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细读三国:局势动荡的益州,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细读三国:局势动荡的益州,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257 更新时间:2024/2/3 22:19:23

而且三国时期的益州是当时最大的三个州之一。

曹魏谋士郭嘉曾说:“汉末政失于宽,(袁)绍以宽济宽,故不摄。”

益州的局势同样如此,益州牧刘焉、刘璋都采用了宽政,导致益州政局不稳,刘璋更是丢了益州。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是西汉鲁恭王的后代,官至太常(掌管宗庙礼仪的官员,九卿之一)。

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8年)时,他见天下大乱,不想参与进乱世的纷争,所以他提出了恢复州牧一职,并且自己去当交趾牧。但因为侍中董扶的谶语(隐语、预言)“益州有天子气”,所以申请去当了益州牧。

在出任益州牧期间,刘焉野心膨胀。他收编了从别处来蜀地的难民,组成了一支军队,为他们取名“东州士”。

刘焉与五斗米教交好,派五斗米教教主张修和张鲁杀了汉中太守苏固,切断了益州与朝廷的联系。随后他以莫须有之罪杀了州中的十几个豪强。这让其他益州人很愤怒。

所以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时,在欲得渔翁之利的太师董卓的鼓动下,益州从事豪强贾龙带头造反。刘焉利用少数民族青羌人和自己的东州士打败叛军,杀死了贾龙等人。

刘焉在打压了反抗的本土人士后更为嚣张,僭越私造了天子的乘輿车辆。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征西将军马腾和刘焉密谋袭取长安。后来密谋败露,因为刘焉的长子和次子在长安为官,所以他们被杀。他们的儿子被南阳人庞羲送回了益州。一场大火又烧了州治所绵竹。刘焉不得已把州治所迁回成都。

因这两件倒霉事,刘焉悲痛万分,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背疮迸发而死。

刘焉非常迷信巫术,先相信了董扶的谶语,然后迷信五斗米教,任用张鲁。他还因为听说吴懿的妹妹将会富贵,于是把她嫁给了自己的三子刘瑁。因此,陈寿在传末的评价中讽刺他。

我认为,刘焉当时采用的是儒家宽政,这源于他的儒士出身。虽然刘焉“立威刑”,但是这又与袁绍的“割剥富室,收考贵钱”有何不同?

所谓树立严厉的刑法,无非是使用莫须有之罪冤杀、乱杀罢了,树立了真正的刑法吗?他的统治其实“务行宽惠”,刑法只针对个别豪强,有何公平公正可言?

刘焉弄的这一套很有问题。 豪强都不好惹,他一上来就冤杀了益州豪强中的十几人。这下贾龙自然会反。

如果想要改掉汉朝宽政的弊病,就必须全面实行严厉的刑法,比如曹操。但是曹操“纠之以猛”,尽管相对公平公正,但是不讨人欢心。

刘焉没胆量全盘改革,因为他实在害怕又有无数个贾龙出现。所以,他只能继续执行汉末的弊病政策。刘焉实行的刑法不过“文法羁縻”,靠一纸空文来束缚豪强罢了,没有丝毫实际效果。而且就算他有心再继续整治豪强,他的时间也不够了。毕竟来蜀六年,他就死了。

刘焉统治的失败之处就在于他继承了汉末政治的弊病,只实行儒家宽政,又没有勇气和能力全盘改革。这为他的儿子刘璋执政埋下了祸根。

刘焉死后,本来继任的应该是三子刘瑁,但刘焉的旧部认为刘焉的四子刘璋做益州牧利于自己更好地掌握权力,(而且刘瑁或许是“庶孽之子”)于是一同上表让刘璋代替亡父担任益州牧。刘瑁则丧失了成为益州牧的机会。

