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反杀的印度:主动挑衅截杀唐朝大臣,结果被轻松反杀,国也亡了

被反杀的印度:主动挑衅截杀唐朝大臣,结果被轻松反杀,国也亡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396 更新时间:2024/2/10 13:10:06

从汉朝开始,中国开辟丝绸之路,顺便发现了通往印度的道路,从青藏高原的西侧,翻过葱岭便可以到达印度平原。佛教就是沿着这条路线传播到中国的。

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重新开始对西域的经营,中国和印度的交往也再次打开。玄奘大师作为民间人士首先赶往印度,那时候叫天竺,他吸取了印度佛教的最新养分,也成就了《西游记》这本名著。当然,后一点是玄奘大师自己都意料不到的。

官方层面,唐朝同样重视发展与天竺的友好关系,当天竺派使节来访后,马上派遣两位使节回访,并在天竺的摩伽陀国刻下石碑,以纪念这次空前的外交活动。

可是,天竺的实际状况令人有点头疼,自从贵霜帝国之后,天竺一直处在四分五裂之中,别说全印度了,连印度河流域都统一不起来,与吐蕃接壤的国家就有好几个。

好在这些小国都很欢迎大唐的使节,毕竟大唐远在万里之外,一点威胁也没有,又带来这么多丝绸礼物,谁能不喜欢呢。在这样的友好气氛下,唐朝几年后再次派出使团,打算进一步加强友好交往,没想到偏偏出事了。

中天竺国的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趁着老国王去世,把王位窃为己有。这种事本来轮不到大唐来管,我们来尊重其他国家的选择,不干涉他国内政,可是这个名字挺长的新国王居然打起了大唐使团的主意。

原来上一次的大唐使团带了很多礼物来,天竺各国又回送了大唐很多礼物,两者相加可是好大一笔财富啊。于是,篡位的假国王偷偷集结人马,把大唐使团和各国朝贡队伍统统给打了劫。

大唐使节王玄策别看是个官,当时的官员都是文武双全,随时可以丢下笔舞横刀的,王玄策瞅准机会和副使逃脱了出来。光吃亏不还手可不是大唐的风格,王玄策决定借兵报仇。

吐蕃当时与大唐关系良好,听王玄策一说,马上表示愿意借给他1200骑兵。王玄策又找泥婆罗,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泥婆罗国家虽小,出手却大方得很,一下子借出7000人,全是能征善战的山地步兵。

有了8200兵马,王玄策毫不犹豫地杀奔中天竺国而去,犯大唐者,虽远也要诛。难怪印度历史上一直被来自北方的民族征服,生长在热带的人就是打不过来自苦寒之地的士兵。

大唐将领指挥下的尼婆罗吐蕃联军三下五除二,把中天竺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仅用三天攻下最为坚固的茶镈和罗城,歼灭一万多敌军,假国王仓皇逃出城去。

王玄策让副使率军追赶,自己则率领大军横扫中天竺,攻下将近600座城邑。最后假国王被副使俘虏,残余的敌军也全部投降,中天竺王国算是被灭了。

整个天竺都被震动了,诺大一个国家说灭就被灭了,大唐使节还真是牛。各国带着最珍贵的礼物,纷纷前来祝贺,一时间,全天竺都在传颂大唐的威仪。

王玄策高高兴兴地带着假国王回到长安,向唐太宗报捷。按说王玄策没用大唐一兵一卒,就降服了一个反叛的国家,应该重赏才是。可史书记载,唐太宗只是封了他一个朝散大夫,看不出军功很大的样子。

因此后来有专家分析,王玄策攻破中天竺王国,看起来很风光,实际却破坏了大唐对天竺的外交意图。太宗万里迢迢派人出使天竺,可不是为了那些国家的贡礼,而是有更深层次的战略考虑。

吐蕃崛起后,已经成为大唐西南方向上的大患。虽然有文成公主和亲,吐蕃暂时与大唐维持着友好关系,但早晚仍会对大唐构成威胁。出使天竺的真实目标,便是寻找可以牵制吐蕃的盟友。

可是经此一战,天竺的真实状况已经显露无疑,不但国家众多,合不成一股劲,而且各国的战斗力很弱,难以对吐蕃形成牵制之力。对大唐来说,联天竺制吐蕃的战略,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失去了价值。

从此之后,大唐对天竺的兴趣大减,即使是鼎盛时期的唐玄宗,安西都护府扩张到极限,也没再提过结好天竺。这个盟友实在不给力,还是让他们老老实实念经吧。

读史知兴替,鉴古今,晓未来。读历史,怎么能缺历史权威书籍《资治通鉴》呢?

