宗庙,希望能学习到如何保守它的方法。”詹何回答:“下臣可没听说过身心修养好了,国家却治理得混乱;也没听过身心烦乱,却能把国家治理得好。所以,根本在于自身,不敢用其它末节来答复您!”

[var1]

詹何这番言论,很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意思,楚顷襄王觉得甚合己意,连声说:“很好!”(《列子·说符》。注:原文中为“楚庄王”,从各类史料看,楚顷襄王也被称为“楚庄王”。)

这一故事,恰好体现了杨朱学派的“贵己”观点。

保持好自己身心健康就能治理好国家,这将两个完全不同维度事物牵扯到一起。这也能让人信服,确实有些不可思议。

不过,当时的道家人士往往都有些神奇之术,能让众人对他心服口服。

曾有一次,詹何与弟子坐在屋内,门外忽然传来牛的鸣叫声。弟子听了,马上推断:“这是一头黑牛,有白色的额头。”

詹何却有些小异议:“对,这是头黑牛,可白色是在它的角上!”叫人出去查看,果然有一头黑牛在屋外,角上还绑着块白布!

人坐屋内,却能推断屋外牛的黑白,难道詹何是神仙?

[var1]

此外,詹何还有另一项过人的技能:他能用单根蚕丝做钓线,以植物芒刺做鱼钩,拿细小竹子来做钓竿,最后再把一粒米饭剖开两半做鱼饵,却能在水流湍急的深渊里钓上满满一车的鱼!

笼罩在詹何身上的种种神秘光环,不但令普通人对他仰慕不已,连楚顷襄王也对他极为羡慕,特意召他前来当面请教。

詹何说:“曾经听我那当过大夫的父亲说,蒲且子曾用柔弱的弓、纤细的丝绳顺风一射,就能将云端的两只鸟射落下来。之所以能做到,就是因为他用心专一、而且用力均匀的缘故啊!我仿照他的方法来学习钓鱼,五年才弄懂其中道理。现在我在河边钓鱼时,心中毫无杂念,只想着鱼;抛线沉钩,手上用力均匀,外物无法干扰我的心神;鱼看见我的钓饵,就好像是水中的尘埃或聚集泡沫一样,毫不怀疑地吞下它。所以,我才能以弱制强、以轻御重啊!大王您治理国家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处理天下大事都将易于反掌,还会有难事吗?”(《列子·汤问篇》)

[var1]

詹何这番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其自然之势,顺其自然之理,才能举重若轻、以弱胜强。楚国近年来虽然衰弱不少,可只要楚王能把这种射鸟和钓鱼的技巧融会贯通,不也可以踏上成功的捷径?

听到这里,楚顷襄王十分兴奋,连声说:“好!”

接下来,詹何又将这一话题深入展开,让楚顷襄王听得更加心潮澎湃。

“射鸟还是小事,怎么值得大王去深究。如果能利用楚国强大的力量,凭借大王的贤明,所能射取的,就不只是这些小鸟。从前三王射取道德,五霸射取列国的归附。如今秦、魏、燕、赵等国,就像是小雁;齐、鲁、韩、卫等国,就像是小野鸭;邹、费、郯、邳等国,就像是小鸟。其余的国家,就不值得去射了。大王何不以圣人为弓,以勇士作箭,把握时机,张弓来射取它们呢?”(注:这段话《史记》仅记为“楚人善射者”所说,但对比其内容,这位楚人很可能就是詹何。)

一听完,楚顷襄王就重新燃起了激情,赶忙进一步向他请教。

[var1]

詹何继续说:“我们先王被秦国欺骗,客死在他乡,怨仇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如今普通人有了怨仇,还有拿一个国家来作为报复对象的,白公胜伍子胥都是这样。现在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披甲之士有百万之多,足以在中原的战场上驰聘。可现在我们却是坐而受困,我私下认为这样是不可取的!”

