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隋唐数代皇帝要誓灭高句丽?历时70年才把高句丽纳入中华版图

为何隋唐数代皇帝要誓灭高句丽?历时70年才把高句丽纳入中华版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766 更新时间:2024/1/25 9:07:22

辽东这片土地历来是中原王朝抵抗游牧民族的缓冲地带,要是落入外族人之手将对中原王朝产生严重的威胁,它是异域外邦不能染指之地。在历史上来自辽东的威胁比来自其他方向的异族敌人更具危害性,后世的大宋就是被来自辽东的金国所欺辱,北宋最后被金国给灭了。大明王朝也一样,满清占据辽东后快速崛起,大明江山最后被满清所取代。

西晋统一三国才37年就亡于八王之乱,天下陷入了五胡乱华时代,在几百年的内乱之中,高句丽乘机夺走了辽东和朝鲜北部汉人领土。在隋文帝杨坚一统天下,结束南北朝乱世以后,看到辽东和朝鲜故地被高句丽所占,如鲠在喉。隋唐的几代皇帝还是比较有远见的,有如等异族壮大以后来打自己,不如自己先下手为强,把敌人消灭在萌芽阶段。灭掉高句丽,收复秦汉故土成为隋唐几代君主的毕生宏愿。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邻国都来长安朝贡,只有高句丽没有朝贡,并且还经常在隋朝东北边境进行骚扰。因此隋文帝召集了30万大军,水陆并进,征讨高句丽,但在途中因水土不服染病而死的将士颇多。与此同时,高句丽也送来了降表,表示归顺隋朝,隋文帝杨坚才下令退兵,第一次东征高句丽就此作罢。

经过隋文帝的开皇之治,隋朝国富民强。隋炀帝继位后,好大喜功的隋炀帝誓灭高句丽,要建立伟业。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修筑京杭大运河,造龙舟巡游江南已经搞得民不聊生了,但隋炀帝依旧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

在准备之后,公元612年隋炀帝御驾亲征,征集113万大军,200万民夫兵,几百万人水陆并进杀向高句丽。隋炀帝前期打胜了一些小仗,对高句丽伤害不是很大。然而隋炀帝在征讨高句丽的战略上犯下了一些失误,比如随意接受高句丽将领的投降,轻敌冒进为失败埋下祸根。后来隋朝大将宇文述战败,水师大将来护儿也战败,隋炀帝无奈也只能退兵,这次战争民夫、士兵冻死、病死、战死者不计其数,以隋朝战败结束。

公元613年,隋炀帝再次整军备战,率领百万余人征讨高句丽,交战20余天,双方伤亡都比较大,后因杨玄感叛乱,隋炀帝不得以退兵回国平乱。第二次征讨高句丽以隋炀帝草草收兵回国而结束。

公元614年,隋炀帝在国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依旧率兵征讨高句丽,这一次隋朝国内农民起义声势太大,让隋朝处于崩溃边缘。这次战争以高句丽主动求和而告终,隋炀帝也急于结束战争回国。隋炀帝的三次出征高句丽彻底地拖垮了隋王朝,在战争中死亡者上百万,导致大隋王朝直接覆灭。

客观地看待隋王朝三征高句丽,从长远来看是消除王朝威胁,并没有错,并且也说明隋炀帝很有眼光,但隋炀帝修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已经搞得天下百姓怨声载道了,隋王朝发动几百万人出征高句丽是压垮隋王朝的最后一棵稻草。

大唐取代隋王朝以后,一开始唐朝忙于统一天下的战争,接着又忙于消除突厥的威胁,无力顾及到高句丽。唐朝政权稳定后,开始展开对高句丽的打击。战争爆发的原因是高句丽挑衅唐王朝,将过去隋朝阵亡将士遗骸堆积成山用来参观,故意羞辱中原王朝。隋唐两朝君王誓灭高句丽的目标都是高度一致的,要是等高句丽兼并新罗和百济以后,将会成为大唐最大的威胁。公元642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杀死国王,掌握了高句丽最高权力,联合百济进攻新罗,攻下新罗40座城池,新罗国主向大唐请求出兵支援。

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领10万大军东征高句丽,刚开始一路势如破竹,攻下十余座城池,并且消灭了高句丽15万主力军队。但由于唐太宗亲征,不敢走冒险路线绕过安市城进兵平壤,唐朝军队被困在安市城城下,猛攻几个月未能攻破这座坚城,唐朝军队也伤亡惨重,最后唐朝在粮草用尽,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退兵。唐太宗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亲自灭掉高句丽,他是在逼不得已,又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才撤退的,此战虽然没人直接灭了高句丽,但是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