刘璋字季玉,性格懦弱,温和仁厚,决断事情不果断。他刚继任就发生了两次益州人的叛乱,五斗米教教主张鲁(原教主张修被张鲁所杀,此事争议较大,不细说)也背叛了他。

当时东州士的纪律非常不好,经常抢劫、私闯民宅和暴动。刘璋柔和、没有威信,不能阻止东州士的暴行。大臣们对此都很不满。

所以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时,益州巴郡豪强赵韪联合其他益州豪强造反。赵韪是随刘焉入蜀的重臣,刘璋这下可谓众叛亲离了。但奇迹发生了,东州士拼死奋战,赵韪战败,退保江州后被部将余死。

赵韪之死让另一重臣、防御张鲁的庞羲极为着急,他也开始准备造反。幸好汉昌县县长程畿坚决反对,他才与刘璋重归于好。

刘璋继任后,不仅继续实行宽政,连刘焉当年的那一点儿对个别豪强的严厉刑法都没有了。东州土经常抢劫、私闯民电、暴动,如琼却管不住。这让百姓们饱受煎整苦难。

同时,益州豪强们依然嚣张,甚至得寸进尺。

当时益州富庶,人们有着奢侈的习俗。

做商人的,全家都穿华丽的衣服、吃珍贵的食物。红白之事都能让他们倾家荡产。于是成都县县令董和以身作则,粗衣素食,制定规矩,禁止严防任何人僭越或触犯法律。

所以当地的风俗有所改善,人们都畏惧法律不敢触犯,同时非常敬爱董和。但是豪强们忌惮董和的严厉刑法,让刘璋把董和弄到处于益州边境的巴东郡管少数民族,成都的数千官吏、老百姓都挽留董和,于是刘璋让他继续在成都县当了两年县令。后来,刘璋还是按照豪强的意思把他弄去了南中,没想到董和用诚心对待南中人,这让南中蛮人们很敬重他、信任他。

在生活上董和也以身作则,比如在《三国志.费讳传》中提到,他的儿子董允参加许靖儿子许钦的葬礼,只能乘坐鹿车(一种小车,不是鹿拉的车子),因为他们家里只有这样的小车,没有豪华车辆。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益州豪强们生活奢侈、厌恶刑法、忌惮清廉的好官,同时有着按照自己的意思命令刘璋干事儿的权力。就连公认的好官董和,在南中任益州太守时,也会对豪强们网开一面(可能是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县令爨习(当地豪强)犯了法,他的侄子督邮李恢应该连坐免官,但是董和把他赦免了。

应该说,刘璋众叛亲离的根本原因是他治理不当、秩序混乱、民不聊生,既没有得到当地豪强势力的支持,也失去老百姓的人心,这就是失道寡助啊。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璋听说曹操将要攻打刘表,以中郎将河内人阴溥为使臣去访问朝廷。曹操上表,为刘璋增加官职振威将军,为刘瑁增加官职平寇将军。此时,刘瑁发狂而死,这可能是因为他十多年来心理的不平衡吧。

刘璋又派遣益州别驾从事(权力仅次于刺史的官员,平时跟随刺史出巡时要另乘专车,故称别驾)益州蜀郡人张肃向曹操送去三百个少数民族叟人组成的军队和很多礼物,曹操辟张肃为掾属,拜其为广汉太守并命之上任。

曹操拉拢刘璋是必须的。在征荆州之前,他还把南匈奴正式编入了汉朝,去幽州大败少数民族乌桓并将其迁到中原,顺便威慑并拉拢了割据辽东的公孙康,拉拢了马腾并令其放弃军队正式被架空,好像连张鲁都被拜了个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

转机出现在赤壁之战前,刘璋派张松访问曹操时。

刘备反客为主强占益州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八月,曹操拿下了荆州,刘璋因为惧怕,就派张松出使朝廷向曹操示好。这会儿曹操正在荆州追击刘备,心中无比自豪。所以张松来了以后,曹操没有礼遇他,给了他个县令的职务就把他打发走了。

骄傲自满是曹操此时最大的失误,他不仅因此在赤壁战败,更是把益州生生地送给了刘备。张松跟着刘璋没能发挥全部才干心里早就不爽了,这次去曹营如果曹操礼遇他的话也许就帮助曹丞相拿下益州了。惜哉惜哉。

