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人为何把帽子写作“冒子”?西晋女爱戴无颜帢,被指“不要脸”

古人为何把帽子写作“冒子”?西晋女爱戴无颜帢,被指“不要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350 更新时间:2024/2/10 13:12:28

帽子古人称“首服”、“头衣”,从这名称上来说,与我们身上穿的衣裤是一样的,非常重要,不可缺少。这一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很普遍的头上服饰,除了本身的保暖防寒功能外,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和朝代,还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中国人戴帽子的历史有多长?准确的时间很难说。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是查不到“帽”这个字的,有的民俗和服饰学者因此认为,中国人戴帽子的历史并不长。实际上这搞错了,《说文解字》上是有“帽”字的,只是字形不同而已。 《说文解字》上的“帽”写作“冃”,许慎解释为,“小儿、蛮夷头衣也。”

从许慎的解释可以知道,“帽子”在文化中原似乎不流行,成年人在当年或许并不戴帽子,只是北方少数民族御寒防风沙的首服。 中原汉人到底戴不戴帽子?可以肯定地说,戴,只是没有冠、巾这类首服流行,且不写作“帽”,而写为“冒”。 从“冒”这个字的来历来考证,中原人戴帽子的历史很长。 在上古商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中,已可以找到此字。金文的“冒”字写作——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一顶帽子,下面是一只眼(目),表示人的头部,很简单形象。

金文“冒” 《汉书·隽不疑传》记载,汉平帝刘衎当皇帝的始元五年(公元5年),有一男子乘坐小黄牛拉的车子,来到皇宫北门前,此自称“卫太子”的男子,当时便“著黄冒”,即戴着黄帽子。由此可见,在西汉时京城并非没有人戴帽子。 从帽子的流行和发展史来看,在古代最喜欢帽子的应该是女性,而不是男性。刘衎的爷爷、汉成帝刘骜当皇帝(公元前51年-前7年)时,其宫中就出现了帽子。

赵飞燕 (剧照) 喜欢历史的网友都应该知道,刘骜有个非常漂亮、非常风流的皇后,叫赵飞燕。赵飞燕是刘骜的第二任皇后,据晋人葛洪《西京杂记》,在赵飞燕被册立为皇后时,同为刘骜宠妃的妹妹赵昭仪,献给姐姐皇后的35件贵重礼物中,列在第一就是一顶“金花紫纶帽”。这是饰有金花的紫色圆边帽,放在今天也非常华美。 不过,有民俗学者推测,赵昭仪所献的金花紫纶帽,很可能是“进口货”,从式样和形状来看,似乎是“胡帽”,即北方少数民族戴的帽子,来自异域。这个分析也有可能,但不论是不是胡帽,都说明当宫中也有戴帽子现象。

考古出土戴胡帽俑人 说到胡帽不能不提一下,真正把帽子戴出影响、戴出范儿来的,还是北方的少数民族,“胡帽”这一概念,也暗示北方和西域少数民族流行戴帽子,且很有特点。 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中国人戴帽子的历史远比文字史上的发现要早。 在陕西临潼邓家庄新石器时期遗址,曾出土一件6000多年前的半身陶塑女性人像,这件陶像被视为中国原始雕塑代表作之一,此女性人物便戴着帽子。出土地是陕西临潼,这里可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发源地之一。

南太平洋东部复活节岛上发现的戴帽石人像 到战国时,士兵也开始戴帽子,当然并不是普通的帽子,属于头盔一类。 《战国策·韩策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条即称,“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这里的“冒胄”应该是头盔一类,但已经使用“冒”字了,足以说明当时人们对“帽子”的概念已很清楚。 但中原大面积流行戴帽子,应该从魏晋时期开始。 《后汉书·舆服志》中仍不见帽子的记载,而在《晋书·舆服志》上对帽子已有专门的文字介绍,称,“江左时野人已著帽,人士亦往往而然。”意思是,东晋时现在南京这边的乡下人已经戴帽子,有点身份的人也往往学他们那样戴帽子——当时的帽子是圆顶的。