前有举重若轻、以弱胜强的诀窍,后有一雪前耻的期待,楚顷襄王当即就决定向山东诸国派出使者,联合各国来与秦国对抗。

秦、楚联姻之后,看楚人还算顺从,秦国一直就没有再攻打过楚国。可如今楚顷襄王居然又要合纵抗秦,这可激怒了秦人。当前,曾经与秦共同并驾齐驱的齐国正被燕人占领;三晋中的韩、魏早就被秦国打得不敢还手,赵国与对抗秦也屡屡处在下风。于是,没有后顾之忧的秦昭王立即调转矛头,将攻击重点指向了楚国。只是,连秦昭王也没想到,白起仅率数万人,就能在楚国政治经济的核心区域翻江倒海——不但攻克了楚国郢都、还把楚王赶出了南阳盆地!

[var1]

过去,楚顷襄王浑浑噩噩、忍辱偷生,还能在秦国的阴影下苟延残喘;他刚想奋发图强有所作为,却反而丢失了大半国土,连先王陵墓都保不住!难道这是天意难违,秦国注定要统一天下?

这样的疑惑,楚顷襄王自己还没回过神来,可白起却已看得清清楚楚。

后来回顾这次攻楚时,白起毫不客气地批评了楚顷襄王:“当时楚王自恃国家庞大,不体察朝政,群臣又因争功而互相妒忌,阿谀奉承者得到重用,贤良大臣遭排斥疏远,百姓离心离德,楚国城墙也得不到修缮,所以我才能领兵深入楚国!……”

[var1]

由此可见,楚国政局的腐化堕落,才是楚顷襄王无法奋发图强的根本原因,而不是所谓的天意难违。要想扭转楚国的颓势,唯有彻底根除内政上的顽固毒瘤,才有可能成功。仅仅依靠外部的合纵,又怎么能割除楚国自身的顽固毒瘤?

要想根除国家体制上的顽固毒瘤,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能采取法家之术——变法图强。因此,信奉詹何,不如信奉慎到。可惜,慎到虽然是楚顷襄王太傅,后来他却在楚国默默无闻了。这是因为法家之术更加艰难,还是因为慎到因太过年长而早早去世了?

不得而知。

可不管怎样,楚顷襄王没有变法图强,反倒去相信詹何的“成功捷径”,希望能以最小的代价实现“弯道超车”,率领楚国重新登上巅峰,这才是楚国三年丢失郢都的根本原因所在。

楚顷襄王能清醒过来吗?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楚国八百年江山亡于秦,不是楚王无能,而是屈景昭三族树大根深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展开了一场关乎楚国生存还是毁灭的决战。相持许久的楚军因战线过长,补给匮乏,率先松动,秦国大将王翦命令鼓足战斗意志的秦军,即刻出击,楚国大将项燕阵亡。一年后,整个楚国都进入了秦国的囊中,秦国在横扫六国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一步。[var1]从战国末期的势力地图上看,楚国幅员辽阔,占据了几乎整个南方,而且

  • 长平一战,白起坑杀赵国将士40万,为何不一举攻破赵国首都邯郸?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白起坑杀赵国40万后各国的反应,白起坑杀赵国的原因,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何不灭赵国

    由于后期赵武灵王昏庸,两个儿子之间为了王位,打的是不可开交,赵武灵王自己也病死沙丘,从此赵国开始往下坡路走了。而反观秦国这边,经过商鞅一系列变法改革,国力大增,军队的战斗力也是直线上升。就在此刻,秦赵之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长平之战。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赵国40万人马,打的赵国一蹶不振,国力大衰。

  • 春秋时期时局那么混乱,为何孔子还敢到处讲学?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var1]孔子能安然无恙周游列国并不是巧合,只是我们对孔子不够了解,对他的印象大多停留在语文课本上,其实孔子的形象,颠覆我们的想象。首先,孔子并不是身材矮小的、看上去和蔼和亲的、成天把“之乎者也”挂在嘴上的文弱书生,他身高九尺三寸,按现代的度量标准有一米九以上,放到现在都算是很高的了,况且当时百姓

