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浅谈安史之乱对唐朝经济的影响

浅谈安史之乱对唐朝经济的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822 更新时间:2024/1/4 3:10:34

无论是激昂浪漫的诗词,还是那“灭国数十”的强大军事,又或是万国来朝的政治威慑,都让人无限感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帝国,它的转折点也是颇有几分血腥和颓然的味道——安史九年大乱。

一场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从此走上了下坡路,也将全盛的大唐帝国彻底拖入了湮灭的泥潭。

而造成如此后果的原因,便就在于“安史之乱”直接影响了唐朝的经济,这才使得大唐一蹶不振。

并且,在这其中还细分为“乱中影响”与“乱后影响”,我们且从这“乱中”说起。

安史之乱时:生产受挫,人口锐减

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率领麾下由唐兵和少数民族军队组成的二十万大军,以“接密诏诛杀杨国忠”为由头,浩浩荡荡地向长安开拔而来。

由于唐朝边军一直很强盛,导致内地居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战争了,加之河北本就是安禄山的地盘,使得不少城池都是不战而降,就算是遇到抵抗的,安禄山凶悍的战力也能将其轻松攻下。

在如此的威慑下,城中百姓

纷纷出逃,这一逃就导致农田大量的荒芜、商铺十室九空,安禄山每次占领的城池几乎都是空城。

可叛军如此势大,每日军饷开销极大,占领空城让安禄山极为大怒,所以他实行起了强征的政策。

这种“杀鸡取卵”式的征税方法,引起更加强烈的民愤,不仅所占城池的百姓大规模出逃,更是激起那些未占城池的抵抗之心。

这种影响下,使得安禄山叛军的进攻速度十分受挫,可当时时间已是十分紧迫,若等大唐边军回援,那安史叛军将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安禄山果断采用屠城的血腥方式,进一步震慑守卫军,在如此威慑下,守军作战的决心确实下降,但也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人口锐减。

众所周知,古代是没有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唐朝的税收经济主要是依靠手工业、农业以及边疆贸易。

这其中的手工业和农业主要依靠的便就是人口支撑,可在如今安禄山的血腥政策下,不仅人口数量锐减,就连从事生产的唐民也几乎都在逃亡路上,根本没有办法从事生产。

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由此可见,唐朝当时的社会环境十分糟糕。

除此之外,在全国的战争形势下,人心惶惶,物价飞涨,民间的生产贸易一度受挫,唐廷的税收也是岌岌可危。

而且,安禄山本就是边境节度使,叛军也是从北方边境打过来的,这让大唐经济的另一支柱边境贸易也走向名存实亡。

由此,安史之乱时,无论是安史叛军一方,还是唐玄宗一方,税收都是极大的问题,加之连年战争消耗本就巨大,这就使得唐朝前几朝数百年的经济积累顿时化为了虚无,经济损失惨重。

不过,这仅仅只是安史之乱时的经济损失,在安史之乱后的经济影响更加深刻。

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南移,极端货币政策

随着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相继伏诛,九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可叛乱造成的人口锐减在短时间内却是无法填补,而且战争的威吓仍然存在,这导致不少唐民都患上了“战争过敏”,纷纷举家搬迁到南方。

伴着这群唐民的南移,唐朝的经济重心也逐渐移向南方,可这也使得长安的税收结构发生了变化,即从北方纺织业逐渐变成南方茶业、丝织。

这样的转变,开创了史上第一个“以南养北”的局面,使得南方经济发展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也成为了安史之乱对于唐朝的唯一好处,充分开发出了南方的税收潜力。

