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后,白起没有乘胜追击赵国,而是玩起了心理战

长平之战后,白起没有乘胜追击赵国,而是玩起了心理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746 更新时间:2024/1/16 15:33:06

这一讲,我们先来给长平之战做一个简单复盘。从战损比来看,秦国这边虽然没有具体的伤亡数字,定不了量,但总还可以定性,那就是士兵死亡过半,“国虚民饥”。这就意味着,秦国虽然笑到了最后,但赢得一点都不轻松。

战争前期,廉颇接战失利之后就转为据垒死守,那么可以推断,双方真正的兵力耗损应当发生在赵括接掌指挥权之后。当秦昭襄王亲临河内,征发全境男丁困死赵国长平部队的时候,赵军应当既有从长平方向来的突围,也有从邯郸方向来的解围。《韩非子》给出过一点线索,说当时赵国发起总动员,倾尽全国人力奔赴长平,跟秦军争夺上党。

[var1]

这样看来,秦赵双方大大小小的激战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但并没有被记录在案,或者虽有记录但没能流传下来。至于赵括,他在一线发起的冲锋和突围虽然以中计和失败告终,但并不可能毫无斩获。只不过秦国史官从来都是夸耀成功,讳言失败,不会记载这些内容。

那么我们很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假如赵国指挥官不是赵括的话,结局能有多大的不同呢?

我的看法是:赵孝成王耗不起了,心急如焚寻求决战,这就正中白起下怀。而在决战的表现里,赵括虽然全军覆没,但让秦军也狠狠脱了一层皮,好歹也算在下乘的战术里打出了上乘的表现。

那么,白起挟战胜之威,下一步又有怎样的安排呢?

《上党记》有记载说,白起在坑杀赵国降卒之后,把赵军的头颅收集起来,在营垒当中依凭山势筑成高台,模样相当恐怖,后人称之为白起台或者头颅山。

这种手法倒不是白起的首创,而是古已有之的军事传统,称为“京观”,为的是炫耀武功,震慑对手。古代社会,凡是有战争需要的组织,都会发展出来某种造型艺术,怎么吓人怎么来。有在脸上涂抹颜料的,有在聚居点的入口悬挂骷髅的,有在通衢大道沿途立满十字架的。京观应当算是登峰造极的表现形式了,成千上万颗骷髅或者尸骨堆积成山,足以让人不寒而栗。所以历朝历代,京观的传统一直没断。

[var1]

交代几句后话。时光荏苒,到了唐朝开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途经长平古战场,看到骷髅和尸骨堆积如山,不禁触绪伤怀,亲自主持了一场祭祀,还把当地“杀谷”这个疹人的名字改为省(xǐng)冤谷。

金皇统元年(1141年),在当地做过县令的王庭直写下一篇《省冤谷记》,提到宋朝官员马城曾经安排县城公务员收掩尸骨,免遭后人踩踏。工程搞得很大,但是等到王庭直出任高平县令的时候,发现马城当年的善举已经被“奸农”破坏得不剩多少了。

王庭直不忍心,于是在当年的清明节操办了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然后拜托农民各家各户,虽说让大家把侵占的坟地清退出来已经不太现实了,但不妨在旁边腾出一点空地,修一座纪念堂,让后人凭吊长平历史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个抓手。

这座纪念堂,后来几经修,有了一个很正式的名字:骷髅庙。今天我们去高平市郊的话,还能看到这座庙宇。它的外观相当朴素,门前有高平市人民政府立的石碑,标明这座谷口村骷髅庙已在2013年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骷髅庙也有一个不吓人的名字,叫赵王庙,供奉的赵王就是赵括。赵括当然不曾称王,他这个“王”,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王,而是骷髅大王。

庙宇叫骷髅庙,赵括的塑像叫骷髅大王,感觉像是当地百姓的俗称,其实这都是明朝官方认证的名号,尤其“骷髅庙”三个大字是郑重其事题上匾额的。

这真是实实在在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但白起搞屠杀,筑京观,既不是嗜血变态,也不是单纯的炫耀军功,而是跟赵国打心理战,为的是迅速摧垮赵国人的抵抗意志。这一系列手段,包括释放240名年少的赵军俘虏,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var1]

为什么要打心理战呢?因为经过长平一战,秦军虽然胜了,但损耗太大,接下来如果再凭蛮力去打邯郸,胜算并不太高。邯郸毕竟是赵国首都,城高池深,历经几代人的辛苦经营,远不是长平那些临时性的壁垒能够比拟的。

那是不是可以暂时停战,让军队好好休整一下,来日方长呢?

