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皇帝六十九年的生命历程中,难免充斥着争夺与算计。然而即使是杀伐果断的他,也一定有着难以言状的复杂情感关系。
尽管他为了江山社稷连对亲生儿子都怀有疑心,却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了赵昌和梁九功,这两个人也可以被当之无愧地称为是康熙的心腹。
康熙幼年登基,心智尚未成熟,由此也就一直被孝庄太后所庇护。
作为未来的皇帝,他身边的侍从也必然是被精挑细选过的,甚至可以说一定是被孝庄太后所认可的机敏之人。
八岁登基时,五岁的赵昌便已伴驾,尽管一位是天之骄子未来大展宏图,一位出身便为奴为仆注定命难自控,两人以主仆相称,却何尝又不是儿时的玩伴呢。
尤其是在康熙年幼时,缺少父母的陪伴,加之孝庄太后的约束,属于他的快乐并不多,所以赵昌的存在就显得尤为重要。且幼时为伴,对彼此的心性更为了解,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两人的默契。
天选之子,终成心腹之人
赵昌本就聪明伶俐、忠心耿耿,跟随多年又十分了解康熙的所思所想。
随着康熙的成熟,对皇权的把控越来越牢固,赵昌也得到了平步青云的机会。
传达圣旨看似是替皇帝跑腿毫无地位,可兹事体大,堪当此任的人必须深谙官场复杂,并对皇帝的真实意图谙熟于心。因此这也赋予了赵昌极大的权利。
因为要妥善安排皇帝日常的吃穿用度、大小事宜,贴身侍奉的赵昌几乎成了与康熙相处时间最长久的人。
因为是皇帝眼前的红人,对各种关系的调度使得多方势力巴结、拉拢赵昌。
因为他身份地位的特殊性,尽管是太监出身,却还是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上至皇子、重臣,下至宫女、太监,无一不给予尊重。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康熙在权力的争斗场中叱诧风云,却扭转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之道。
晚年时,梁九功患疾而亡,这让本就缺少心腹的他更加倚重赵昌的照料。
身处名利场,又与当朝权势最大的人物整日相伴,赵昌也必然经历了许多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压力。在与权臣的博弈中、在立嗣的谨慎中,康熙都有着赵昌的支持。
帝王之家,难逃龙争虎斗
康熙一生为皇家开枝散叶,绵延了众多子嗣。
其中仅皇子就达三十多个,且不乏精明善学、果敢刚毅之人。可康熙在立嗣方面多有变动,这就引起了众多皇子内心的波澜,最终发生了九子夺嫡的惨象。
封建统治下,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个人的手里。康熙偏爱胤礽,但胤礽难当大任,因错被废后,在危急时刻又被复立太子,但无奈的是他生性凉薄无视兄弟父子病重的情形,终究还是被狠心废黜。
两废两立意味着胤礽再无缘登基,而康熙的众皇子各有所长,不由得对皇位产生了觊觎之心。至此,皇长子及众多阿哥开始了明争暗斗的较量。
彼时的胤礽已经彻底丧失了对皇位的竞争能力,平日里笼络权臣势力的八阿哥胤禩于是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
但私结党羽无疑是被康熙所不容的,由此,即使这位八贤王再得众心,康熙也绝不会漠然视之。
由于八阿哥胤禩的举动引起了康熙的猜忌,被心思敏感的四阿哥胤禛察觉到了胤禩很有可能被排除继承大统重任之外。这也让胤禛更为小心地行事,在十三阿哥胤祥的支持下,逐渐与八阿哥形成了匹敌之势。
然而在康熙心里,堪当重用的皇子另有他人,那就是十四阿哥胤祯。十四阿哥胤祯是四阿哥胤禛的同母胞弟,深受生母的喜欢。
胤祯虽年纪较小,但身经百战。年幼时他精于骑射,后又领军西北,凭借着一身本领骁勇善战,屡屡立下显赫战功。在军事方面,的确有着过人的造诣。
在他身上,康熙似乎看见了年轻时候自己意气风发的样子。
更让康熙欣慰的是,在众多争夺皇位的儿子中,胤祯从来没有恃宠而骄,而是友善待人,中规中矩,这也让康熙萌发出了传位于他的念头。
康熙对胤祯的信任,从对当时青海蒙古王公的训示中便可见一二。胤祯的命令就是康熙的决定,这无疑给了胤祯极大的自主权,对于这个在军事方面手握重权的皇子,康熙给予了最大的肯定。
而康熙对四阿哥胤禛的评价则南辕北辙,他认为四阿哥资质平庸、无所作为。既没有显赫的身世,又没有卓越的战功。
多年隐忍,一朝称帝称王
朝堂上,八阿哥结党营私、权势滔天;军营中,十四阿哥屡立战功、手握重权。皇四子胤禛似乎从来没有取胜的机会。
