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灭亡时有多惨烈:九位皇子被杀害,三十多位忠臣被丢进黄河

唐朝灭亡时有多惨烈:九位皇子被杀害,三十多位忠臣被丢进黄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188 更新时间:2024/1/31 5:13:20

在唐太宗李世民恩威并施的政策之下,大唐帝国曾一度雄踞于世界之巅,其他国家被纳入到唐朝的版图之中亦或者藩国。

然而,唐朝后期曾经无比强大的大唐帝国难逃灭亡的命运,李氏皇族遭到屠戮、文武百官下场凄惨。

李唐王朝的终结者朱温为了将江山彻底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仅一次性杀害了9位皇子,更是将30多名忠良的尸体投入黄河,其手段之残忍令人不忍直视。

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江河日下的大唐帝国

公元618年唐朝建国,此时它便处于一种“开局即巅峰”的状态。

李世民以极其开放博大的胸怀,将唐朝打造成为了一个自信、强盛、繁荣、开明的帝国,而当时的唐朝人也为此感到无比地骄傲和自豪。

随后的130年当中,唐朝迎来了快速崛起、蓬勃发展的时期,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执政年代,李唐的国力一度达到了巅峰,史称“开元盛世”。

正所谓“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开元盛世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天下陷入到了灭亡的危难当中。

虽然这次动乱被郭子仪、李光碧成功剿灭,但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破坏力,却让唐朝的统治根基产生了根本上的动摇。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朝内部的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和宦官专权等一系列问题显露无疑,这些现象就如同一摊摊泥沼让李唐深陷其中,再也不复往日的光景。

时间来到唐僖宗时期,登基时年仅12岁的唐僖宗根本不具备治国的能力,最受信任的宦官田令孜成了小皇帝最倚重的人,并称其为“阿父”,朝中大权进而被田令孜把控。

如此一来,本就元气大伤的李唐变得更加摇摇欲坠,百姓民不聊生、国家处于混乱的管理当中。

公元874年,全国各地纷纷遭受到不同的自然灾害,朝廷的不作为加剧了国家的动荡。

各地官员为了逃避责任,纷纷将灾情隐瞒不报以此来粉饰太平。

朝廷对自己(百姓)的生死无动于衷,全国各地爆发了不同规模的起义,李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

虽其(唐僖宗)天资禀赋高超,然并无治国之道

起义军中河南的王仙芝影响最大,同时山东的黄巢也组建了一支上千人的队伍,其余地方的义军彼此间相互呼应。

朝廷已经根本无力抵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步步向长安逼近。

公元878年,黄巢率领的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克长安,唐僖宗只能在护卫的保护下出逃,没能来得及逃跑的皇室宗亲和后宫女眷全部惨遭杀害。

后来,得到喘息之机的唐僖宗不断组织勤王之师,在唐僖宗的号召之下许多藩镇的节度使开始向黄巢发动反击。

黄巢虽然抵挡住了官军的数次进攻,但由于孤立无援且缺乏后勤保障,而且起义军内部逐渐出现了分歧。

与此同时,朝廷积极展开招安工作,起义军中许多颇具才能的将领为了自己的前途,投靠到了朝廷的麾下。

最终,黄巢起义失败了,唐僖宗得以重新回到长安城,值得一提的是,在被招降的人当中就有后梁太祖朱温。

得知朱温被招降,唐僖宗大喜过望,赐名朱全忠并称其为:

“天赐我也。”

然而,随着后来事情的发展,人们才逐渐地意识到除了名字带有忠字之外,朱温的所作所为与忠诚根本毫无关系。

反叛余毒军阀割据

黄巢的叛乱虽然被彻底平定,但这场起义却给李唐王朝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撕裂与重创。

百姓之所以对皇权极其敬畏,是因为皇权是最高统治力,一旦这种权力被颠覆过一次,便会让人不再畏惧甚至能看到颠覆第二次的希望。

为了稳固各地政权,唐僖宗对于藩镇节度使大肆放权,这也成为了后来李唐王朝的一大隐患。

当时,唐僖宗希望藩镇的力量能够得到发展,从而可以拥有足以赢得战争的实力。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藩镇的实力早已做大做强,其中不乏连朝廷都无法对其加以约束的强大军阀,军阀的崛起同样是后期摧毁唐朝统治的主要力量。

群狼环伺、政权不稳,唐朝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藩镇军阀看似仍然拥戴皇帝,但实际上仅仅是为了避免授人以柄,不给其他军阀讨伐自己创造机会,同时暗地里发展自己的势力。