这倒不是不行,甚至相当合理,但站在白起的角度,趁热打铁才能事半功倍,一旦自己这边开始休整,也就意味着让赵国有了喘息之机,以后再打的话又会费时费力。从长平到邯郸,一路坦途,行军便利,不如抓紧这个时机,率得胜之师去追打惊魂未定的对手。自己这边战鼓敲得越急促,对方的恐惧也就来得越深刻。一旦恐惧感超过國值,一触即溃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这个道理,在各种博弈关系里都有体现,所以有很多我们误以为的贪得无厌、得陇望蜀,其实只是为了努力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而已。

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白起兵分三路:王攻取赵国的武安、皮牢;司马梗北定太原,占有上党全境。那么问题来了:不是兵分三路吗,第三路哪儿去了呢?

[var1]

《资治通鉴》竟然没有交代。追溯史料来源,这段内容是从《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抄录来的,在原文里边,人家秦军只是兵分两路而已。兵分三路的说法应当来自《史记·秦本纪》,说白起带着一支军队回国了,王和司马梗各领一军作战。无论如何,当王和司马梗两路军队完成各自的战术目标之后,秦军的意图就很明显了:下一步应该会围攻邯郸,如果仗打得顺手,说不定一举就能灭掉赵国。

从《资治通鉴》的记载来看,戏剧性的事情忽然发生了:赵国还没什么表示呢,韩、魏两国先害怕了,请苏代带着厚礼去见应侯范睢,劝说秦国退兵。

很难想象在这个时间苏代依然活跃在外交舞台,但这不重要,我们就当他是苏代好了。

苏代问道:“武安君是不是就要围攻邯郸了啊?”

范睢倒也不隐瞒,坦率承认。

苏代分析道:“一旦赵国亡国了,秦国就该升级了。武安君立下这么大的功劳,一定能获得三公的高位,到了那个时候,您甘心屈居于他之下吗?”

[var1]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所谓三公,一般指的是太师、太保、太傅,合称三公,名义上既是国家大臣,也是天子的监护人,所以地位崇高,位极人臣。

秦国的职官系统里并不存在三公,所以苏代高明就高明在这里。在秦国当下的职官系统里,白起就算再怎么立功,地位也不可能超过范睢了,范睢自然也就没必要提防白起。但苏代指出,如果白起打下邯郸,灭了赵国,秦国可就离改朝换代不远了。到时候秦王升级为天子,秦国原有的职官系统都要推倒重来,而白起作为改朝换代的第一功臣,肯定位列三公,高范睢一头,这让范睢情何以堪呢?

这种话术的要诀,就在于平地起波澜。本来好端端没有痛点,但只要换一套坐标,痛点自然就会暴露出来。

苏代继续分析:“从上党事件来看,天下人都不愿意做秦国人,那么一旦赵国亡国,赵国人肯定是四散奔逃,投奔邻国,秦国空占一大片土地,却得不到多少人口。您不如趁着现在的有利形式,从谈判桌上让赵国割让土地,可不能让功劳都归了武安君啊。”

这话看似平常,其实也很高明,于公于私滴水不漏。前边那番话已经足以打动范睢,那么范睢要想退兵,需要的只是一个借口,而苏代连这个借口都帮他准备好了。

[var1]

范睢果然向秦昭襄王建议,说秦军需要休整,应当停战,让韩、赵两国割地求和。

就这样,韩国割让了垣雍,赵国割让了6座城邑,停战了。这当然让白起大为光火。从此,白起和范睢之间就产生了深重的怨念和冰冷的猜忌。我们在看过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典范之后,即将看到白起和范睢这一对“将相不和”的典范会产生怎样的内耗。

这时候的国际局势,虽然和局已定,但整件事里有一个很醒目的疑点还没有得到解答,那就是:韩、魏两国积极议和,最该为议和操心的赵国哪去了呢?

我们下一讲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岳飞蒙冤,宁波人,推动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宋代时,陆路马车,水路船行,从明州到隋州,十天半月都难以到达,楼异嫌路太远,不想背井离乡去隋州做官,一心想留在江南水乡明州谋事。时逢宋室内忧外患,财力困乏,宋徽宗因此“诏天下守、令,能增赋者得优擢”。楼异心生一计,奏报朝廷,可将明州的广德湖废湖为田,“可益赋四万石”。宋徽宗一听可益赋四万石,龙颜大悦

