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吴起,战国第一奇才

吴起,战国第一奇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135 更新时间:2023/12/4 19:57:48

[var1]

图1战神吴起

杀妻求将

吴起本是卫国人,曾拜孔子的弟子曾子为师。吴起年少时就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总想做一番事业,出人头地。最初他在鲁国为官的时候,有一年齐国出兵进攻鲁国,鲁君知道吴起是将才,想要让他统兵出征,可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这又让鲁君担心吴起会有二心,于是犹豫不决,一时拿不定主意。这件事情让一心追求名利的吴起知道了,他立刻回家,见到妻子,不由分说,一刀就把妻子杀死了:然后带着妻子的头来见鲁君,以表明以此与齐国决裂。鲁君便用吴起为将,果然大破齐军。这就是被人诟病的吴起杀妻的故事。虽然故事很不符合逻辑,应该是够人杜撰的段子,但是吴起的性格应该促使他做过类似的事情。

[var1]

图2杀妻求将

2.凯旋遭弃

吴起杀妻求将,用实际行动打消了鲁国国君的疑虑,被拜为大将统兵攻伐齐军。吴起军事才能卓著,轻而易举地率领鲁军大破齐军,凯旋而归。

获得胜利的吴起本以为回国后会被鲁君重用,升官发财,人生圆满,可没想到凯旋而归后不久鲁君就解除了他的兵权,并委婉地让他另谋出路。原来吴起为人刻薄寡恩,依靠军功目中无人,得罪了鲁国的一些王公大臣,这些大臣就对鲁君说吴起的坏话,并给鲁君讲了吴起过去的一些经历。

吴起出生在卫国一个富裕的人家,他年少就有大志向,经常到列国去游说权贵,谋求飞黄腾达,结果耗尽家财,事业无成。同乡的人看到他非常落魄,就嘲笑他无能,吴起一怒之下竟然杀死了好几个嘲笑他的人,为了逃避罪责才从卫国逃到我们齐国。临走前,吴起向母亲刺臂发誓说:“我如果不能出将入相将功立业,我就永远不会再回到卫国。”

吴起来到齐国后就拜入了曾子的门下,学习儒学,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气很大。有一天,吴起接到一封从卫国送来的书信,信中说吴起的母亲去世了,让他赶紧回家奔丧。

[var1]

图3吴起伐齐

吴起看完信后,为了不打破自己的誓言,竟然没有回去为母亲发丧。儒家是最讲孝道的,曾子知道这件事情后,觉得吴是—个不忠不孝的人,于是就将吴起逐出师门,不再承认他这个弟子。

鲁国的王公大臣们对鲁君说:“吴起为了为了获得建功立业的机会,不惜杀害自己的妻子;为了守住自己的誓言,不回国给母亲发丧;为了避免别人的嘲笑,竟然杀死嘲笑他的人。吴起就是一个刻薄寡恩、不忠不孝、自私自利的人。”“再说,鲁国与卫国是兄弟之国,吴起在卫国杀了人,如果我们不追究他杀人的责任,反而重用他,就得要和卫国结仇了。”鲁君采纳了王公大臣的建议,将吴起礼送出了鲁国。

在鲁国,被恩师逐出师门,被国君驱逐出境,此刻的吴起并没有放弃,他继续前行将在遥远的魏国证明自己。

3.威震河西

吴起在鲁国受到排挤,无奈之下离开了鲁国。恰巧此时魏国在魏文侯的领导下实行变法,谋求自强,广招天下的贤才,他就立刻赶到了魏国,通过别人引荐面见魏文侯。见面之后二者进行了深入了交谈,魏文侯发现吴起在军事方面确实造诣深厚,兵法娴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吴起又讲到了自己统兵对抗齐国,大破齐军的战例,这让魏文侯对他更加欣赏,便想重用吴起,为魏国开疆拓土。

