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的“既要又要”:既要商业繁荣,又要加强监管

秦国的“既要又要”:既要商业繁荣,又要加强监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645 更新时间:2024/1/24 18:20:20

小炒一直也这么认为,直到最近读了刘三解编撰的《秦砖》,才知道,秦国是一个商业氛围浓厚的国家。

秦国一直想的,不是让商业消失,而是驯服商业。

1

商业活跃

秦国见于史册的大商人,除了吕不韦外,还有《史记·货殖列传》里的乌氏倮和巴寡妇清。

乌氏倮在养了大量牛羊,然后将牛羊换成奇珍异宝,成为当时全国有名的富商。秦始皇闻讯后,给他“封君”一样的待遇,可以和朝臣一起朝觐皇帝。

巴蜀地区有个寡妇叫清,靠经营朱砂矿成为富甲一方的女企业家,秦始皇以上宾之礼待她,为她修筑了女怀清台。

乌氏倮和巴寡妇清并非官宦家庭,他们的名垂青史和崇高政治地位,不仅说明秦国的商业并非万籁俱寂,而且是秦国政府没有消灭商人的极佳证据。

[var1]

嬴政亲政时,下达了“逐客令”,驱逐来到秦国的六国人士,李斯上书著名的《谏逐客书》:

“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意思是说,秦国有这么多好东西,但都不是秦国生产的,如果把六国人士都赶走了,那以后秦国就再也看到这些美好的东西了。

那么,这些东西是怎么进入秦国的呢?只可能是商业贸易啊。李斯的这段话,已经从侧面证实了秦国的商业活跃。

[var1]

在后世挖掘出来的秦简中,有一种叫《日书》的文书,专门记载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在《日书》中,出现了大量的“货”“材”“资货”这样的商品词汇,还有专门章节详细记载买卖奴隶、牲畜、蚕的良辰吉日。

这些历史文献清晰地表明,在秦国,商品买卖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而且,秦人毫不掩饰对金钱的渴望。在《生子》中对后人的期待,“辛巳生子,吉而富”、“庚寅生子,男好衣佩而贵”、“乙未生子,有疾,少孤,后富”,还有“好女子”“好家事”“好乐”,可见秦人并非只追求爵位和田宅,对财富和享乐的追求也很热烈。

甚至《日书》还记载,有人做恶梦醒来后,祈祷的话都是跟货币、商品相关的财富。

秦人的这种求富的价值观,如果不是在商业活跃的背景下,恐怕是不可能的。

[var1]

《日书》还有一个关于秦国商业的关键记载:

“庚寅生子,女为贾。”

庚寅日生孩子,如果是女孩,最好去经商。这就说明,商人非家族世袭,普罗大众都可以去经商,没有“成分”限制。

正是商人的广泛和商业的活跃,后世挖掘出的睡虎地秦简记载了不少商业纠纷的案例。

刘三解在《秦砖》就说,从文献记载看,真实的秦国,从来没有沿着法家那套“重农”“务本”的简单逻辑行进过,而是一个全民经商的拜金社会。

对此,厦门大学历史教授施伟清的《论秦自商鞅变法后的商品经济》就下了结论:

“不宜把秦国抑商政策的作用过高估计……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至战国末年开始成为商人云集、商业活动十分发达的地区,这应当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2

秦国特色

很多人认为秦国制度性消灭商人,其主要依据是《史记·商君列传》的这句话: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按照一般解释,“事末利”的商人要被收为奴隶,等于是消灭商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经商失败而致贫的人,可以收为奴隶。

这就等于为商业发展留下了不小的空间。如果经商能养家,还缴纳税赋,那商人自然是可以得到一定发展的。

还有人认为,秦国搞严格的人身控制,“什伍告奸”“编户齐民”,任何人的长途出行,都必须得到官府批准,人都动不了,还怎么经商?

