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此人蜀汉名将,独战魏吴两国13位一流大将,还能从山贼中培养大将

此人蜀汉名将,独战魏吴两国13位一流大将,还能从山贼中培养大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053 更新时间:2024/2/9 8:51:35

他是谁?蜀汉的五虎上将之首,关羽,关云长,刘备的二弟,张飞的二哥。尽管,关羽有败走麦城的失败,可在他败走之前,可别忘了,他还有水淹七军的辉煌,他还曾威震华夏,连当时的曹操害怕他都怕得想迁都,而避其锋芒,关羽的能力,其实是足以稳居蜀汉五虎将之首的,刘备的眼光其实还是很独到的。

公元219年,襄樊之战,尽管关羽最终是失败了,甚至是牺牲了,但是他这一威震华夏的襄樊之战,却掩盖不了他的超强的军事能力,更不能就因他就这样失败一次就完全抹杀掉关羽的光芒,这对关羽是不公平的,可别忘了,赵云都未能入选到武成王庙六十四名将里,而关羽还是武成王庙六十四名将之一呢,可别忘了,襄樊之战,关羽要独战魏吴两国13位一流大将,而自己的阵营中还暗藏着4个叛将呢!

襄樊之战,关羽要独战魏吴两国13位一流大将,那13位?曹操的魏国方面,有以下的6位一流大将,其中张辽在支援的路上,其余的5位基本上都已经和关羽交上手了,而这5位分别就是,给关羽水淹七军的于禁,给周仓活抓的庞德,还有满宠,曹仁和徐晃。而孙权的吴国方面,则有蒋钦丁奉潘璋,吕蒙,徐盛朱然和陆逊这7位一流的大将,而最后抓到关羽的潘璋部将马忠都还没算上呢!而关羽自己蜀汉方面的叛将,有傅士仁,糜芳,孟达刘封这4个。

也就是说,关羽在独战魏吴两国13位一流大将的时候,背后还有己方4个叛将的暗算,其中己方的叛将傅士仁和糜芳是最可恨的,直接就降吴,孟达和刘封其实也是叛将,因为,他们不服从关羽的节制调度,须知道,镇守荆州的关羽已经接受过刘备的假节铖,假节铖就是刘备赋予关羽最大限度的调度附近军队的权力,孟达和刘封那是肯定知道的,但他们却为了私事却违背了关羽的调度,所以,关羽的背后,有4个己方的叛将。

魏吴两国都派出当时最豪华最强大的“明星”阵容来,一共13位一流大将,而且是有明战,有暗战,有阳战,有阴战,前后攻击,让关羽腹背受敌,而关羽己方的4个叛将,特别是糜芳和刘封,一个是刘备的小舅子,一个是刘备的干儿子,他们不喜欢关羽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至于背叛蜀汉,背叛刘备啊,这是谁也预料不到的事情!

此外,据有关数据分析,襄樊之战时候,关羽的机动兵力大概就是3万人左右,而曹操派出的兵力差不多有6万人,孙权派出的兵力也有3.5万人,这数量上,任何一方,都是占据着优势的。

所以,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中,关羽的败走麦城是无法避免的事情,而这一战之中,孙刘联盟的孙权,在荆州背后给关羽来那么阴狠的背后一刀,却是给关羽最致命的一刀,这可能也会出乎当时刘备诸葛亮的意料之外,因为,在关羽这襄樊之战之前,吴国的孙权从孙刘联盟之中的湘水之盟就占了便宜,一下子就得到了一半的荆州,而这孙权在得了这便宜后,还想把另外一半的荆州再吞到肚子了,这胃口未必也太大了,这样的话,势必就会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毕竟,当时北方的曹操才是三国之中实力最强的,孙刘联盟的破裂,对吴国,对蜀国都是意味着很有可能将会唇亡齿寒的,可这孙权还是这样干了,真的是鼠目寸光,这就难怪蜀汉方面的将领,最爱骂孙权的吴国人物为“江东鼠辈”!

关羽在这襄樊之战中虽然失败了,但是,绝不可以抹杀他的光芒和成就,毕竟,镇守荆州多年,已经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了,刘备首进西川就失败了,最后攻下成都,主要还是调动了荆州的诸葛亮和张飞,带走了几万荆州兵进蜀才得以成功!

而【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更有记载,“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关羽襄樊之战时候,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曹操的地盘里就有很多山贼强盗都响应和接受关羽的封号和指挥,这就说明,关羽还有策反敌军和团结一切可以利用力量的能力,关羽甚至还能从山贼中培养出大将来,活抓庞德的周仓就是一个,此外在后蜀汉时代,最主要的将领之一廖化,也是从山贼之中投降过来的,关羽却还能把他培养成最后的大将,所以,别再说关羽高傲自大,败走麦城了,其实,关羽身上的能力,在三国之中,很多出名的大将猛将都是望尘莫及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吕蒙斩杀了关羽之后,为什么不久也一命呜呼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吕蒙为什么杀关羽后第二天就暴毙,吕蒙能打过关羽吗,关羽之死吕蒙的下场