南宋《柳荫高士图》中着葛巾的高士 现在老南京也喜欢戴帽子,不知道是不是魏晋遗风。 推动中国人戴帽子的,应该是东汉末人曹操。 中国最早的“戴帽子运动”,就是曹操发起的。东汉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国内烽火连天,连年打仗,物资匮乏,于是曹操亲手设计制作了一种帽子——帢。 帢这种帽子比较简单,戴帢会被人认为不严肃,但曹操很另类,不以为然,会见宾客时也“戴帢”,因此被当时的传统人士批评不严肃。而当时民间戴的基本上是葛布做的头巾,而不是帽子。 曹操制帢一事,不少书上都有记述。

曹操画像 晋人张华《博物志·服饰考》记载,“建安中,魏武帝造白帢,于是遂废(葛巾),唯二学书生犹著(葛巾)也。” 曹操生活的年代,戴葛布做的头巾仍是民间的主流,在曹操推出帢帽后,葛巾就不再流行,只有在当时国学和太学读书的学生还戴葛巾。 帢,是中原人发明的第一顶流行起来的帽子。那么为何不写成“帽”,而用“帢”字?有一观点认为,或许是为区别于胡帽。 中国的服饰都是分贵贱的,曹操设计的帽子,“以色别贵贱”。 当时曹操将“白色”定为最高贵的颜色,“白帢”成为时尚。但这种白帽子后来遭到了非议,被视为不祥之物,《晋书·五行志上》将白帢列为“服妖”。

画像砖上戴白帢的魏晋人

画像砖上戴白帢的魏晋人 西晋人傅玄便称,“白乃军容,非国容也”。东晋人干宝也认为,“缟素,凶丧之象也。” 史家这么讲自然是一家之言,并没有什么科学性。但是事实却非常巧合,曹魏流行戴白帢,历46年亡国;西晋流行戴白帢,历52年亡国,这算迷信吗? 不只帽子的颜色不吉利,“帢”也是凶字。史家称,“帢”是“毁辱之言也,盖革代之后,劫杀之妖也”。 帢读“恰”音,与掐死之“掐”音同,古代注音“反切法”中,正好与“劫杀”二字相切。

民间丧事“戴孝帽子” 这之后的南北朝,白帢地位一落千丈,平时没人再戴,而变成了丧服,一直到今天都是这风俗,只有家中死人了,才会戴“白帽子”。 曹操设计的帢前面有横缝,头发被盖住,露出颜面,故称“颜帢”,这对不太抛头露面的女性来说太过暴露,民间多有议论。西晋的永嘉年间,有人将女性戴的帢在设计上作了改动,前面不再留横缝,长发可直披颜面,可把前额和脸面遮盖住,仅两眼露出,人称“无颜帢”。 “无颜帢”显得神秘和时尚,马上在女性中间流行。但是,“无颜”不就是俗话所说的“不要脸”嘛!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大耻”,国人都不要脸了,乃不祥之兆。

画像砖上的魏晋人,戴帢的仆人手执主人名刺(名片)上门拜谒 果然不久真出现了“大耻”: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两位皇帝先后被掳不返,西晋亡国。 “帢”字如此不吉利,魏晋以后便逐渐被冷落了,而代之以“帽”。 以前通行的“冒”字,也是在这一种时期被增加了“巾”旁,变成了“帽子”,不再写为“冒子”——加了一个“巾”旁边,确实更有帽子和首服的韵味了。

1980年代戴帽子父子,爸爸戴的叫“三块瓦”,儿子戴“老头帽”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太平天国在天津建都,是对还是错?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太平天国定都的天津是今天的哪里,天国 太平,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多少年

    太平天国南京作为江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明太祖朱元璋曾定都南京,并以此为基础逐步统一全国。太平天国在起义之初并没有经营稳定的根据地。长期以来,太平军的行径与土匪无异,缺乏稳固的根据地支撑。杨秀清想在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富庶地区扎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事实上,太平天国也在这一带建立