秦人想出远门,必须拿着自己的身份证去找到里正(相当于村长)和亭长(相当于派出所所长),一起给你开介绍信,上面注明你要去哪里,做什么事,然后你才能出门。如果没有介绍信,就没法住店,被人告发就会死得很惨。

但是,

如果只是当天来回的短途出行,秦人并不受到什么特殊限制。

所以,秦国的商业,主要就是以

乡镇集市为核心的短途贸易。在严格限制人口流动的前提下,以县为单位,构建乡镇区域小市场,所有编户齐民的良民,都可以去进行市场交易。

秦始皇就规定,在一般的县城里,都会设置一个市亭,专门供人们去买卖交易。

这就是《日出》所记载的秦人日常交易活跃的图景。

那么,长途贸易是不是就绝迹了?当然不是,只不过不是秦人来做,只能由六国“

外商”来完成。这些“外商”,在秦国畅通无阻,不在秦法约束之下,自然能互通有无。

堪称古代版的超国民待遇。

[var1]

如果把秦国的商业比喻成一个躯体,那么毛细血管是秦人自己,但大动脉是外商。

也就是说,商业利益的大头以及政策优待,都给了外商。

因此,在秦国,那些往来于秦国交通要道的商人,基本都是来自六国的外商。现在我们就能明白,秦始皇一怒之下驱逐六国人士,李斯便赶紧上书《谏逐客书》,阻止秦王的不理智做法,理由都是这样做不利于商业贸易。

没有了六国“外商”,秦国的商业就运转不起来。

3

管起来

商业是不可能禁止的,不仅仅是老百姓需要,达官显贵也需要,国家运转更加离不开。

在商鞅主持变法的20多年中,秦国一直是以物易物,但他死后才3年,秦国就开始铸币,由此可见,秦国根本就不可能完全离开商业。

秦国抑商,是出于另一种角度考虑。秦制政权的核心是增加对民众的管控,以最大程度地汲取民力。但商人四海为家,自食其力,追求自由,先天性反抗管制,他们既有能力也有意愿脱离政府的控制,因此,

商鞅变法出于对商人体制破坏力的恐惧,对商人进行群体性的抑制。

[var1]

正是这种“纠结”,才导致秦国出现上述的情形:政策上明明抑商,但商业还是很活跃;商人有钱,但无法进入体制内,没有应有的社会地位。

既为我所用,又防止秦国商人对体制的冲击。

所以,祝中熹在《秦国商业及货币形态析述》中指出:

“细审《商君书》诸篇,有些主张目的在于抑制商人势力的膨胀,但均未超越危及商业生存的底线。”

这种经济上的离不开、政治上的合不来,最终促使秦国商业只有一个可能:

控制在政府手里。

俗称戴着镣铐跳舞。

既要马儿跑,又不想马儿吃草。

[var1]

在集市贸易里,据睡虎地秦简中的《金布律》规定,即时买卖、明码标价,商品都要以柳木签标名价格,没有什么讨价还价。而且还规定,交易中,顾客给与的钱币,不管好坏,一律都得收下,不准挑拣。除了这些,在交易完后,商贩还得给顾客出一份交易证明。

所有这一切,看起来是为顾客着想,实际上是限制本国商人的自由交易:一切交易留痕、交易流程清晰可见可控、交易价格不可擅自提高。

商人所做的一切,政府都了如指掌。

对于秦人的交易物品,粮食、食盐、山川园池等战略性物资和生产原料,完全由政府控制,一分一毫也不会流向商人。

对于交易场所,政府有明确规定,会画出不同区域供不同行业集中管理,在这些单独规划的“市(商业区)”里,整齐划一地排列着各种商铺。商业区的土地所有权属于秦国政府,商铺的转让价格也由政府规定。

正是在这种严控的情况下,

秦国有商业无商人,商业分布广泛,是秦人生活的重要部分,但大部分人都是将商业作为“锦上添花”的生活辅助手段,只有极少人会把商业作为谋生手段。

因此,秦国的商业活动,基本上不可能破坏当地的经济秩序,更不会影响社会秩序。

[var1]

如果有些“漏网之鱼”依然经商致富,秦国政府必然会收编他们。文章开头所说的乌氏倮和巴寡妇清,就是明证。

至于那些六国“外商”,秦国法律并不适用他们,他们在秦国享有跟六国差不多的商业自由,但是,他们要想一直在秦国经商,必须重金贿赂秦国官员。

很简单,在秦国,政府控制一切,秦国虽然无法控制六国“外商”的人身自由,但能够决定这些“外商”在秦国做多大业务。由于这些“外商”基本上不会留在秦国,他们赚了钱,对秦国本土的体制冲击是较小的,自然他们与秦国官员各取所需。