张松非常怨恨曹操,正好曹操又在赤壁大败,张松回去后就向刘璋大进谗言说丞相如何不好,强烈建议刘璋和刘备联合。于是刘璋派法正和孟达去和刘备交好并帮助刘备,又带去很多财宝。

法正字孝直,扶风都县人。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扶风闹饥荒,法正与同乡好友孟达一起入蜀归降刘璋,但一直不受重用和礼遇,担任一个区区县令,后来是校尉,所以心里很不爽。张松也很不爽,两个人经常一块叹息。他们认为刘璋不是明主,一起商量迎接刘备入蜀。 刘璋派法正去结交刘备则正是张松的建议。

法正在饥荒时到益州,刘璋给他饭碗,也算是对他不错可他想图谋更好的发展,为此不惜卖主,实在是不厚道。至于张松,身为益州二把手,因为对刘璋心怀不满,最后卖主求荣,更是相当不厚道。但这两个人也确实很有才能和智谋。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让司隶校尉钟繇以讨张鲁为名向西北进军以安抚关中众将。

刘璋听说后很害怕曹操在灭掉张鲁之后就继续进军取得益州(毕竟和曹操的关系让张松给搅和了嘛)。张松说,曹操军力强大,纵横天下尚无可与之抗衡之人,如果在他拿下汉中后进军益州,还有谁可以抵挡呢?

刘璋说自己还没有对策。张松说:“刘备是您亲戚,曹操的大敌,他善于用兵,让他讨伐张鲁,汉中必为我们掌握,益州变强,曹操就算来了也不能成功攻下益州。

而且州中的大将庞乐和李异(当年杀赵韪者,后李异为吴将)等人都自持有功而不服管,有不臣之心。如果没有刘备,曹操将攻于外,将领和人民将叛于内,这样必会失败。”于是刘璋听从了他的建议,再一次派法正去刘备处迎接他入蜀。

注意,这时曹操目的并非攻打张鲁这一点无人能识破,恐怕当年推断出曹操会南下的就是现在已经背叛的张松或者法正,可见他们智谋之强,而且张松还趁此时机让刘备能名正言顺地入蜀,高,实在是高。

后面的事情很简单,法正告知刘备自己与张松的计策,刘备大喜并同意。接着刘备入蜀,遵从庞统的中计(当时庞统献上、中、下三计),从与张鲁僵持的葭萌关南下斩白水军督杨怀、高沛,正式进攻蜀地,在雒城打了一年,庞统阵亡。

诸葛亮、张飞和赵云入蜀攻巴以缓解僵局。最后雒城攻破,刘备势如破竹,在成都派马超率兵震慑刘璋,十几天后刘璋投降。

至此益州易主刘备。

下一篇文章,我将会深入讲解的是刘璋麾下群臣对于刘备入蜀的态度。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细读三国:蜀地易主刘备之后,蜀中旧臣真的都心服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此时刘璋受制于据守汉中的张鲁,又有强大的曹操意图攻取汉中,对蜀地构成威胁,张松于是劝刘璋欢迎刘备入蜀,以增强实力自保。刘璋于是请刘备入蜀。刘备入蜀后初期与刘璋关系良好,刘璋更给兵士予刘备和让他督白水军,让他进攻张鲁。刘备到了葭萌后就不再前进。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并发动战争。

  • 如果三家没有分晋,晋国是否可以统一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晋国有可能统一吗,晋国被三家瓜分成语,三家瓜分晋国什么意思

    [var1]十余年后,更加弱小的韩氏在智氏的欺凌之下崩溃,韩氏和之前的范氏一样逃难到齐国;魏氏则最终和平交接了封地,换取子孙在智氏集团中的合法地位。终于,如同「田氏代齐」一般,智氏取代了晋公室,成为晋国新的国君。虽然智伯在灭掉赵魏韩三家的时候展现了窝里横,外面熊的态度,不过那明显是为了早日解决内战而