  • 为什么光宗耀祖的袁世凯死后没有葬在袁氏祖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袁世凯安排亲生母亲安葬在袁家祖坟时,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原因是袁世凯的生母因为是妃子,没有资格入祖坟。这激怒了袁世凯。因此,为了表达对母亲的尊重,袁世凯本人也不愿意葬在袁家的祖坟。袁世凯出身世家,因为袁世凯出生时,生母刘氏未能为袁世凯提供奶水,所以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将袁世凯托付给弟弟袁保庆的妻子牛氏抚

  • 刘裕欠下巨额赌债,刁逵将他绑在树上吊打,打人的刁逵后来咋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在饱尝百味人生的背后,刘裕心头有段始终令他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个阴影就是当初穷困潦倒的时候,大地主刁逵把他绑在树上公然吊打,刘裕作为赫赫有名的“狠人”,怎么会被人吊在树上暴打呢?这个故事还得从刘裕年轻的时候讲起。刘裕年轻的时候是位很有个性的人,史书上说他“意气楚剌,樗蒲倾产”(《宋书》),也就是说刘裕

  • 两大老板分手成谜,左宗棠为何看不起曾国藩?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事实上,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关系非常深厚。当初两人之间有恩情,本该是融洽的关系。但在同治三年,两人的关系正式破裂。众所周知,其实在政治方面,左宗棠和曾国藩之间一直存在着不少的纷争。不过,两人都是朝廷重臣,其实两个人之间一直有很多矛盾,只是碍于身份,两个人并没有直接指出来。这样僵持的关系直到同治三年才正式

  • “八公同辰、攀云附翼”-无所作为的西晋开国元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一、太宰安平王——司马孚司马孚(180年——272年),字叔达,河南温县人。司马懿之弟。历仕曹魏五帝,见证三国兴衰,官至太傅。雅性贞亮,于废弑之际,禅代之间不失臣礼。“内弘道义,外阐忠贞,位班上列,享年眉寿,清徽至范,为晋宗英,子孙遵业,世笃其庆”。及晋室开国,封太宰、安平王,亨年九十三,谥号“献”

  • 欧洲列强谁都没料到一战真会爆发,且直到开战前一周仍能阻止|文史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欧洲近代虽然也有类似于中国战国时代的战争烈度大增、国家权力增强等特点,但因为公民社会的基底,欧洲近代并没有像战国时代那样社会一路向下滑坡无法停止,而是时有反复。 消灭拿破仑帝国后,维也纳会议以来的欧洲协调机制,就在很长时间内阻止了列强们彼此之间进行高烈度战争,以免对欧陆形成破坏。直到一战前夜这种机制

  • 慈禧一生中只写了一首诗,还被编入小学课本,几乎人人都读过!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听说最近还被编入了小说的教材中,只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出处,到底是什么诗呢?这首诗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这得从慈禧太后进宫说起。咸丰皇帝本来就体弱,后来因为肺病,三十岁就英年早逝。他离开的时候,太子还十分年轻,难以独立处理朝政,于是慈禧太后便开始垂帘听政。但是刚刚开始垂帘听政的时候,慈禧太后就遇到了难题

  • 马嵬坡之变,或许自始至终都透着“诡异”,唐玄宗时机找得太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马嵬将军,马嵬最新消息今天,马嵬之变历史记载

    李隆基执政的前半场也很勤政,到了晚年,他霸占了儿媳妇杨玉环,便与“贤德”二字不沾边了,变成了“从此君王不早朝”。皇帝一懒政,就有人趁机打朝政的歪主意,尤其是那些盘踞一方,手握兵权的人,一旦发生叛乱,对皇权来说是相当大的威胁。 皇帝不信安禄山反了 唐朝由盛而衰,就是在唐玄宗时,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曾

  • 袁世凯临死前直言:能挽救中国命运的只有3人,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最终,他也得不到好下场,不过在临死前曾直言:能拯救中国命运的只有这三个人了。那么这三个人到底是谁呢?第一个是黎元洪。此人因为资历和能力在民国成立的时候,被推举为第一届国家副总统,之后成为第二任民国总统。并且各界人士尊称黎元洪为“共和先行者”。实际上,他是一个左右逢源,流连在政客、商界、各路军阀间的风

  •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鎏金铜铺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