黄巢起义给唐僖宗带来了巨大的恐惧,出逃当年常年养尊处优的他身体就已堪重负,因此在回到长安之后不久便离开人世,他的弟弟唐昭宗走上了历史舞台。

昭宗为人明隽,初亦有志于兴复,而外患已成,内无贤佐......徒以益乱。

与唐僖宗不同的是,唐昭宗没有忘记自己是天可汗李世民的后代。

对于李唐王室面临的局面痛心疾首,他努力寻找突破口,希望能够将权力重新集中到自己的手中、复兴大唐。

可惜的是,当时一个个强大的军阀皆已成为了他集权最大的敌人。

比如唐昭宗刚刚要有所举动,李茂贞便率军向长安挺进并且一路连战连胜,将皇帝劫持到了凤翔挟天子而令诸侯。

唐昭宗是李茂贞的手下败将,但后者碍于君臣之礼,在凤翔为皇帝举办了盛大的酒宴,席间李茂贞不停地向唐昭宗敬酒,可唐昭宗却如坐针毡。

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李茂贞敬酒时使用了一只巨大的酒杯,唐昭宗几番推辞不想再喝,李茂贞竟然将酒杯扣在了皇帝的脑袋上。

由此观之,此时的皇帝已经毫无威严,成了军阀眼中可以任意戏弄的傀儡。李茂贞在唐昭宗的面前作威作福,但面对比自己更加强大的朱温,根本毫无还手之力。

李茂贞以昭宗幸凤翔,发号施令。

很显然李茂贞最后被朱温击败了,皇帝又被后者带走成为了朱温身边的工具人。

为了更好地控制唐昭宗,朱温劫持皇帝后将其身边的人全部杀死,又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了唐昭宗的周围。

唐昭宗的一举一动都在朱温的控制之下,只不过这还仅仅是朱温对昭宗控制的开始,他的野心不止于此。

大唐终结者朱温

公元904年,朱温已经彻底控制住李唐的局面,他觉得唐昭宗失去了利用的价值。

在他的授意之下,朱温的手下将唐昭宗杀死,这位曾经希望重振皇室威严的皇帝遗憾退出历史舞台。

杀死唐昭宗后朱温并没有急于称帝,而是立唐昭宗的儿子为皇帝,也就是唐哀帝

唐哀帝继位称帝,朱温命令他封自己为相国并加封魏王,朱温的这一做法不免让人想起三国时期的曹操

朱温对皇位并非没有想法,他之所以不急于登上皇位,是因为天下人对李氏的统治仍存有怀念,而他需要扫清路上的绊脚石才能安稳地坐到龙椅之上。

唐昭宗有九个儿子,这些都是当时李唐皇族的未来顶梁柱,某一次朱温这九人设宴、款待,九位皇子本不想去但迫于朱温的武力威胁,只好硬着头皮前去赴宴。

宴会之上朱温面色和蔼地举起酒杯向皇子们敬酒,皇子们举起面前的酒杯一饮而尽,之后便全部倒在了桌子上。

在朱温看来这些皇子固然微不足道,但身为皇族的他们仍然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唐哀帝虽然已经控制住,但如果他和这些兄弟联合起来,仍然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这场酒宴就是为了彻底瓦解唐哀帝的外援,处理掉唐哀帝的九个兄弟,皇帝已经是案板上的一条鱼任由朱温宰割。

当然,为了稳妥起见朱温又开始了一轮更大的肃清运动。

白马驿是唐朝滑州一个微不足道的地方,但却因朱温的所作所为成为了历史上的名地。

朱温将30多名对李唐王朝忠心的大臣列为了杀害对象,并将他们一一抓捕处死,这件事情就发生在白马驿,史称“白马驿之祸”。

9位皇子、30多位重臣被杀,李唐王朝就再无死灰复燃的可能。大臣被杀死之后朱温手下的谋士李振说道:

“这些人在活着的时候,曾自诩为清流,好像天下人都是污浊的,只有他们清澈透明。如今应该将他们的尸体扔到黄河当中,让他们变为浊流。”

听到李振的建议朱温哈哈大笑,随后命人将这些人的尸体全部扔到了黄河当中。

为李唐王朝呕心沥血的忠良,就这样在死后沉入了黄河之中,连尸体都没能得以保留。公元907年朱温在扫清了一切障碍,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在唐哀帝的禅让下,朱温接受了这份来自于上天交给自己的权力,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后梁政权。

朱温将唐哀帝废为济阴王,可即便如此他仍然没有放过唐哀帝的打算,次年的二月朱温用毒酒将唐哀帝杀死,。

唐王朝从此在历史上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着混乱和杀戮的五代十国。

总的来说,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李唐的灭亡并非是由于外部的压力,更多地是源自于内部的瓦解,可见比起外族侵略王朝内部的叛乱更加具有破坏力。

面对外族入侵时,如果国家内部仍然拥有强大的凝聚力,任何敌人都会败亡在这股凝聚力之下。

一旦国家内部出现问题,即便没有来自外部的压力,国家同样会分崩离析,这种才是任何朝代都需要小心提防的祸根。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甄嬛传:雍正对年羹尧说了哪2个字?吓得皇后立马让华妃协理六宫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甄嬛传中为数不多的几个阵营分别是皇后华妃和甄嬛等,其中甄嬛因为初来乍到许多人都不把她放在眼里,所以在电视剧前半段的最主要的矛盾还是集中在华妃和皇后的争斗中,有些人可能注意到这两人的争权夺势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可是皇后那样一个狠毒的人为什么一直看不惯华妃却还不对她下手呢?其实在剧中就有答案,皇后一直都要

