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史海探微:商汤真是契十四孙吗?为什么他自称“武丁孙子”?

史海探微:商汤真是契十四孙吗?为什么他自称“武丁孙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781 更新时间:2024/1/26 23:06:50

民间有句俗话,叫做“老子天下第一”!你一定如雷贯耳吧?甚至也说过,虽然有些自大轻狂的意味…但是,你知道此话与商朝创始人商汤有直接的渊源吗?…下面咱们就谈谈此事!

通过铭文解读,长子其/戈丁/商汤/丹朱是一人!

根据《史记》记载,“契至汤八迁,从先王居,汤始居亳”,契死后,由昭明继位,传至十四代,由太乙继位,这就是成汤(后称商汤),故商汤是黄帝第17代孙,契14代孙,如图所示:

同样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姬发为周弃16代孙,黄帝第19代孙…那么问题来了,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表》(1996~2000年发表)指出:

商汤灭夏~武王伐纣时间为:公元前1600 ~1046年,共17代30王500多年历史…如图所示:

与史记记载商汤与周武王只差两代时间相比,如果按照一代50年计算(平均值),两代时间大致为100年左右…两者相差近400年时间(14~15代),这可能吗?如图所示:

除非,商汤升至商契/伯益或丹朱一辈(黄帝第4~5代孙),或者周武王先祖周弃下降至商汤一辈(黄帝第14~15代孙),才可以补足400年时间…但是,商汤的13先王呢?商汤灭夏呢?夏代17王呢?“汤放桀”呢?周代16世先祖呢?如图所示:

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汤13先王客观存在,如图所示:

只是遗址尚无!王国维/陈梦家等大师对甲骨卜辞考证商汤17代30王也是客观存在,只是稍有误差,遗址在殷墟西北岗王陵区大墓内,但破坏严重。

同样,《史记周本纪》(包括周典)对周先王世系,记载得也明明白白,遗址在渭河及关中盆地一一对应,包括太平/周原/西安/斗门/丰镐等地…

所以,目前的核心问题是解决汤13先王遗址问题,及寻找文物佐证问题…为此唐际根教授开始执行“商丘计划”(二期),我则另辟蹊径,开始重新解读铭文工作…

“长子口”铭文解读

时间回溯到1986年,考古学家张光直发动了“商丘计划”,以期在商丘地区寻找到商汤及先商13王遗址,但没想到20多年过去至今没有结果…而1998年周口鹿邑在“清理太清宫遗址”时,无意间在太清宫隐山上发现了一座人称老子墓的“长子口”大墓,反而揭开了尘封千年的商汤隐秘…

根据“长子口”墓内的青铜器铭文分析,应为“长子”“长子口”“戈丁”等,其中出现最多的是“长子口”,在七八件铜器上都有发现,说明“长子口”就是该墓的主人。

传世的“长子”铜器较多,早几年在湖北黄陂(盘龙城)曾出土“长子狗”鼎。但在豫东出现尚属首次。考古专家经过分析推断,认为此次出土的器物时代较早,鹿邑可能是长氏较早活动的地域。

通过铭文对比分析,“长”字为殷墟亚长形象,指“持杖之戴羽酋长”;如图所示:

“子”字为商姓,指商契本人;“口”字为鼎形,是金文“其”字,汉字即启义!代表二里头其鼎,所以长子口即长子其,代表“契子继承王鼎”义,说明长子口墓主人是殷墟亚长直系,时间明显早于殷墟时代,如图所示:

而“长子口”墓出土的青铜三戈”与河北易水出土的“祖父其”三戈一脉相承,如图所示:

佐证鹿邑“长子口”即是“长子其”,与易水“祖父其”铭文一致,如图所示:

解读汤13先王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商汤如果是丹朱!和契就是叔侄关系!因为史记记载丹朱是子契侄,并不是契14孙关系…那么史记记载的汤13先王就另有说法了!

根据铭文解读及史记“契至汤八迁”综合分析,我认为13先王应是六卿(伯位)六祖!六卿包括:

甲骨文“契”指商契造字名号(宰丰),“昭明”指治水成功受启(司其),“相土”为驯马(司马),“曹圉”为仆牛(司戏),“昌若”为植稷(司农),“冥”为祭祀(司空),“振"为天文(司辰)。

六祖包括:“上甲三抱二示”,即商汤6祭:上甲少昊(微),一抱尧(丙),二抱舜(丁),三抱禹(乙),二示契(壬)益(癸)…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汤卜辞只祭13王中的后6王的原因了。

为什么“老子天下第一”

公元前1600年左右(竹书纪年称1628年),商汤继位于宋州(南亳鹿邑),后西迁偃师商城(从先王居),在安阳殷墟(北蒙)盟誓,铸司母戊鼎祭妇好墓(契祠),然后南巡湖北盘龙城追舜(桀)未果,最后死葬周口鹿邑(归德城)“长子口”墓中…在黄河中下游13年转了一大圈!如图所示:

唐朝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十分直接明白:“亳,偃师城也。商丘,宋州也。汤即位,都南亳,后徙西亳也”!