此战之后,唐朝对高句丽采取袭扰的策略,逐步削弱高句丽的国力。唐高宗李治继位后,依旧承袭太宗对高句丽袭扰的策略继续削弱高句丽,公元660年唐高宗派苏定方灭了百济,打折了高句丽的羽翼。666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病死,泉盖苏文的儿子为争夺权力,高句丽陷入内乱之中,为大唐灭高句丽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公元668年唐高宗派遣名将李勣和契苾何力率领五十万大军水陆并进对高句丽发动灭国大战,唐朝军队一路攻城略地,战争比较顺利,耗时数月就攻灭了高句丽。危害中原王朝数百年的高句丽终于被灭,唐朝在高句丽本土设置了安东都护府,直接管辖高句丽故土,经过隋唐两朝几代君王,历经70余年的努力才灭掉了高句丽,将高句丽纳入了中华的版图。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汉中争夺战:刘备唯一一次大破曹操背后的功臣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之前面对曹操毫无胜绩的皇叔这次居然一雪前耻,让曹操无功而返,主动退出了汉中。背后有四大功臣,等会一个个来揭晓。217年冬,法正建言刘备:“曹操一举收服张鲁,占有汉中,没有借此势头进图巴、蜀,只是留下夏侯渊、张郃屯守,自己率军北还,这并不是他战略目光短浅,也不是他力量有所不及,必然是他的内部出现了问题

  • 李世民最喜欢的儿子,临死前发下毒咒,无人相信,6年后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长孙无忌这个名字相信大家在很多地方都听说过,他算是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功臣。他能力很低,无论是带兵还是治理政务,能力都比不上房玄龄等人,不过因为自己的外戚的关系,地位比他们都高。这也从侧面说明外戚专政究竟有多么的不合理。此人虽能力平庸却颇有心机,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是煞费苦心,为此甚至不惜杀害了李世民

  • 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地位仅次于郭嘉,却被诸葛亮活活骂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在烽烟四起的三国时期,曹操招揽了很多有才之人,其中有郭嘉、荀彧、王朗等等,对魏国的影响最大。郭嘉是曹操最早招揽的谋士,当时郭嘉身体不好,曹操为了留住这个智勇双全的人,给郭嘉身边安排了不少名医。更甚的是,他还专门给郭嘉设立了一个职位,叫做“军师祭酒”,由此可见曹操的爱才之心,郭嘉去世让曹操难过了很久。

  •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到底是不是个虚伪的人?这里有不同的看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阅读完《三国演义》的读者,对于小说中的刘备形象解读,也算的上是众说纷纭。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认为刘备是一个“虚伪”的人。对于“刘备虚伪”的认识,民间其实早有歇后语可以表现出来:刘备摔孩子,假仁假义。

  • 淝水之战,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剑拔弩张之际最为惊心动魂。我们先看一看战争双方的备战情况。苻坚与群臣商讨南下灭晋、统一全国的计划时,争议中已把他失败的必然性显露出来了。赞成他攻晋的人少,而且理由简单。朱彤说攻打东晋一定是“攻无不克”,晋主不是衔璧投降于军门,就是逃亡于江海之上,慕容垂吹捧苻坚“虎旅百万,披坚执锐”,不必征询意见,独

  • 东汉末年诸侯众多,周瑜为什么投奔孙策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周瑜中途为何离开孙策,周瑜孙策同人,周瑜和孙策关系怎么样

    东汉末年,诸侯众多,而且周瑜也是一个很有志向的人,为什么会看中当时还没有势力的孙策呢?其原因有两点。1.孙策名气大孙策名气大,因此周瑜就特意去拜访孙策了。周瑜是一个很有志向的人,但是他却没有什么名气,可此时孙策在江淮很有名气,周瑜就想见孙策,于是周瑜就主动去见孙策了。周瑜和孙策两人见面后,犹如亲人,

  • 刘裕称帝后,为什么不改国号为“汉”?这样做才会是天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五代十国时期,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改名为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周。 据《姓纂》记载,武姓来源于周平王之子姬武。所以不但他自己以武为名,后来他的子孙也以武为氏。而武则天自认为是姬武的第40代子孙

  • 古代有长生不老药吗?秦始皇为何一直苦苦寻找,专家:他看到证据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因此秦始皇开始谋求长生不死的办法,根据《太平广记》记载,当时有一个著名的高人叫做北郭鬼谷先生,北郭鬼谷先生对秦始皇说:“在东海有三座神山,其中有一座山叫做祖洲,祖洲上面生长着一种不死之草,吃了这种草炼制的仙药就可以死而复生,长生不老。”北郭鬼谷先生的话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当时秦始皇一心想要长生不死做

  • 《唐风拂槛》新书沙龙 | 黄正建×李志生×徐畅×廖靖靖:唐朝的时尚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朝代,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它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和中东的重要市场及繁荣的文化相连。在《唐风拂槛》一书中,作者陈步云揭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唐代时尚体系,它是通过工匠、穿着者和评论家的努力而出现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变,催生出我们现在公认的现代时尚体系的先驱:新的时间意

  • 唐代青玉仕女俑惊艳登场!收藏家曾云锋文章刊登《河北画报》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近日,著名古玉收藏家曾云锋成功在《河北画报》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唐代青玉仕女俑》的文章,该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据了解,这件唐代青玉仕女俑,圆雕人物立体件,高21厘米,宽5厘米,厚5厘米,重970克。精美绝伦,表现了唐代女性婀娜多姿的美丽形象。曾云锋在文章中详细介绍了这件古玉的历史和价值,深入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