魏文侯此时拜李悝为相在魏国进行变法,他就把想重用吴起的想法告诉了李悝,听听相国的建议。李悝说:“吴起人品欠佳,才能出众。他品行不端,是一个贪图名利的人,但在统兵作战方面,恐怕天下没有对手。”听罢李悝对吴起的评价,魏文侯确定了自己的想法,他用吴起镇守魏国西部边疆,对抗秦国。吴起没有辜负魏文侯的期望,在经过短暂的练兵之后,一战就大败秦军,一连攻下泰国五座城池,让秦国人提到吴起就胆战心惊。在吴起镇守河西的任期内,秦国只能望城兴叹,未能前进一步。

[var1]

图4威震河西

吴起作为一员领兵打仗的将军,胆识过人,爱兵如子。他能与士卒同衣、同食、同寝、同行,可说是同甘共苦。因此士兵在战斗中都能为他拼死效力。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可以说明吴起为了获取士卒的忠心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有一个士兵身上长了毒疮,吴起将毒疮挤破,用嘴将毒液吸出,此事让士兵的母亲知道了,其母反而大哭起来。人们不解就劝说:

“你看看,你儿子多有福气啊,他不过是一个当兵的,人家吴起将军亲自用嘴吸毒,你应该高兴啊?”士兵的母亲听后更加伤心:“你们不知道啊,当年吴起将军也为我儿子的父亲吸过毒疮,所以我担心我的儿子和他父亲一样为了孝忠吴大将军而战死沙场。”

吴起在河西战争中,率军先攻取了郑、王城、合阳、阴晋,魏国在此设立上郡。随后又占领了陕地,控制了西方与中原交通的黄金通道。自此,魏国将秦国压制在洛水以西长达八十年,另秦国不能东进一步。

基于吴起的重大功绩,他被魏文侯封为西河子,担任河西太守,镇守河西之地。

4.被迫逃亡

公元前396年,魏国第一任国君魏文侯崩,其子魏击继位,是为魏武侯。魏文侯执政期间李悝、西门豹等文臣治国,吴起、乐羊等武将领兵,文武相济,各司其职,使得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称霸等诸侯国。魏武侯继位后面对空前盛事一改文侯的施政纲领,选拔人才任人唯亲、任人唯贵,致使人才流失,吴起就是在公叔锉的诬陷下被迫逃亡到楚国的。

魏武侯登基不久去河西地区视察边防情况,面对崇山峻岭感慨道:“河山这样的险峻,我们的边防一定固若金汤的”。

随行的大臣也跟着附和:“昔之晋国就是凭借这雄山峻岭,称霸中原,我大魏江山在君侯的带领下一定会称霸天下,让各路诸侯臣服!”

吴起听后气愤地说对大臣说:“君王的话会使我国变得危险,可是你们都附和他,不敢提反对的声音,这就更加的危险了。”

魏武侯听了吴起的话心里很是不爽,但在这种场合不便发作,就让吴起解释理由。

吴起说:“河山的险是不能依靠的,开创霸业从因河山险要就能成功。古时候,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其北,衡山处其南,虽有天险,但政事不通,大禹将他们击败了;夏有庐山和峄山、伊水和洛水流作为屏障,地势险要,但是没有治理好国政,结果被成汤灭国;商纣时期,依然山高水险,易守难攻,然而国家治理不好,牧野一役,国破身亡。再说当今,大王您率领我们攻陷过很多城邑,那些城的墙都很高很险,但我们依然能够攻破它们,那都是因为他们内部腐败,不思进取才给了我们可乘之机,因此看来,仅仅靠着地形险峻,是不能成就霸业但。”

魏武侯说:“吴起将军高屋建瓴的教诲,让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西河地区的政务,就全托付给您了。”

一段君臣间简洁的寒暄,实际上就已经道明了魏武侯的治国方略与其父有着本质的不同。

[var1]

图5魏武侯出巡

魏文侯继位之出,李悝为相,不久李悝去世,再拜田文为相,田文去世后又拜公叔锉为相。

吴起为了魏国的江山兢兢业业,镇守河西,威震四方,一直盼着自己能够当上相国,实现自己在母亲面前许下的誓言。

在田文当相国的时候,他就很不爽地去找田文理论:“为什么你田文能当相国,我吴起不能。”

田文说:“新君登基,人心浮动,百官还没有完全归附,百姓还对新主存在疑问,这个时候,是你做国相好呢?还是我做国相好呢?”

