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烽烟四起的三国时期,曹操招揽了很多有才之人,其中有郭嘉、荀彧、王朗等等,对魏国的影响最大。郭嘉是曹操最早招揽的谋士,当时郭嘉身体不好,曹操为了留住这个智勇双全的人,给郭嘉身边安排了不少名医。更甚的是,他还专门给郭嘉设立了一个职位,叫做“军师祭酒”,由此可见曹操的爱才之心,郭嘉去世让曹操难过了很久。
曹操后期有一个座下大谋士,身体也不是很好,有“郭嘉第二”的赞誉,这个人就是王朗,对后来魏国的局势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按照他当时体弱多病的情况,也被征用为军师祭酒的职位,曹操很信赖他。王朗也没有辜负曹操对他的知遇之恩,出谋划策为魏国打赢了很多胜仗,如此厉害之人应该会被大家所熟知,可为什么出名程度不高呢?
王朗年轻时与沛国名士刘阳结交。刘阳曾因见汉室衰微而曹操甚有野心,恐怕曹操会夺权,曾打算刺杀曹操,但没有成事。后曹操任司空(196年),掌握大权,而当时刘阳已死,曹操则通缉他的嗣子。刘阳亲属旧友虽然多,但没有一个敢收容他,而王朗却收容了他数年,见曹操后又多次代为开解。最后曹操才赦免他。
王朗非常小气,做事做人都比较恶劣,当年被诸葛亮骂的头破血流,诸葛亮在大家心中的印象多好,所以被骂的王朗自然顺带着就厌恶起来了。刻板印象害惨了王朗,被世人误会了很久,就因为这些流言蜚语让他的功绩不被人知道,遗忘了那么多年。
《世说新语》纪录有一篇与王朗有关的故事:某日王朗与华歆同乘一船逃难,半路遇一人亦为逃难而请求上船,虽然华歆觉得为难,但王朗仍让他上船;稍后盗贼乘船追来,其势甚紧,王朗害怕船行太慢被盗贼追上,想赶此人下船,结果华歆反而出面阻止王朗:“我之所以疑虑,正是考虑到会有这个情况。但既然已经接纳了他,又怎么可以因为情势危急就抛弃他呢?”便依然像当初一样带他继续逃难。世人遂以此评断王、华两人德行高低的比较。
王朗六十岁的时候还在报效国家,我们普通人六十岁的时候在干嘛,他完全可以凭借当年的地位安享晚年,可是为了国家为了子民,选择了与诸葛亮硬碰硬。王朗身体一向不好,再加上六十岁的高龄,战场奔波疲劳,最终殒命在战场中,可是他之前筹谋的计策成功击退了诸葛亮的进攻,所以在他死后,魏国的子民都纷纷为他送行,他是魏国子民的英雄。
在《三国演义》中,王朗以会稽太守的身份初次登场。在孙策打败吴郡的严白虎之后节节进逼,基于唇亡齿寒的原因,力排众议接纳了逃亡的严白虎,但遭到虞翻的反对。之后派遣大将周昕与孙策作战失败,自知不敌孙策而向中原逃亡。
逃亡至中原后,受到曹操的赏识在朝中任职。在此之后则成为极力帮助曹操夺权的得力助手,与华歆等人联手,使曹操得以晋升至魏公、魏王的位子。曹操死后则威逼汉献帝禅让帝位与曹丕,成为魏国建立的一大功臣。
诸葛亮北伐时,王朗不顾已经76岁之高龄,与曹真等人于祁山迎战诸葛亮。在阵前与诸葛亮挑起舌战,然而被诸葛亮的言词所驳倒,一时气愤而自马背上摔落而死。被称为“武乡侯骂死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