  • 被曹操麾下九员大将围攻,关羽逃不掉,赵云也危险,张飞为何肯定能安全脱身?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上面的说法,依据的当然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五子良将的个人战力并不出色,在关羽张飞赵云的刀枪之下,支撑三十回合都困难,倒是夏侯惇夏侯渊和曹仁都比较难缠:夏侯惇为了救曹操,跟吕布大战无数回合,因天降大雨不了了之,曹洪为了救曹操,跟马超打了五十回合,虽然败相明显,但也没有被一枪戳倒,这要是换

  • 为什么秦始皇到死都没有成为皇后?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一统六国,前无古人,但令人不解的是,他没有皇后。有人说他是因为他妈妈很轻率,从小就对他影响很大,所以秦始皇一生都没有接班人。一提到秦始皇,大家都会想到那个风云人物,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秦朝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位皇帝没有皇后,那就是秦始皇。坐拥天下的秦始皇,为何不

  • 秦始皇一生只被一个人骗过,他也心甘情愿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有一次,秦始皇去泰山拜禅后,东巡路过龙口。鬼谷子的徒弟徐福以当地名人的身份认识了秦始皇,并继续跟团考察。到了琅琊,徐福告诉秦始皇,渤海有三神。众神见状,皆食山中仙药,长生不老。为了秦始皇得到仙药,他甘愿赴汤蹈火。秦始皇很高兴,给了他很多金银财宝,命他下海寻仙,徐福不一会儿就回来了,说他见过仙人,但是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六国君主将何去何从?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230年,秦国攻入韩国首都,韩王无力反抗,最终投降。秦王把他关押在陈县。入狱4年后,新郑爆发反秦军叛乱。韩王只好躺下,结果被秦王打死了。第二个死去的是赵王,他最终被流放。赵王因听信谗言,一举遭到秦国将领的进攻,首都邯郸成为一座空城,赵王投降。秦王把赵王放逐到房岭,这是一座深山。离开王室生活,赵

  • 春秋战国时期:纷争的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春秋战国时期的总结,战国纷争卡林西岛,战国纷争小视频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时期,在充满战乱的400多年中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也创造了很多不朽神奇;乱世出英雄,春秋战国是各种思想碰撞、学术涌现的活跃时期,这些举世贤明为了后世留下许多传世名作和千古佳话,被后人称颂。从天下共主到诸侯称霸1、春秋纷争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伐纣,建立了大周王朝;王朝建立初期

  • 秦始皇为何不立皇后?这和他的母亲赵姬以及他的执念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的生母赵姬品行不端,与赖爱搅乱后宫,生下两个儿子。这不仅对秦始皇造成了极大的精神打击。因为他的母亲赵姬,老艾不仅被封为长信侯,自称是秦始皇假父的老艾甚至对秦始皇的皇权构成了威胁。此外,高傲的秦始皇陷入了八卦。随后秦始皇珠杀死了老艾,并将他的母亲赶出了咸阳城。秦始皇将赵姬逐出咸阳市后

  • 是怎样的情怀,让诸葛亮锲而不舍、屡败屡战地坚持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诸葛亮北伐详解图解,诸葛亮为何北伐不成功,诸葛亮北伐最远打到哪里

    我们看现代国际政治,常常感叹欧洲国家林立,没有形成像中国一样大一统的政权。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跟秦始皇有关: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等,促进了统一的中华文化的形成。于是,不管有多少战乱纷争,分裂的中国还是会走向统一。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这个规律也是符合的。当然,诸葛亮未必会用“统一的文化”来解释国家

  • 春秋时一个一城之主的小国君大概多少兵力?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天子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两军,小国一军,凡一军一万两千五百人。到了春秋时期,人口膨胀,考虑到《周礼》的约束,大国只能称三军,因此先对“军”进行扩充,一军的人数基本在10000~12500人左右,但是开始巧立名目,增设其它军制,比如晋国,曲沃时期,是一军,晋献公时期两军,晋文公初期设三军,后为五军,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