  • 淮水之战: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一战,韩信再现龙王本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韩信淮水之战,韩信当龙王,淮水的典故

    项羽派龙且领兵,号称二十万大军,前来援救齐国,在高密与齐王的军队会师。[var1]龙且剧照韩信袭齐,让项羽感到非常忧惧,因为如果失掉齐国这个东北方的屏障,自己就会更加被动。项羽当然知道齐国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但他为什么没有自己亲自带兵去齐国征讨韩信呢?是他看不上韩信吗?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走不开。成皋

  • 爱上太子妃,春秋这些国君的命运又将走向何方?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时期,多发生老子强娶儿媳的不光彩事件,像鲁国的惠公,本是为儿子息娶了宋女,惠公看到宋女漂亮就夺过来做了自己的妻子并封为正妻,生下儿子允立为太子。惠公算是幸运的,儿子息忠厚老实,没有因此而怨恨父亲,反而在父亲去世后太子允年幼时替太子做了十年代理国君,是为鲁隐公。可下面三个国家就没那么幸运了:[va

  • 周公旦因辅佐年幼成王受谤,却制定出一套制度,使周朝延续800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关于周公旦的典故,周公旦辅佐周武王,周公旦分封的诸侯

    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周公旦代年幼成王摄行国政,引起自家兄弟心存篡位的猜疑,因此发生了反周叛乱。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当即举兵征讨平叛。后来周公旦总结反思历史实践,制定了一整套制度,保证了周王朝800年的统治。一、代替周成王掌政这个故事发生在西周,就是现在的岐山县,当地不但有周公庙,还有凤雏遗址以及凤

  • 晋国乱中发展,最后成了春秋二霸,他们是怎么成功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晋国的始祖是周成王幼弟虞,成王灭了唐国(今山西太原), 封其在此,所以称“唐叔虞”。唐叔之子晋侯變父迁居晋水旁, 因此改国号为晋。晋侯经武侯到成侯都迁居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又传厉侯、靖侯、釐(mi)侯、献侯至穆侯费王复都绛即翼(今山西翼城东南)。穆侯生两子,长子仇,次子成师。公元前784年, 穆侯

  • 张飞在长坂坡叫阵,张辽想杀回去,许褚为何沉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张飞有能力杀死许褚吗,郭淮许褚张辽,张辽许褚乐进战法搭配

    不仅演义中精彩,在正史中也非常精彩,曹操精锐部队虎豹骑追上了刘备,张飞以二十个骑兵,挡住了曹操五千虎豹骑,这里只讨论演义。当时,许褚明明在,面对张飞叫阵,为何沉默了呢?许褚在场,证据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

  • 他是曹营第一猛将,三战关羽不分上下,他离世后诸葛亮才敢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导语:曹操年轻的时候在洛阳做官,任职期间颇有政绩,对汉室也非常忠诚,所以当董卓乱京的时候曹操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集合十八路诸侯于虎牢关下。董卓不敌联军的兵锋,当他焚烧洛阳后天下诸侯看见了汉室的虚弱,于是开始拥兵自重。当时曹操的仅仅只有陈留、许县一地,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广发求贤令,同时通过家族的影

  • 《左传》故事:齐国争霸之终于做了几件好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左传十大寓言故事,春秋左传故事有哪些,左传记录春秋战国历史

    公元前677年,郑国由于在两年前攻打过宋国,又不向齐国朝贡。所以当郑国执政官詹来到齐国出使的时候,齐桓公便趁机逮捕了詹。公元前675年,齐国和宋国在鄄地会盟,鲁国的公子结当时正在送陪嫁女到陈国[1],听到会盟的消息以后,便赶到鄄,一起参加会盟。按理来说,大夫出境,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可以自己做主。但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