然而就在康熙皇帝驾崩后,皇四子胤禛在卧榻前当着众人的面表示康熙已将继承大统的重任交付于他。此消息立即引来的众人的质疑,毕竟这个平日里不被重视的四阿哥,从未得到康熙的首肯。
更让人心生疑惑的是康熙驾崩前胤禛曾送来一碗补品,正在出兵西北的十四阿哥得到父皇过世的消息,即刻回宫,然而在回宫路上却遇到了十三阿哥胤祥的阻拦。
在这一系列的变故中,曾流传出“传位十四”的猜想。最终,胤禛凭借“传位于四”登基称帝,改号雍正。
可就在康熙升天当晚,陪伴他六十年之久的赵昌被胤禛下令处死。此外,还抄没了赵昌的全部家产,所有家眷沦为奴籍。
大有兔死狗烹的苍凉之感。
年迈老臣,为何赶尽杀绝
以当时的情况来讲,赵昌本应遵循自己的意愿,选择荣归故里或另谋出路。毕竟先皇驾崩、新皇即位,多以大赦天下来显示仁德。作为原先贴身服侍康熙的赵昌,更应得到尊崇。
可雍正似乎另有他想,完全不顾忌外界的议论,亲手将父皇的心腹送上绝路。
雍正剥夺了赵昌颐养天年的理由大致有三:
其一是严密监视各皇子,甚至利用自己的权势徇私舞弊,安插亲信。的确,康熙十分信任赵昌,相处多年将其培养成自己的心腹力量,包括赵昌对各皇子的监视,没有康熙的授意,赵昌也绝不敢私自决定。
赵昌能够得到康熙的欣赏,绝不只是因为多年的感情,虽然平日里赵昌处理的都是琐事,但他尽职尽责,且懂得康熙的所需所用。
例如在接受别国朝贡时,只是一个眼神的停留,赵昌便能得知康熙的心意。于是赵昌特地请匠人将名贵的宝石镶嵌在康熙所中意的那把火枪上,并送上以博得康熙的欢心。
长久的相处,使得康熙对赵昌的信任甚至多过众皇子。
因此赵昌对康熙在位期间的政事也就了解的更加彻底,对康熙办事意图的推测也就更加贴切。这让雍正感受到了威胁,为巩固皇权,他必须铲除老臣。
其二是他贪恋银钱,中饱私囊。一名太监,却亏空了内务府高达五千两银子,且由于众多势力的拉拢,赵昌必然贪污受贿。
其实,为皇帝伴驾必然要打点各方关系,除了他为自己购房置地,还要有海量的银钱用于皇帝的隐形消耗。
康熙即位早期政治清明,而晚期时却出现了很严重的贪腐风气。
依照律例,对贪污腐败的规定以一千两作为丈量依据。千两以下要判以五年监禁,千两以上则可杀头处理。然而民风凋敝,有些官员甚至非法获利上万两之多,却都因为权势包庇逃脱执行。
赵昌并无理由因为个人原因亏空国库,身为康熙心腹,掌握着宫中实权,太监宫女、朝中大臣甚至众妃及众皇子都要小心打点,物质方面赵昌并无短缺。且就算因此被雍正怀疑,也该交由大理寺搜集罪证,再行定夺。
其三则更令人啼笑皆非,火镰本是引火器具,多用以彰显身份地位。赵昌为康熙心爱的皇孙铸造了一只火镰,以表喜爱。
而雍正借题发挥,认为将火镰送给皇孙弘皙并非代表礼物,而是赵昌意图勾结废太子胤礽妄图谋反,按罪当诛。这一违法指控似乎印证了“犯罪没有借口”的格言。
国王应该让宰相走,宰相必须死
以康熙的独到见解,对于皇子们结党营私、结党营私的活动,他肯定是提防的。
为了维持表面上的父子关系,赵昌在很大程度上被派去控制皇子。长安必须选择亲戚和心腹。
康熙年间,赵昌权势浩大,宫殿宫殿数不胜数,无数奇珍异宝受到全国各地的封赏赏赐。如果只是国库亏空,他可以变卖家产保命。
而火镰论,只是为了证明赵昌必须死。雍正皇位毕竟不是武力夺取的,他急需壮大自己的势力。
雍正决定与赵昌决一死战。
康熙晚年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是赵昌在他身边伺候,向康熙下达命令。康熙驾崩当晚,陪在身边的是赵昌。留在宫中的外国使者当晚甚至听到了赵昌的呻吟声。这是为了康熙,也是为了他自己。
雍正既无理也无权,一有失误,便万劫不复。
他害怕被其他皇子篡位篡位,甚至软禁了很多兄弟。他利用太后除掉隆科多,又勾结大臣年羹尧犯下头等大罪。
那个时候,允正还没有站稳脚跟,赵昌的走向很可能会影响到他皇位的稳固。所以,指责和根植赵昌的势力,是有充分理由的。不用说,云正心思细腻,暗中谋划。
改朝换代,狡兔死了,走狗做饭
虽然对康熙的为人十分了解,甚至有能力挑拨离间改变时局,但赵昌依然谨小慎微,终其一生都追随着康熙。
但康熙的死,让他失去了栖身之所,就像一只任人摆布的伤心狗。赵畅之死,着实带走了很多谜团。
雍正在治国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在位期间,他勤于政事,政治清明,官吏廉洁。不过,继位为太子的九个儿子中,只有他一个人赢了,其他皇子都不是普通人。
为了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雍正城的深处。
正如他们在传统上所说的那样:“帝王之伴,虎之伴”。康熙帝一生玩弄权势,各种势力相互制衡。赵昌并没有因斡旋而丧命,而是权势转移。在儿子、君臣、忠义的抉择中,赵昌只是一个终究难逃宿命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