吴起无言以对,田文作为公卿贵族,百官还是很支持拥护他的。

据说,田文去世后很多大臣都认为吴起一定会当相国,就连吴起也这么认为。但是当任命结果出来后,结果却出乎意料,公叔痤成了新一任相国。在接连错失相国当位置之后,吴起当内心起了一丝波澜。

公叔痤当上相国后,担心自己当影响力不及吴起,被人诟病,就经常在魏武侯面前说吴起当坏话,设计陷害吴起,想借机把吴起干掉。

公叔痤对魏武侯说:“吴起是天下少有的贤才,理应他出任相国,可现在我当上了相国,我担心他会有别的想法,对主公不利啊。像这样的人,如果不能为大王所用,就应该早点除掉他”

魏武侯说:“爱卿,你有什么办法试探一下吴起对想法嘛?”。

公叔痤说:“臣有一个方法可试探出吴起的心思。大王可以将公主许配给吴起,如果吴起有贰心,他就一定不会同意这门亲事。”

魏武侯听从了公叔痤对建议,准备把公主嫁给吴起。公叔痤为了让吴起拒绝这门亲事,在吴起面前说了不少公主对坏话,还当着吴起对面激怒公主,让吴起看到公主泼辣对一面,这让吴起对公主没有了好感。

当魏武侯试探吴起,说要把公主许配给他的时候,吴起就委婉地拒绝了。魏武侯便开始怀疑吴起有贰心。在吴起得知魏武侯对他对态度后,担心会获罪被杀,就悄悄地离开魏国,逃到了楚国。

5.吴起变法

楚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曾经号令群雄,称霸中原。但是随着楚庄王的逝去,楚国的霸主地位日落西山一去不复返,最危急的时候,几乎被吴国灭国,最后在秦国的庇护下才得以复国。虽然楚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但是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力萎靡不振。

到了楚悼王时期,魏、赵、韩三国多次进攻楚国这块肥肉,不断蚕食楚国的土地。面对这样困境,楚悼王一直想变法图强,重新夺回祖先曾经开创的霸业。

吴起作为战国初期战神级别的名将,镇守河西,令秦军闻吴色变,使得魏国称霸中原,他的威名早已传播到楚国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因此,当吴起到达楚国后,楚悼王对吴起对投靠既惊又喜,便立即召见吴起,商量楚国对困境和富国强兵之策。

吴起说:“要改变楚国目前的局面,只有‘明法审令’,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变法革新。”

对吴起分析的种种弊端,楚悼王深有感触,于是就任命吴起为宛守,让他先抵御韩、魏等国家对楚国对入侵,同时也考察一下吴起对能力。

一年以后,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令尹是楚国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魏国的相国。这样楚国的改革就由吴起操刀,由他主持变法,对国家各项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吴起非常感激楚悼王的器重,他为了实现楚国的富强,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大业当中,在楚国书写了他人生最辉煌的一笔。

[var1]

图6吴起变法

楚国地域辽阔、种族众多,各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可以说是大而散,这对楚国的发展无疑是一大阻碍。因此吴起首先对各地各种族的社会风俗进行改良,用楚国的法律统一了楚国各地不同的风俗和习惯,增强的整个国家的凝聚力。

吴起对楚国对政治军事制度也进行了强有力的改革。他根据楚国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对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变国疲兵弱的现状。

首先,吴起对政府实行大裁员、精简机构,不问出身重用贤能认识,并提高楚国士兵的待遇,完善有功人员的奖励制度。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减少了官场的腐败现象,增强了楚国的军事力量。

其次,吴起取消了官僚贵族的特权,对封君子孙若无功劳,三代以后就收回爵位及俸禄,同时还大规模削减楚国官员的俸禄以及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尽量做到人人平等,增强普通民众对国家的归属感。

然后吴起根据楚国地广人稀的特点,将部分贵族人员迁到人迹罕至的荒凉地带,这种做法既可以削弱贵族的家族势力,还可以开发楚国的边远地区,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最后,在吏治方面,吴起维护君权,打击腐败,“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有效的提升了官员治国理政的能力。

