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战国时代的秦赵长平之战,秦胜赵败,赵卒被斩杀活埋者达四十五万人,赵国元气大伤,从此衰败。
其导火线是赵孝成王听信平原君接纳韩国上党太守冯亭的投降,赵国虎口夺食,占有秦国的胜利果实,被司马迁批评为"利令智昏"。实质上,赵韩唇齿相依,赵救韩,实为自保。
[var1]
事情的一开始是这样的,秦国出兵攻占了韩国的野王,由此隔断了韩国上党郡和韩国本土的联系。由是,上党郡实际上成为一块飞地。而一向偏弱的韩国立刻向秦国求和,并答应割让上党郡给秦国。
上党不答应,把韩国,赵国,秦国都牵扯了进来。
长平之战发生在上党地区。这里本是韩国的领土,秦人觊觎已久,控制了这里,可以进一步蚕食韩国,将赵国的晋阳与邯郸分隔,在南太行山上居高临下地对赵、魏形成威胁。
[var1]
果子熟了,但还没等秦军去摘,赵国却抢先发兵上党,抢夺了秦国的果实。消息传到咸阳,秦昭襄王大怒,公元前262年,命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赶赴上党。
命令秦军即刻带上两年粮草,出征上党,誓要夺回被赵王贪下的土地。此战,对于秦国而言,是远征,可对于赵国而言,却是本土作战。赵王派出廉颇将军,前往作战。不出意外,廉颇将军先到达上党,并在此处,构建防线。
第一条防线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防线是丹水防线,第三条防线是百里石长城。
[var1]
但可惜还是输了,面对这样的针锋相对,赵王的办法居然是:和稀泥。他让赵胜去秦国和谈,让虞卿去魏韩结盟。无论哪一方成了,赵王都愿意接受那个结果。
可惜他国都袖手旁观,秦赵两军继续对峙于长平,最终输了。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中最为惨烈的一场大战,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场大战。这么一场大战,留存下来的史料其实并不多。
[var1]
虽然《吕氏春秋》《战国策》《新序》《水经注》《资治通鉴》等典籍中都有记载,但记载并不详细。《史记》最为可靠。因为司马迁著述《史记》的时间,距离长平之战发生的时间仅仅相差100多年,可信度还是非常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