那么,这和“老子天下第一”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史记》记载,商汤姓子名履,又称武汤、成汤、商汤;甲骨卜辞中称作成(戈)、大乙、天乙;金文和周原甲骨文中称作成唐。他是契的十四代孙,商部族首领主癸之子。

根据《诗·商颂·殷武》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商汤在商颂中自命“武丁孙子”如图所示:

而长子口墓出土了“戈丁”铭文,汉字即“武丁″!是《国语》“武丁孙子”之商汤名号之一。由于商汤灭夏,他废除了夏代氏族禅让制度,兴起了父子王权传承制,故史称长子制或嫡长子制…民间俗称“长子天下第一”…

但随着时代变迁(周人灭商,殷人四迁),后人渐渐不知鹿邑老君台(箕子台)即商汤墓,也不知商汤名号“长子其”,更不知丹朱即商汤本人,道德经乃丹朱所写…所以渐渐讹长为老,讹其为口丹,故有张家口/周口/长子丹朱/老子丹之称呼…

而河南郸(丹)城有箕子台遗址,鹿邑有太清宫和老聃(丹)台遗址,民间有丹朱造弈传说,周口有布老虎风俗,淮阳有太昊伏羲信仰,河北有战国燕子丹及契丹蒙古之祖地易水燕下群墓遗址,都是殷商(燕赵)遗风…

史记中的汤灭夏

据史记记载,商族部落兴起于黄河下游,相当于现在的河南/河北/山东一带。从始祖契到汤,曾先后迁居八次,至汤将商邑扩建为亳,称之为亳邑。夏末自孔甲始,荒淫无度,力量渐衰,至桀时更甚。汤定居于亳,为灭夏之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汤初以伊尹﹑仲虺二相共同辅助国事,又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以及夏的联盟韦﹑顾﹑昆等部落方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伐夏。汤与桀大战于鸣条,桀大败。此后三千诸侯大会,汤时为诸侯,被推为天子。如图所示:

根据史载,汤建国后,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作了《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减轻征赋,鼓励生产,安抚民心;对那些亡国夏民,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诗·商颂·殷武》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因此在他统治期间,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使商的势力扩展至黄河上游,成为一个强大的奴隶制王朝。十三年后,汤卒。因其长子太丁早殇,由次子外丙继王位。

有名无实的“盘庚徙殷”

不过,根据“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分析,商汤首先在亳建都,至仲丁,汤后十位君王都立都于亳…但在仲丁时期,被迫西迁至隞地,仲丁之子河亶甲又迁相地,商朝进入“九世之乱”,直到盘庚迁殷(河南安阳)才最终稳定了长达270多年。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凡二七三载,更不徙都”分析,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帝辛亡国,经历8代12王273年,安阳殷墟一直是商代都城。

然而,殷墟为什么时至今日,还没有出土盘庚大墓和铭文呢?

无论西北岗和花园庄,还是小屯村和武官村,乃至于殷墟宫殿区和洹北商城,甚至妇好墓和亚长墓…青铜器一件件出土,琳琅满目;甲骨文一片片出现,风格迥异;商王墓一座座出世,豪华大气;金铭文一处处出显,王侯将相…但自始至终,我们也没有发现殷墟的真正主人是谁?…这不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吗?

也许有人会问,妇好不是殷墟主人吗?我说,她仅是22代商王武丁贵妃,盘庚孙媳妇而矣!而且一个贵妃却占据宫殿区却没有尸骸,不知是“冥嫁”先公?还是德不配位?是鉴定不准?还是记载有误?没有专家解释…

又问,亚长不是主人吗?我说,时至今日,也没有史物铭文证明他是谁!只判断是南方长氏贵族首领,但为什么葬在殷墟宫殿区?且俯身而葬,是死于非命?还是没脸见祖宗?也没有专家说明…而且我反问大家,殷墟甲骨文真是殷人创造的吗?四大问为什么:

一,殷墟甲骨文忽然出现在殷墟,形态已经十分成熟,为什么没有发现中早期形态?

二,为什么殷墟除了妇好墓及甲骨坑之外,其他商墓均已破坏且并无甲骨文残片?