归根结底,秦国政府的利益手段是管控和垄断,服务于这种政府垄断利益、不威胁政府权力的商业行为自然会受到鼓励,但哪怕有一丝威胁体制的可能性,都必然受到打击。这不是道德问题,也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根本的政治问题。

4

商业的不相容

秦国抑商不禁商,商鞅出台了很多抑制商业的措施,比如重税、限制商业范围、以商业为“末业”,但绝对没有明确说禁止商业。人不能战胜规律,在客观经济规律的“束缚”下,秦国无法离开商业,秦国商业依然顽强发展起来。

很多人认为,秦国抑商是因为商人逐利,低买高卖,有损农业,这是“睁眼说瞎话”,商业与农业相辅相成,商业的发展对农业是利大于弊,农民也将从商业发展中获利。

秦国抑商的根本原因在于,

商业与秦制天然不相容。

商业渴求自由交换,商人自食其力,与秦制追求的管控和汲取是水火不容。商业的经济爆发力与由此衍生的政治诉求,与其说秦国抑制和歧视商业,倒不如说秦国政府害怕商业的体制破坏力。

[var1]

然而商业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交换手段,能够决定一个政府和城市的贫富。商业是古代政府一个丰厚可靠的收入来源,统治者抑制商业而非消灭商业的原因,正是在于他们害怕商业的政治影响,却又离不开商业的收入。

商业,就是口里的蜜糖,腹里的砒霜。统治者们把它小心含在嘴里,不敢下咽,却又不忍吐掉。

因此,商鞅变法为了防止商业渗透政治,可谓费尽心思,除了上述所讲的限制和管控商业发展,还严格禁止商人势力的渗透。

首先,颁发“ 私相贺礼令”,禁止任何人向朝廷官员送礼,那么,从古至今,向官员送礼的都是什么人呢?主要就是商人。这就从源头上掐断商业的经济渗透。所以,在后世挖掘出土的《秦律》中,记载了秦国的各种案例,但就是没有商人贿赂的腐败案件。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秦国没有贿赂,因为六国人士向秦国官员送礼早就蔚然成风。吕不韦入秦和荆轲刺秦,第一步都是花重金打通秦国的“关节”。

其次,打压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从政。商人一直是受社会歧视的,在秦国只有种地和打仗是鼓励的。

最后,防止商人变得富有,用重税和价格管制压缩商人利润,将商人财富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经济实力没达到一定程度,自然不会有其他想法。

实际上,秦国商人的地位,在人类历史上是很特殊的,秦国在当时是个例外。不仅六国鼓励商业发展,没有公开歧视商人,而且同时代的印度孔雀王朝、中东安息帝国、欧洲的马其顿和罗马,都没有这样的歧视措施。

既然商业无法禁绝,国家也需要商业存在,那么,对于商业的管控,就成为秦国的“新课题”。就如同一位屌丝逆袭者,想抛弃糟糠之妻,但一想到财产分割只得作罢,最后就想着PUA妻子,既保住财产,又不影响自己在外逍遥。

合不来离不得, 那就

PUA起来。

这是一个全新领域,没人做过,这个“历史性任务”,就落到了秦国肩上。

秦国做得挺“好”的。

—END—

更多文章

  • 满江红的神展开——金朝末年也有个屡破蒙军的“岳武穆”|文史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在宋金战争中,岳飞挽狂澜于既倒,而金蒙战争中,也有一个人一度改变战争节奏,让天下无敌的蒙古军大吃苦头,而此人的生平与岳飞有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实在值得一写,值得一读。请输入标题 bcdef本文欢迎转载。电影《满江红》引发了坊间热议,岳飞作为民族英雄之本来面目也终于回到了人们的视觉记忆。只是不知从什么

  • 包青天御前铡刀真的存在吗?没有先斩后奏之权!揭秘宋朝司法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朝包拯铡刀,历史上的包青天真的有三把铡刀吗,宋朝的包青天是几品官

    考虑到中国式人情和道德观念,为了避免“官官、官商相护”。在司法层面就必须以史为鉴,合乎人间正道!所以,我们就必须知道古代中国的司法体系。 最不具“人情”的大宋 各位皆知,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不论你是:孩子上学也好、父母看病也好、商路坦途也罢,要想获得特权,先人一步!离不开两个字:关系。关系如何而来自