然而,除去这一点外,安史之乱对后唐造成的影响大多是恶劣的,这其中便以“玄宗退位”尤甚。

原来,唐玄宗在败逃马嵬驿时,军队因无法忍受唐玄宗的纵情歌舞,就地发动了一场有计划的兵变。

在这一次兵变中,以杨国忠为代表的“相党”被尽数屠灭,就连宠妃杨玉环也被一并处死,而除去这两项外,太子李亨还趁机宣布继位,将唐玄宗“逼”成了太上皇。

由此可见,李亨本身确实是一位有野心、有想法的皇上,而这一心态也进一步延伸到了唐朝的重建之上。

当时的唐朝已是满目疮痍,城中居民稀少,劳动力更是少之又少,这导致国家经济进入到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若是再放任下去,唐廷经济一定会走向崩盘。

所以李亨想到了经济改革,不过他却采用了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为朝廷敛财。

当然,相比起先前安禄山的横征暴敛,李亨采用得更为隐秘的办法,就是不断铸造新币,

这些铸造出的新币名叫“乾元重宝”,较于旧币体型更大,是原有开元通宝的1.5倍重,按照所使用的原材料来算,1枚新币应该可以兑换1.5枚旧币。

可李亨却直接定下了1:10的“汇率”,也就是说一枚乾元重宝可以兑换十枚开元通宝,这使得唐廷在无形中就吸纳了社会8.5枚开元通宝的财富。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吸金下,唐廷完成了快速的社会敛财,但李亨对此仍不满意,他在乾元重宝的基础上,又发行了重轮乾元重宝。

李亨在诏书《铸一当十钱诏》中是这样描述的:

“冀实三官元资,用收十倍之利。”

重轮乾元重宝更加夸张,它的重量是开元通宝的3倍,但李亨却定下了1:50的惊人汇率,进一步加大了社会敛财的速度。

如此“暴利”式的社会吸金,使得唐朝民间经济进一步动荡,巨大的通货膨胀率,让居民失去了从事生产的热情,经济发展甚至出现了倒退的趋势。

除去唐朝内部的影响,外部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也发生了转变。

之前,唐朝对周边诸国都有威慑,这使得诸外藩国与唐朝的贸易多少都有让利,唐廷从中获得的收益十分可观。

可随着九年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威慑力便不复从前了,外藩诸国在贸易中不再如从前那般让利,唐廷从边境贸易中所获得的收益渐渐变少。

总结:

综上所述,安史之乱常年的战火下,唐朝不仅将前朝的经济积累消耗一空,还使决定经济基础的人口不断锐减。

在这两项复杂的影响下,唐朝的经济增长潜力被无情地掐灭了。

安史之乱后,虽然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可经济总体当量还是急剧锐减,同时,唐肃宗李亨敛财式的货币政策,也使唐朝失去了经济复苏的时机,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甚至“远射”后世。

其次,大唐国威受损,让边境贸易失去了红利,国家收益进一步下降,这些亏损的钱财最后都转嫁到了民间。

这种“病态”的转嫁模式,使得民间与皇家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黄巢的一次农民起义,既宣泄了民间对上层社会的不满,也将大唐最后的气数耗尽。

而这一切,其实在安史之乱后便已埋下了种子,只看时间推移而已,由此可见,安史之乱对于唐朝经济的影响极其深远。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战国再起-俄乌战争的另类视角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两千多年以前以六卿分晋、田氏代齐致上下失序为始,在中原之地上演了贵战弃义、纵横捭阖、逐相并吞的战国时代。一本《战国策》说尽天下事。秦国势便形利兼有六国,开启了中国一统的历史格局。以小见大,今日世界格局呈现命运共同的趋势。北国战争目标已露端倪,唯土地是取。其国横跨两洲,退可据寒以守,进便奔逐西欧。与秦

  • 浅水原之战:李世民成名之战,也是大唐立国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世民大战浅水塬,浅水原之战,唐朝立国前两年李世民参加的战斗

    而浅水原之战作为唐朝开国第一场大战,也是李世民亲自指挥的第一场大战役,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李世民与薛举、薛仁杲父子的对决经过三次战斗,历时近一年,经历了从胜利到失败再到胜利的曲折过程,它既是李世民的成名之战,也是唐朝立国之战!李世民影视形象为什么这么说呢?战前形势公元617年,群雄并起,