  • 岳飞路过金山寺,道月禅师送他一首保命诗,可惜他临死前才领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岳飞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将领,靖康之耻后,岳飞成为了南宋王朝的中流砥柱,岳飞以及他所培养的岳家军,一次次地将金军击退,为南宋延续寿命。可无奈的是当时南宋朝廷黑暗,君主昏庸无道,岳飞不仅没有完成自己的政治报负,反而被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了风波亭。根据史书记载,岳飞曾在镇江金山寺与那里的住持道月禅师有过一段交

  • 齐桓公伐楚-霸权主义的最好诠释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齐桓公伐楚的思想内容,齐桓公伐楚原文注音,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图片

    再看看现在的美帝以及他的小兄弟们,人家壮,不讲理还需要理由吗?我就是杀平民了,肿么了?杀个吧儿童肿么了?我就是不道歉肿么了?你画张漫画讽刺我,这可太过分了!这事情可太严重了!你们必须给我道歉?这什么逻辑?这就是强盗逻辑啊!跟强盗讲道理,你以为童话故事?别做梦了!所以,既然跟强盗没法讲道理,那就不要讲

  • 明英宗糊涂半生清醒半生,但有一件事却让所有大明皇帝羡慕一辈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由皇帝而囚俘,由囚俘而太上皇,又由太上皇而复辟重登帝位。因此,他身兼数个明朝第一——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拥有两个年号的皇帝,第一个冲龄登基的幼年天子,第一个被俘又被释放的君主。这些大起大落的事件,让他这个皇帝当得跌宕起伏。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后人对朱祁镇的评价很差,因为他宠信

  • 被逼上梁山的晋文公:从国际流浪汉到春秋霸主的逆袭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晋文公传奇国语20集,后世对晋文公的评价,晋文公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var1]晋文公的名字叫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而他这一生的命运就十分的坎坷,晋文公在原配夫人死后,把最喜欢的小妾立成了夫人。这个小妾想把自己的儿子立成太子,便逼死了当时的太子,而且想把晋献公其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给杀了。没办法,他俩只能去其他国家避难。晋文公去世后小妾的儿子顺利当上了国君。但

  • 北宋钧瓷的发展状况和典型的釉色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时期钧瓷发展状况北宋初期以后,社会稳定,经济逐步发展,文化日趋繁荣,各种艺术争奇斗艳,陶瓷艺术也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唐代花釉瓷还是比较单调乏味的,五代短期内也没有太大进步,直到北宋,稳定的社会环境使钧瓷的大发展成为可能,我们知道一个时代的繁荣程度直接影响一个时代的审美,繁华北宋的审美自然促进着钧瓷

  • 赵国该不该割地给秦国?赵国: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国如果真的灭了秦国,秦国打赵国打了多少年,秦国打赵国

    上一讲谈到,白起已经稳稳占据了上党全境,下一步就要直扑邯郸了,韩、魏两国赶紧派出名嘴苏代,到秦国走应侯范睢的门路,终于说服秦国停战议和。于是.韩国割让了垣雍,赵国割让了6座城邑,国际局势进入了短暂的和平期。那么问题来了:最该为议和操心的赵国怎么一点都不积极,只看到韩、魏两国着急上火呢?事实上,赵国不

  • 明朝皇帝宣布:朕死后所有妃嫔殉葬,这一妃留下,还有用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1389年,朱元璋驾崩,他留下的一封遗诏,对宫中的嫔妃和宫女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而对于一个其中的一个嫔妃,却是大舒一口气,逃出了生天,遗诏的大致意思是这样:“朕死后,所有嫔妃一律赐死殉葬,除了美人张玄妙。”遗诏一出,所有嫔妃都哀号不断,心如死灰,而在这所有人中,美人张玄妙却又为什么能够逃过一劫,

  • 长平之战中,赵王没有把廉颇换成赵括,白起也不上场,赵国能赢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上一讲谈到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决定临阵换将,派赵括接替廉颇。消息传到咸阳,秦昭襄王立即做出反应,同样玩了一手临阵换将,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担任主将,原主将王龁降为副将,同时在军中严令:有泄露武安君为将者,斩!这样一来,从双方指挥官的分量来看,强弱之势已然逆转。更要命的是,赵括上任大张旗鼓,白起上

  • 南宋统帅张浚发布攻金檄文,命权永兴军路经略使吴玠收复长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仙人关之战,是什么神兵劲弩让金兀术心惊胆裂? 转载 2022-09-17 13:09文史视界 公元1134年(南宋绍兴四年),金军统帅完颜宗弼挟富平之战的赫赫威势,以十万大军向扼守仙人关的南宋军民发起了总攻,他相信,凭借着手中精锐的女真勇士,拿下仙人关似乎已然胜券在握。此时驻守仙人关的守将吴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