  • 色厉内荏的齐灵公:挑衅晋国却被晋军吓得临阵脱逃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晋国齐灵公,齐灵公的性格怎么样,齐灵公有多少个儿子

    公元前573年,晋国上卿栾书和中行偃弑君,姬周即位为国君,是为晋悼公。同年,郑国跟随楚国进攻宋国,攻占其彭城。次年春季,晋国率领诸侯围攻彭城,收复彭城,还给了宋国。接着,晋军进攻齐国,因为这次晋国召集诸侯出兵进攻彭城,齐国没有出兵。齐灵公此时还没有信心对抗晋国,就将太子光送去晋国为质,以作认错和服软

  • 岳飞的“不合时宜”,他猜对开头,却赌输了结局,让后世悲痛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岳飞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以民族英雄的形象存在,但这位民族英雄的最后结局让人悲痛了上千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担心将领像他一样拥兵自重,也自编自导搞一出黄袍加身,而定下了抑武崇文的国策。导致在金军犯境时,大好河山遭蹂躏,山河破碎。岳飞在国家危难之际横空出世,救社稷于累卵之危,挽生灵于倒悬之急。他对理想坚

  • 秦始皇能够完成大一统,秦国的几个优势,其他六国根本比不上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始皇大一统的意义,秦国大一统的作用,秦国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是什么

    秦王嬴政在位的第26年,秦国完成大一统。这不是偶然,而是综合实力的体现。单就从技术层面来说,秦国所拥有的能力,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有些甚至连现代都比不上。[var1]水利开发除了郑国渠之外,秦国还修建了都江堰和灵渠,秦人早就意识到,水利对他们的重要性,是农业发展的关键。郑国渠长达三百余里,是当时中

  • 展览 | 回眸两宋——士人一日之迹展览 火热在线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火热在线展览简介纵观五千年华夏文明史,千年前的宋朝,疆域上不及汉唐明清,军事弱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然宋朝在国家治理、商品经济、文化艺术、百姓生活等方面都成为了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如陈寅恪先生言:“中华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社会地位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催生出大批文人士大夫

  • 康熙帝作为清朝皇帝,为什么要跪拜明朝开国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要讲的是康熙帝作为清朝皇帝,为什么要跪拜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和清圣祖康熙皇帝是明清两代十分有作为的两位帝王,那么,明清两朝有着灭国之恨,康熙作为清朝皇帝为什么要对明朝皇帝朱元璋磕头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史书上记载,康熙皇帝曾经六下江南,每次在江南,都要

  • 管仲,春秋时期名相,操作手段精准干练,影响后世两千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为了谋生,管仲很小就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到处赶集做起来小摊小贩的生意。在那个时期商人的身份在社会中相对是比较卑微,就连管仲自己也是很看不起这个营生,然而为了生活也只得就此“屈驾”了。后来也算是小有成绩,生意越做越大,就开始联合自己的好友鲍叔牙一起做生意游历四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都尽收眼底,虽然后

  • 《满江红》是不是岳飞写的?90年前历史学家提出质疑,至今无定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根据剧中的说法,岳飞临死前,在狱中题下了这首词。民间传闻岳飞有遗作,但只有最后见到他的人看到了这首词。这个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实际上,这一首词确实不是岳飞明明白白写出来并且直接拿给别人看的,确实仅能依靠别人的转述流传下来。因此,史学界甚至为此产生了争议,那就是这首词到底是不是真的由岳飞创作。奇怪了,

  • 看看春秋时的鲁国是怎么解决国民在国外遇到困难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春秋时期鲁国,青岛属于齐国还是鲁国,鲁国废除井田制的影响

    [var1]子贡赎人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后,收起了欢愉的笑容,一脸严肃,非常生气的对子贡说:“你真是愚蠢啊!”子贡很是疑惑,不懂孔子为什么责怪他。孔子说:“你不明白。你只看到了眼前小的声誉,却看不清大的方面。鲁国人被人赎回,赎人者领取应得的本金和奖赏。奴隶获救,救人者也被人称赞,既能得到称赞又能得到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