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备去世,诸葛亮之后独挽蜀汉,皆属日薄西山,千里马常有,明君再难寻!此亮悲情之一。
若论当时的刘备、曹操、孙权,亮只会追随备。奈何刘备在关羽被孙权斩首后,克制不了失去兄弟之痛,不听亮劝阻,举大兵伐东吴,最终的结果就是“白帝城托孤”,前关张驾鹤,今备亦逝,独留亮强行收起悲恸之心,继续辅佐连青铜都不算的阿斗。其实,“白帝城托孤”之时,蜀国大势已去矣!
剧照:白帝城托孤
二、以诸葛亮的大智慧,居然和刘备犯同样的错误,就是完全忽略对储君刘禅的培养,此亮之悲情之二也!
每每思及此,我也会忍不住替诸葛亮流下两行无奈的清泪。
数年之后,刘阿斗的“乐不思蜀”,莫不是对备和亮狠狠地打脸乎?两老哥谋划一生,大概虑不到这第二代刘阿斗竟然如此废材?谁之过?备与亮不可辞其疚也!
每次看到诸葛亮的《出师表》,我看到的都是无奈和悲情!因为纯属对牛弹琴啊!备已逝,阿斗岂能类其父乎?诸葛亮的满腹衷肠,终是难付予刘阿斗,谁之过邪?
剧照:蜀汉后主刘禅刘阿斗
三、“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为诸葛亮悲情之三也!
纵使诸葛亮是天上太上老君下凡,但公终究是肉眼凡胎,也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一个人为王者,再无其他明仕相佐,能把一群青铜带多久呢?为何不挑几个出类拔萃之人“授之以渔”,偏偏只“授之以鱼”呢?一枝独秀的结果,最终就是累垮了自己。
剧照:诸葛亮
四、既生亮,何生懿?后来司马懿的出现,是对日薄西山的蜀汉政权,以及“灿若北斗”的诸葛亮最后的打击。此为亮悲情之四。
所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司马懿的出现,是对诸葛亮时代的终结。亮和懿之对决,司马懿更胜一筹,论综合实力,均在诸葛亮之上。我认为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最强谋士,诸葛亮只能排第二。
剧照:司马懿
诸葛亮对刘备的一片忠心和知遇之恩,注定了他不可能取刘阿斗而代之。
所以,“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诸葛亮必然的、唯一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