经过吴起的变法,楚国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得到一定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在变法期间,楚国向北伐魏救赵,将势力扩展到黄河岸边,向南,平定百越,疆域拓伸至江南地区,再一次做到了“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然而,吴起变法触动了权贵集团的利益,遭到旧贵族的反对,随着楚悼王的去世,吴起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楚悼王刚死,还没有下葬,对吴起恨之人骨的贵族们就联合起发动叛乱,追杀吴起,最终叛乱者包围王宫,用乱箭射死了多到王宫中的吴起,还有很多箭矢射到了已故楚悼王遗体身上。楚肃王继位后,虽然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贵族成员全部处死,但是,楚国旧贵族又重新掌握了政权,将吴起变法时制定的制度几乎全部废除,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宣告失败。

[var1]

图7客死他乡

6.人生回顾

吴起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保证了他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学习一身的本领。年少的吴起就有“封狼居胥”的远大志向,他还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可是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因游说诸侯而耗尽家财以后,吴起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变得令酷无情,面对嘲笑他的同乡,他竟痛下杀手,踏上了“杀人”之路而不能自拔,一直把“杀人”当作自己的事业。

吴起杀人后逃到了鲁国,他为了获取领兵打仗的机会,不惜杀掉自己的结发妻子向鲁国国君表示忠心,这是他的第二次“杀人”。

吴起杀妻求将,在带领鲁国是士兵与齐国作战的时候,开了专业杀人模式,一战便击溃齐军,杀敌无数,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从此以后,吴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直至被杀,鲜有败绩。随人吴起凯旋而归,但他冷酷无情,狂妄自大,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与鲁国王公贵族产生了矛盾,最终被扫地出门,第二次求取功名失败了。

吴起事业腾飞的起点在魏国,他被魏文侯拜为河西太守,镇守河西,防御秦国。在他镇守河西十余年间与秦人大战76次,全剩64次,其余的战斗未分胜负,从未战败过,可以说是真正的常胜将军。吴起战功赫赫,位高权重,但是他的性格依然难以融入魏国公卿贵族的圈子,在争夺魏国相国的斗争中得不到百官的拥护,最终因公叔痤陷害而受到魏武侯的猜忌,被迫逃离了魏国。

吴起逃离魏国后来到了楚国,在楚国他实现了“出将入相”的愿望,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成为了除楚悼王之外官位最高、权力最大的大臣。吴起上令尹以后,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开始了变法,力图改变楚国积贫积弱的现状。

经过变法,楚国经济、军事等方面得到一定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国土面积大增,向北扩展到黄河岸边,向南疆域拓伸至江南地区,一个强大的楚国若隐若现。然而,吴起变法触动了权贵集团的利益,遭到旧贵族的激烈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死,旧贵族发动叛乱,包围王宫,用乱箭射死了吴起,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我们用明末著名学者黄道周先生的话来评价一下吴起的一生:“吴子忍人,怒诛笑谤。母死不归,杀妻求将。曾子薄之,鲁君疑放。然而用兵,穰苴不让。甘苦与同,士卒乐仗。守魏西河,秦畏东向。在德一言,圣贤度量。魏人忌之,去为楚相。北并南平,功在人上。惜犯贵宗,终令身丧。”

[var1]

图8吴起雕像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商鞅的刻薄寡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商鞅在秦国实行新法以后,最初认为新法不便的秦民,有一些就转变观念,开始陈说新法的好处。结果商鞅一概不领情,说这些都是破坏法令的百姓,把他们全部迁移到边境。从此以后,人民再也不敢议论法令了。这是一个很坏的开端,一件事情为什么怕别人议论呢,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商鞅为了加强控制,鼓励老百性之间互相告奸,也是

  • 少年得志 必有余殃-孙权第二任太子孙和如何走向毁灭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一般意义上的关系即感情,感情的厚薄决定着关系的亲疏。——公方彬①孙和,字子孝,东吴太祖大帝孙权的老三,大哥孙登,二哥孙虑。孙和生于黄武三年(224年),他出生小时候聪慧伶俐,又因母亲王夫人的缘故,特别得到孙权的宠爱。孙权常常把孙和带在自己身边,衣服礼秩珍玩之类的赏赐,其他皇子不能与孙和相比。一、少年

