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玄宗时期达到巅峰,也是在他手里由盛转衰的开始,为何会这样,从李隆基对待他三个儿子的态度上就能看出唐玄宗的残忍和刻薄,再由此也推导出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皇帝的心里只有自己和权力。唐玄宗是唐朝第七位皇帝(算上武则天),唐玄宗算是篡位登基,27岁登基,在位44年。应该说,如果李隆基在开元年驾崩,那李隆基绝对是千古一帝,可惜历史无法假设,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李隆基在开元年间前后反差如此之大呢。其中,我们从李隆基一夜之间连杀三子就能看得出来,步入中年的李隆基已经开始昏庸。
由于李世民是篡位登基,就此也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让各位皇子认为太子不是问题,只要拳头硬,有势力,就可以“夺”皇位,而对于在位皇帝而言,防范皇子篡位是皇帝的第一要务。李隆基自己一共有31个儿子。在唐朝属于高产了。在对于太子的问题上,李隆基还是很重视的。在自己登基的第三年,九岁的皇次子李瑛被立为太子,李瑛的母亲赵丽妃出身平平,并且早逝,李瑛之所以被立为太子,一是皇后无子,二是李瑛是实际上的皇长子,而实际上的皇长子李琮因有面上有伤丧失了资格。
李瑛虽然作为太子,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后宫也没有“奥援”,李隆基对太子防范很严,朝臣不敢和太子有过多的接触,因此李瑛这个太子很尴尬。开元后期,唐玄宗宠爱武惠妃,惠妃生下皇十八子寿王李瑁,玄宗爱屋及乌宠爱,就此也很喜欢李瑁,李林甫因为太子不是他提议所立,因此就勾结武惠妃意图推倒太子李瑛,另立李瑁为太子,但必须实事求是第地说,李瑁应该没有这个意思,武惠妃却因圣宠独眷,个人野心极度膨胀起来,不仅个人想当皇后,也希望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李林甫与武惠妃就此一拍即合,开始一系列的运作扳倒太子李瑛。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在武惠妃和李林甫的谗言下,武惠妃的女婿杨洄诬陷太子李瑛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意图谋反,早就有废太子之意李隆基立即下旨,将三人废为庶人并赐死。此时的李瑛不过31岁。宰相张九龄在此之前多次苦劝:“太子、诸王日受圣训,天下共庆。陛下享国久,子孙繁衍,奈何一日弃三子”。意思就是自古以来哪有皇帝一天就杀自己三个儿子的。李隆基执意不听,这也导致了日后张九龄被罢相。
实际是,以李隆基的精明和果敢,他完全看出武惠妃对李瑛的构陷,不过是故作不知道罢了,这实际上就是借此废除太子罢了,换句话说,即便没有李林甫提议,李隆基也会找其他的方式废除太子,当初,25岁的李隆基诛杀韦后,以及后来赐死太平公主,是何等的杀伐决断。政变上位的唐玄宗,当然最忌讳宫廷政变。所以对于任何危机他权力,哪怕是处于萌芽态势也绝不手下留情。李瑛已经当太子二十余年,李隆基已经觉得无法控制太子,这才是杀子的理由。
李瑛死后,李瑁并没有被立为太子。究其原因,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又是武则天的孙儿媳。李隆基怕重蹈覆辙,因此是绝对不能立李瑁为太子的。27岁的皇三子李亨顺利成为太子,李亨这个太子当的。真是太憋屈了,可谓是如履薄冰,李亨既要提防玄宗猜忌。也要防范李林甫的构陷,更需警惕弟弟们对太子之位的觊觎。李亨最大的政敌就是李林甫,李林甫因推举太子失败,在政治上处于棋失一着的劣势,因此急于扳倒太子李亨。李亨为此隐忍了18年,终于借助安史之乱篡位登基。
李亨的登基是在未告知玄宗和没有传国玉玺的情况下即皇帝位,是为肃宗(派人去成都取取传国玉玺)。肃宗此举一直被世人视作不孝,有人评论说:“自立不孝也,我未闻自负不孝之名,而欲诛不忠之辈者也!”肃宗反驳说,自己在危难中即位是大孝:“孝莫大于继德,功莫盛于中兴”。后来玄宗回到长安兴庆宫居住,肃宗对乃父更加不满,最后将玄宗身边的高力士等一干人全部贬斥,并将玄宗移往西内太极宫。这实际上就是李亨在发泄当初的不满。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无情最是帝王家,在权力面前一切都是虚幻的,唐玄宗以杀子来维护自己的帝王之位,但最终还是被篡位,自己最后被“囚禁”,这不得不说是最大的黑色幽默。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