  • 古人为何把帽子写作“冒子”?西晋女爱戴无颜帢,被指“不要脸”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帽子古人称“首服”、“头衣”,从这名称上来说,与我们身上穿的衣裤是一样的,非常重要,不可缺少。这一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很普遍的头上服饰,除了本身的保暖防寒功能外,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和朝代,还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中国人戴帽子的历史有多长?准确的时间很难说。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是查不到“帽”这个

  • 历史上,太平天国在天津建都,是对还是错?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太平天国定都的天津是今天的哪里,天国 太平,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多少年

    太平天国南京作为江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明太祖朱元璋曾定都南京,并以此为基础逐步统一全国。太平天国在起义之初并没有经营稳定的根据地。长期以来,太平军的行径与土匪无异,缺乏稳固的根据地支撑。杨秀清想在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富庶地区扎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事实上,太平天国也在这一带建立

  • 为什么光宗耀祖的袁世凯死后没有葬在袁氏祖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袁世凯安排亲生母亲安葬在袁家祖坟时,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原因是袁世凯的生母因为是妃子,没有资格入祖坟。这激怒了袁世凯。因此,为了表达对母亲的尊重,袁世凯本人也不愿意葬在袁家的祖坟。袁世凯出身世家,因为袁世凯出生时,生母刘氏未能为袁世凯提供奶水,所以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将袁世凯托付给弟弟袁保庆的妻子牛氏抚

  • 刘裕欠下巨额赌债,刁逵将他绑在树上吊打,打人的刁逵后来咋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在饱尝百味人生的背后,刘裕心头有段始终令他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个阴影就是当初穷困潦倒的时候,大地主刁逵把他绑在树上公然吊打,刘裕作为赫赫有名的“狠人”,怎么会被人吊在树上暴打呢?这个故事还得从刘裕年轻的时候讲起。刘裕年轻的时候是位很有个性的人,史书上说他“意气楚剌,樗蒲倾产”(《宋书》),也就是说刘裕

  • 两大老板分手成谜,左宗棠为何看不起曾国藩?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事实上,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关系非常深厚。当初两人之间有恩情,本该是融洽的关系。但在同治三年,两人的关系正式破裂。众所周知,其实在政治方面,左宗棠和曾国藩之间一直存在着不少的纷争。不过,两人都是朝廷重臣,其实两个人之间一直有很多矛盾,只是碍于身份,两个人并没有直接指出来。这样僵持的关系直到同治三年才正式

  • “八公同辰、攀云附翼”-无所作为的西晋开国元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一、太宰安平王——司马孚司马孚(180年——272年),字叔达,河南温县人。司马懿之弟。历仕曹魏五帝,见证三国兴衰,官至太傅。雅性贞亮,于废弑之际,禅代之间不失臣礼。“内弘道义,外阐忠贞,位班上列,享年眉寿,清徽至范,为晋宗英,子孙遵业,世笃其庆”。及晋室开国,封太宰、安平王,亨年九十三,谥号“献”

  • 欧洲列强谁都没料到一战真会爆发,且直到开战前一周仍能阻止|文史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欧洲近代虽然也有类似于中国战国时代的战争烈度大增、国家权力增强等特点,但因为公民社会的基底,欧洲近代并没有像战国时代那样社会一路向下滑坡无法停止,而是时有反复。 消灭拿破仑帝国后,维也纳会议以来的欧洲协调机制,就在很长时间内阻止了列强们彼此之间进行高烈度战争,以免对欧陆形成破坏。直到一战前夜这种机制

  • 慈禧一生中只写了一首诗,还被编入小学课本,几乎人人都读过!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听说最近还被编入了小说的教材中,只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出处,到底是什么诗呢?这首诗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这得从慈禧太后进宫说起。咸丰皇帝本来就体弱,后来因为肺病,三十岁就英年早逝。他离开的时候,太子还十分年轻,难以独立处理朝政,于是慈禧太后便开始垂帘听政。但是刚刚开始垂帘听政的时候,慈禧太后就遇到了难题

  • 马嵬坡之变,或许自始至终都透着“诡异”,唐玄宗时机找得太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马嵬将军,马嵬最新消息今天,马嵬之变历史记载

    李隆基执政的前半场也很勤政,到了晚年,他霸占了儿媳妇杨玉环,便与“贤德”二字不沾边了,变成了“从此君王不早朝”。皇帝一懒政,就有人趁机打朝政的歪主意,尤其是那些盘踞一方,手握兵权的人,一旦发生叛乱,对皇权来说是相当大的威胁。 皇帝不信安禄山反了 唐朝由盛而衰,就是在唐玄宗时,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