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这片土地历来是中原王朝抵抗游牧民族的缓冲地带,要是落入外族人之手将对中原王朝产生严重的威胁,它是异域外邦不能染指之地。在历史上来自辽东的威胁比来自其他方向的异族敌人更具危害性,后世的大宋就是被来自辽东的金国所欺辱,北宋最后被金国给灭了。大明王朝也一样,满清占据辽东后快速崛起,大明江山最后被满清所取代。
西晋统一三国才37年就亡于八王之乱,天下陷入了五胡乱华时代,在几百年的内乱之中,高句丽乘机夺走了辽东和朝鲜北部汉人领土。在隋文帝杨坚一统天下,结束南北朝乱世以后,看到辽东和朝鲜故地被高句丽所占,如鲠在喉。隋唐的几代皇帝还是比较有远见的,有如等异族壮大以后来打自己,不如自己先下手为强,把敌人消灭在萌芽阶段。灭掉高句丽,收复秦汉故土成为隋唐几代君主的毕生宏愿。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邻国都来长安朝贡,只有高句丽没有朝贡,并且还经常在隋朝东北边境进行骚扰。因此隋文帝召集了30万大军,水陆并进,征讨高句丽,但在途中因水土不服染病而死的将士颇多。与此同时,高句丽也送来了降表,表示归顺隋朝,隋文帝杨坚才下令退兵,第一次东征高句丽就此作罢。
经过隋文帝的开皇之治,隋朝国富民强。隋炀帝继位后,好大喜功的隋炀帝誓灭高句丽,要建立伟业。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修筑京杭大运河,造龙舟巡游江南已经搞得民不聊生了,但隋炀帝依旧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
在准备之后,公元612年隋炀帝御驾亲征,征集113万大军,200万民夫兵,几百万人水陆并进杀向高句丽。隋炀帝前期打胜了一些小仗,对高句丽伤害不是很大。然而隋炀帝在征讨高句丽的战略上犯下了一些失误,比如随意接受高句丽将领的投降,轻敌冒进为失败埋下祸根。后来隋朝大将宇文述战败,水师大将来护儿也战败,隋炀帝无奈也只能退兵,这次战争民夫、士兵冻死、病死、战死者不计其数,以隋朝战败结束。
公元613年,隋炀帝再次整军备战,率领百万余人征讨高句丽,交战20余天,双方伤亡都比较大,后因杨玄感叛乱,隋炀帝不得以退兵回国平乱。第二次征讨高句丽以隋炀帝草草收兵回国而结束。
公元614年,隋炀帝在国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依旧率兵征讨高句丽,这一次隋朝国内农民起义声势太大,让隋朝处于崩溃边缘。这次战争以高句丽主动求和而告终,隋炀帝也急于结束战争回国。隋炀帝的三次出征高句丽彻底地拖垮了隋王朝,在战争中死亡者上百万,导致大隋王朝直接覆灭。
客观地看待隋王朝三征高句丽,从长远来看是消除王朝威胁,并没有错,并且也说明隋炀帝很有眼光,但隋炀帝修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已经搞得天下百姓怨声载道了,隋王朝发动几百万人出征高句丽是压垮隋王朝的最后一棵稻草。
大唐取代隋王朝以后,一开始唐朝忙于统一天下的战争,接着又忙于消除突厥的威胁,无力顾及到高句丽。唐朝政权稳定后,开始展开对高句丽的打击。战争爆发的原因是高句丽挑衅唐王朝,将过去隋朝阵亡将士遗骸堆积成山用来参观,故意羞辱中原王朝。隋唐两朝君王誓灭高句丽的目标都是高度一致的,要是等高句丽兼并新罗和百济以后,将会成为大唐最大的威胁。公元642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杀死国王,掌握了高句丽最高权力,联合百济进攻新罗,攻下新罗40座城池,新罗国主向大唐请求出兵支援。
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领10万大军东征高句丽,刚开始一路势如破竹,攻下十余座城池,并且消灭了高句丽15万主力军队。但由于唐太宗亲征,不敢走冒险路线绕过安市城进兵平壤,唐朝军队被困在安市城城下,猛攻几个月未能攻破这座坚城,唐朝军队也伤亡惨重,最后唐朝在粮草用尽,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退兵。唐太宗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亲自灭掉高句丽,他是在逼不得已,又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才撤退的,此战虽然没人直接灭了高句丽,但是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
此战之后,唐朝对高句丽采取袭扰的策略,逐步削弱高句丽的国力。唐高宗李治继位后,依旧承袭太宗对高句丽袭扰的策略继续削弱高句丽,公元660年唐高宗派苏定方灭了百济,打折了高句丽的羽翼。666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病死,泉盖苏文的儿子为争夺权力,高句丽陷入内乱之中,为大唐灭高句丽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公元668年唐高宗派遣名将李勣和契苾何力率领五十万大军水陆并进对高句丽发动灭国大战,唐朝军队一路攻城略地,战争比较顺利,耗时数月就攻灭了高句丽。危害中原王朝数百年的高句丽终于被灭,唐朝在高句丽本土设置了安东都护府,直接管辖高句丽故土,经过隋唐两朝几代君王,历经70余年的努力才灭掉了高句丽,将高句丽纳入了中华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