    今天就跟随小编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第一:在三国演义之中,关羽死后附身在吕蒙之身而使吕蒙死亡。但是,在如今的科学年代,人死了,哪有什么魂魄呢,古代的人们封建迷信,只是罗贯中写的,为突显关羽的形象。所以小编我觉得这种说法显然是最最不符合实际的。第二.孙权是为了给刘备一个交代,于是就将吕蒙给交代了。但是

  • 地缘环境最恶劣的魏国,何以成为战国第一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三家分晋之后不久,魏国新一代国君魏文侯登上历史舞台,年轻的魏文侯不满足于现状,试图重振昔日晋国的霸权,魏文侯广招天下有识之士,任用改革家李愧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启用名将吴起统帅整训魏国大军,吴起挑选魏军中的精锐之士组建了之后魏国赖以争霸交战的天下第一强军“魏武卒”。李愧、吴起一文一武将魏

  • 揭秘,蜀汉灭亡的真实原因!刘禅到底有没有掌握过蜀汉的实权?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蜀汉刘禅简介,刘禅投降儿子宁死不降蜀汉灭亡,蜀汉后主刘禅真实情况

    我们都知道,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让李严和诸葛亮辅佐刘禅来治理蜀汉。自此蜀汉正式进入后刘备时代。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统领朝政中大小事务。此时的刘禅是没有权利的。或者说是甘心把最高权力让给诸葛亮的。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就是刘禅说出来的话。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而后诸葛亮

  • 唯才是用,起点最低的秦国战胜关东六国的终极“大杀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有资格完成统一这一光荣任务的有7个国家,如果加上春秋时期的晋国就是8个国家,但最后这一任务却被起初最不被看好的秦国完成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秦国逆袭成功固然有许多原因,比如秦孝公时期卫国人商鞅主持的变法(商鞅变法)、秦民民风剽悍勇武善战、秦国地处西北坐拥关中平原和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地

  • 唐雎,1个90多岁的老头,凭什么让秦国的百万大军望而却步?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雎人物简介,唐雎不辱使命的历史背景,秦国大臣唐雎

    [var1]嬴政同志随即把目光瞄准了魏国的附属小国安陵国。嬴政试图通过一场政治威慑让安陵国屈服,以收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效。嬴政派使者对安陵国国君说:“寡人想用五百里土地和您交换安陵,您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怎能不明白嬴政的狼子野心?但秦国势大,安陵弱小,况且三晋亡国不远,那些大国都不敢得罪秦国,何况

  • 盘点三国时期隐藏的8大美女,有一人令曹操魂牵梦绕,却不敢用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有名女性人物一览,盘点三国时期的三大美女,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四大美女

    TOP、8祝融夫人祝融夫人一般都是说她有多彪悍,武艺高强,善使飞刀,百发百中,是《三国演义》中写到的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但是祝融夫人身份来历可不简单,据说是火神祝融氏后裔,带来洞主之姐,后来成了南蛮王孟获之妻;练武之人身材一般都极为火爆,而且颇有异域风情,应该是很多人喜欢的类型。TOP、7丁夫人

  • 吕不韦,一个唯利是图的卫国商人,何以成为秦灭六国的大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var1]继位后的嬴异人,兑现了之前给吕不韦的承诺,任命吕不韦为秦国新的相邦(宰相),并且赐封大片土地给吕不韦,吕不韦的这次投资回报率超乎自己的预期。因为秦昭襄王晚年连年的战争,秦国的国库也快见底了,六国在邯郸保卫战中罕见地团结一致,六国新一轮合纵运动开始酝酿,对秦国的外交环境,产生新的威胁,秦国

  • 庞会报仇时,为什么一定要灭掉关羽满门,却没有掘墓鞭尸?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庞会灭关羽一族,庞会屠杀关羽后来怎么样了,庞会真的灭了关羽满门

    那个时候,刘备已经死去,刘禅继位,蜀国日渐衰落,刘禅终于还是投降了。原本投降过了本不该有报私仇的行为发生,因为这是魏国法律禁止的,并且曹操规定,凡是报私仇的都要满族抄斩。为何庞会在危险的时候做这件事,而且在把关羽一家灭口后,他反而一点事也没有?这件事,要从关羽水淹七军说起。那个时候,关羽以水为武器,

  • 三国演义里的刘禅:表面上能力平平,实则夹缝中生存的智者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他听信宦官黄皓之言、沉迷于酒色,疏远贤臣;宁可投降也不愿抵抗,把亲儿子气得自杀;投降曹魏后还留下句名言“此间乐,不思蜀也”,给人感觉刘禅就是个十足的二傻子。后来读到《三国志》,才明白刘禅的形象被罗贯中老先生严重扭曲了。罗贯中是诸葛亮的狂粉,对诸葛亮推崇至极,他笔下的诸葛亮近乎完人,为了凸显诸葛亮的完

  • 大思想家韩非子虽然是口吃,但这九句话却够我们学习一辈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1.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译文:只顾眼前的小利,势必会损害到大的利益。说明做事要从大处着眼。2.小信成则大信立。译文:小的承诺能够及时兑现,则大的信用才能建立。3.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译文:有小聪明的人不可让他参与谋划大事,只忠主子不忠国家的人不可让他掌管法制。4.恃人不如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