  • 同门相残,剜骨之痛难以忘却,孙膑:活着,就是为了斩庞涓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就例如秦国名相张仪,那句名言一般“天下熙攘,皆为利往;庙堂蝇营,皆为名来”,他们出世入世,影响了天下大势的走向,然而在诸子百家之中,最过于神秘的莫过于“纵横”。[var1]甚至有不少人认为,纵横的创始人鬼谷子,虽然未出世,但是其却暗地里影响了整个战国格局,特别是门下四杰的出世,每一次都直接改变了战国

  • 张良与陈平对比,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这里进行一番对比。张良第一计:1, 收买敌将之计。刘邦打关中时,想要直接进攻峣下秦军,张良劝阻,说秦兵还很强大,不宜轻易跟他正面交战。并且献计:听说这位守关秦将是杀猪的儿子,市侩商人容易被利益引诱,不如派人持重金去收买这位秦将。刘邦按照张良的计策施行,果然使得秦将背叛秦朝,而与刘邦勾连。刘邦想要与秦

  • 孙权霸业:18岁的孙坚镇压起义,被朝廷提拔,成为一县的三把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咱们还是从孙权的父亲说起,话说,孙坚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武不凡,17岁就成为一个低级武官,这真的非常了不起。要知道,古代的男子,20岁的时候行弱冠礼,弱冠之后才算成年人。试问,你17岁的时候,在干什么呢?所以说,人比人气死人。最关键的事情,就孙坚成为武官之后,很快就迎来人生之中第一次战斗。熹平元年

  • 张骞头骨在南阳出土了?厉害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2020年这颗头骨在博望镇朱岗村的博望侯墓里挖了出来,后来就丢在了当地考古研究所的仓库里,也不知怎地,拿个叫“洛阳眼”的仪器测量了以下年份,定在约公元前160年,就经过几番讨论之后,认定这颗头骨或许是张骞的。推断的理由还一本正经的说是因为头骨颜色是黑褐色,下颚残留饥渴白色的牙齿,因为张骞出使过西域,

  • 三国二十四猛将中的五位智将:张飞排名第一没有争议,另外四位应该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马超排在张飞前面,似乎也不大公允:许褚跟马超大战二百三十回合不败,却被张飞在数回合之内一矛挑下马去——许褚醉酒只是借口,他跟张飞单挑的时候,已经喝完四五个小时了,当时“许褚当先,横刀纵马,引军前进”,根本就看不出一点醉态。在下邳土山之战中,徐晃和许褚联手也没拦住关羽,反而被青龙偃月刀砍得抱头鼠窜,要

  • 山阳太守袁遗:堂弟袁绍委任的扬州刺史,为何与堂弟袁术同室操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初平四年(193年),扬州刺史袁遗与扬州刺史袁术为了争夺扬州而爆发了大战。袁遗与袁术是堂兄弟,都出身汝南袁氏,为何要同室操戈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一,出身名门袁遗出身汝南袁氏,为袁绍、袁术堂兄。由于史书并未记载袁遗父亲的任何信息,所以他父亲袁氏与袁逢(袁绍之父)的具体关系不详,只能推测出是堂兄弟。袁

  • 李世民早年一直身体强壮,为啥活到51岁就去世了?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善政,那么,唐朝的“贞观之治”,可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历史。在当时李世民的统治之下,古代中国无论是在经济、生产亦或是人民的生活上,都无一不十分发达,充满勃勃生机。这段时期,也同样是史书上记载的辉煌年代,也给我们后世的人们无尽启发与敬佩。然而,恰恰是这个统治者——李世民,他的历史,却也

  • 此女不死,李世民不敢造反,此女不在,李世民立马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时期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在历史上十分著名,玄武门之变虽说是政变,李世民杀了自己的两个哥哥,逼着父亲李渊让位,但是也着实成就了一位千古帝王。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唐朝在他的领导下,风气开放,国家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唐朝的名声也在当时传遍了海外诸国。唐高宗和唐太宗时期,是唐朝疆域最广的时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