  • 战国四大战神之一的王翦出兵进攻楚国,楚国正式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秦国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入楚国,蒙恬率领一路人马进攻寝城(安徽省临泉县),李信率领一路人马进攻平舆(河南省平舆县),本次进攻十分顺利,大破楚军。第一战大胜后,李信自信心膨胀,率军进攻鄢陵(河南省鄢陵县),再次大破楚军。于是准备西进跟蒙恬大军在城父(安徽省亳州市东南)会师。但是,此时的楚军一直尾随其后,导

  • 武则天为什么要给自己立无字丰碑?有何深层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目前历史上存在着一个谜题,就是武则天给自己修建了一座无字碑。我们都知道每位皇帝在世时就会给自己修建陵墓,而且会在墓碑上刻下一段文字来描述自己的生平伟绩。但是武则天为什么没有在碑上刻下自己的功绩呢?在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的乾陵,立了2块石碑,其中西边的一块是属于唐高宗的,上面刻着唐高宗的丰功伟绩,而

  • 战国风云人物赵国大将赵奢、李牧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赵国名将李牧简介,战国时期李牧的资料,李牧不死赵国会亡吗

    说起来,虽然这两人在赵国史册上和廉颇蔺相如比起来是着墨不多,但我还是挺佩服这两人。先说赵奢,这人简直治国打仗平天下之能才。当年,赵奢只是赵国一名负责收税的官吏,当赵国平原君府邸不肯缴纳赋税,赵奢杀了平原君负责此事的家臣9人,一下子震动朝野,平原君不答应,赵奢就趁机进言:您在赵国,身份是贵族,赵国富强

  • 武则天的皇后之路是怎样的?是一路坎坷还是平步青云?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而武则天在坐上皇后之位以后,做了三件事:第一稳定后宫;第二改立太子;第三改组外廷。武则天的这一系列做法是一个由内到外,由易到难的方针和路线。一、稳定后宫武则天是如何稳定后宫的呢?通过王潇之死,武则天将自己的后宫地位加上了一层保护伞。在后宫里武则天要对付的最主要的敌人其实还是被废黜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只

  • 战国策小故事:英雄不问出处,姚贾谏秦王用人选才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图片来自网页搜索姚贾:魏国人,书中记载“世监门子”其实就是看城门的家庭出身。这位姚同志不但出身不好,而且名声也不好,同事韩非说他“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就是说姚同志在魏国开封大梁内做盗贼,去赵国谋差事又被驱逐出境。可就是这样一位充满了非议的人物却得到了秦王阿政的赏识还成了座上宾。[var1

  • 武则天到底本名叫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据我所知,史料上没有武则天真名是什么的具体记载,不过,民间倒有她被推断出来的本名传说,相传武则天的本名可能是武元华。因为,古时的人取名字一般都要依班论字辈,由于武则天的父亲叫武士彟,他的三个兄弟分别叫士稜、士让、士逸。而据说武则天她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一个叫元庆,另一个叫元爽,也基本都是按此班字辈而

  • 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争夺天下,赵国必然要输!原因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诸侯国征战,军事地形优先,什么都不说,先上地图。[var1]秦国的军事地形优势周王分封秦国的时候,秦国的经济相当落后。而当时天下的经济、文化中心都集中在中原区域,秦国那块地方在中原国家看来就是西陲之地,野蛮贫瘠,任何一位诸侯国君王都不愿意攻打秦国,去占那一块儿不毛之地,这样就为秦国前期的发展赢得

  • 武则天:功过论争千秋去,无字碑上遍诗文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武则天的历史功过,关于武则天的无字碑,简述武则天的功过是非

    宗承灏的《武则天及其时代》根据正史资料对武则天的一生,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剖析,让我们站在颇为公正的角度真正认识历史上这位不一般的武皇帝。作者开篇为我们讲述了武则天之父武士彠的发家史及其后来的家变(这是我历往没有见过的一部分史实),让我们对武则天有了全面深刻的重新认识,大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感悟。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