《资治通鉴》中国历史上成就最高、最权威的编年体通史。读此书不仅能让我们系统性的了解中国1362年的人物过往、王朝兴衰、盛世本相,更能从中汲取海量的信息和为人处世之道。

书籍原价258,现只需69,69元了解中国1362年的浩瀚历史。有意向购买的读者,点击下方即可购买: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十个冷知识!和珅是一个著名的美男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和珅的十大本事,老梁故事汇和珅完整版,和珅查库银案完整版

    1、现在的美容院基本都叫整形医院了,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长得丑已经被认为是一种病了!2、贝多芬和莫扎特的关系是亦师亦友,虽然很多人都觉得他们两个人是两个时代的!3、如果你清楚你每天做的每项运动,吃的每个东西的能量是多少,那么你就会更快的瘦下来!4、小白兔的眼睛之所以是红色的,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是

  • 这心机谁懂?眉庄初次侍寝后雍正一句话,竟预示了眉姐姐最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命人送来菊花后,就问眉庄为何会喜欢菊花,当时眉庄的回答是说喜欢菊花的气节,我们都知道她所说的菊花的气节就是宁愿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这清贵傲骨的特质,用作沈眉庄的座右铭再恰当不过了。我们都知道后来沈眉庄被华妃陷害假孕,那个时候皇上根本就不相信她,所以她对雍正绝望了,便不愿再侍奉他,从这就能

  • 唐朝灭亡时有多惨烈:九位皇子被杀害,三十多位忠臣被丢进黄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在唐太宗李世民恩威并施的政策之下,大唐帝国曾一度雄踞于世界之巅,其他国家被纳入到唐朝的版图之中亦或者藩国。然而,唐朝后期曾经无比强大的大唐帝国难逃灭亡的命运,李氏皇族遭到屠戮、文武百官下场凄惨。李唐王朝的终结者朱温为了将江山彻底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仅一次性杀害了9位皇子,更是将30多名忠良的尸体投入黄

  • 甄嬛传:雍正对年羹尧说了哪2个字?吓得皇后立马让华妃协理六宫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甄嬛传中为数不多的几个阵营分别是皇后华妃和甄嬛等,其中甄嬛因为初来乍到许多人都不把她放在眼里,所以在电视剧前半段的最主要的矛盾还是集中在华妃和皇后的争斗中,有些人可能注意到这两人的争权夺势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可是皇后那样一个狠毒的人为什么一直看不惯华妃却还不对她下手呢?其实在剧中就有答案,皇后一直都要

  • 古人为何把帽子写作“冒子”?西晋女爱戴无颜帢,被指“不要脸”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帽子古人称“首服”、“头衣”,从这名称上来说,与我们身上穿的衣裤是一样的,非常重要,不可缺少。这一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很普遍的头上服饰,除了本身的保暖防寒功能外,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和朝代,还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中国人戴帽子的历史有多长?准确的时间很难说。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是查不到“帽”这个

  • 历史上,太平天国在天津建都,是对还是错?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太平天国定都的天津是今天的哪里,天国 太平,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多少年

    太平天国南京作为江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明太祖朱元璋曾定都南京,并以此为基础逐步统一全国。太平天国在起义之初并没有经营稳定的根据地。长期以来,太平军的行径与土匪无异,缺乏稳固的根据地支撑。杨秀清想在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富庶地区扎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事实上,太平天国也在这一带建立

  • 为什么光宗耀祖的袁世凯死后没有葬在袁氏祖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袁世凯安排亲生母亲安葬在袁家祖坟时,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原因是袁世凯的生母因为是妃子,没有资格入祖坟。这激怒了袁世凯。因此,为了表达对母亲的尊重,袁世凯本人也不愿意葬在袁家的祖坟。袁世凯出身世家,因为袁世凯出生时,生母刘氏未能为袁世凯提供奶水,所以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将袁世凯托付给弟弟袁保庆的妻子牛氏抚

  • 刘裕欠下巨额赌债,刁逵将他绑在树上吊打,打人的刁逵后来咋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在饱尝百味人生的背后,刘裕心头有段始终令他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个阴影就是当初穷困潦倒的时候,大地主刁逵把他绑在树上公然吊打,刘裕作为赫赫有名的“狠人”,怎么会被人吊在树上暴打呢?这个故事还得从刘裕年轻的时候讲起。刘裕年轻的时候是位很有个性的人,史书上说他“意气楚剌,樗蒲倾产”(《宋书》),也就是说刘裕

  • 两大老板分手成谜,左宗棠为何看不起曾国藩?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事实上,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关系非常深厚。当初两人之间有恩情,本该是融洽的关系。但在同治三年,两人的关系正式破裂。众所周知,其实在政治方面,左宗棠和曾国藩之间一直存在着不少的纷争。不过,两人都是朝廷重臣,其实两个人之间一直有很多矛盾,只是碍于身份,两个人并没有直接指出来。这样僵持的关系直到同治三年才正式

  • “八公同辰、攀云附翼”-无所作为的西晋开国元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一、太宰安平王——司马孚司马孚(180年——272年),字叔达,河南温县人。司马懿之弟。历仕曹魏五帝,见证三国兴衰,官至太傅。雅性贞亮,于废弑之际,禅代之间不失臣礼。“内弘道义,外阐忠贞,位班上列,享年眉寿,清徽至范,为晋宗英,子孙遵业,世笃其庆”。及晋室开国,封太宰、安平王,亨年九十三,谥号“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