三,周原甲骨文和二里岗牛肋骨卜辞与殷墟甲骨文是什么关系?

四,为什么三星堆3200年却和二里头3800年一样没有甲骨文?…还是无人回答!

根据《史记》记载,武王灭商时,曾封纣子武庚于殷。武王死后武庚叛乱(三监之乱),周成王派周公旦率兵镇压,并把殷民迁徙到今日商丘(古称宋州)以“续商祀”…自此以后,殷墟便渐渐荒芜,失其所踪…

③虎头蛇尾的“商丘计划”

1986年,考古学家张光直发动“商丘计划”,以期在商人移民之地商丘(宋州)挖出先商遗址,结果20多年过去也没有发现…就象今人想在夏人移民之地三星堆挖出夏代遗址一样,其实是“一厢情愿”的“水中捞月”!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商丘(包括三星堆)不过是王权更迭,亡国迁徙的产物…

“越是地望完整的遗址,往往地下越是空空!越是荒郊野岭无人在意,往往地下会出现意外文物…这简直成了考古界的‘摩尔定律’(作者语)”

当然,考古学家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如此完整的夏商地望十分稀有(三星堆/商丘),不排列出所有地层关系是不行的(唐际根语)…”

当然,殷墟问题(包括二里头)也是如此!表面看,殷墟是盘庚都城似乎已经是“定论”!但仔细分析,盘庚大墓和铭文及王城遗址至今无踪,是不是有点“明白人揣糊涂”的意味?尤其当我考察完所有官方(包括网络)文件后,竟无一家提及此事,为什么?

难道真是我多此一举/狂犬吠日?其实也不尽然!广大网友,尤其古史微和翁卫和几位老师,曾多次说出了一些真相…只不过他们也被汉字解读引入了歧路(尤其翁老师被“铭文女”引入了“母系社会”,犯了郭老同样的错误),误以为铭文女是汉字女,拿大男人启王(母)当贵妃/次妃女人看,十分可惜!

虽然,简狄比武丁贵妃已强很多,起码断代上准确不少…但毕竟铭文女不是女人!

否则,中央王权还存在父子传承吗?直接回到母系社会不就完了?难道专家们真不懂父系和母系是个伪命题?…不仅从铭文解读上讲如此,考古事实也如此…

试想,走婚制是游牧社会特征,但不是农耕社会特征!而一旦在农耕定居中出现“知母不知父”的情况(父姓消失),就会产生乱伦和近亲繁殖现象,在遗传学上不会传过三代,必然导致绝户头!进入傻子村和骡子社会…至于专家所谓“由母系社会转化到父系社会”真是十分理想化,可惜一厢情愿痴人说梦…

当然,也许专家不同意我的看法,早有实物证据藏珠于袖…我不过是杞人忧天罢了!

④十分奇怪的殷墟“北蒙”

就象大家对斟鄩/斟灌一样不明咎里一样…殷墟为什么在盘庚迁都之前叫“北蒙”?我也是一头雾水…

通过铭文解读,我渐渐发现北蒙竟然是商太祖契的名号“亚长”!代表启义!因为北通亚,代表商人玄鸟氏;长通蒙,是戴鸟面具的酋长!在甲骨文中就是大名鼎鼎的“高祖王亥(凫)”及金沙鱼凫王!如图所示:

而殷墟北岗王陵区出土举器“小臣缶鼎”之铭文即“冀祖辛禹",冀通举!所以冀不在河北,而在河南安阳!如图所示:

铭文解读北蒙即亚长,汉字称启,史记称契,周人叫弃(帚女子/妇好)!注意启/契/弃一音一义,是否一人尚查!

同时,北蒙也是甲骨文“高祖王亥(凫)”的“亥/凫”本字,如图所示:

据统计,甲骨文中祭祀王亥的卜辞是“最隆重者”。仅《殷墟卜辞综述》所收就达96条之多,祭祀时用牲五牛、三十牛、四十牛、乃至三百牛不等。而且,在卜辞中多提到“高祖亥”、“高祖王亥”!说明王国维的“王亥”应更名“王凫”,是北蒙亚长本人也!

同时也补充了《竹书纪年》“殷墟是盘庚迁殷之都城”的判断,真正揭开了“殷墟北蒙”的奥秘,并引发了“契至汤八迁,从先王居,汤始居亳”的真相…

千古之谜的商汤亳都

那么,目前古今学者对亳都地址,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一,在今河南商丘附近(南亳);二,在今河南偃师二里头(西亳);三,在今山东曹县境(北亳);四,在今陕西长安县境(杜亳)…

目前一般服从王国维商丘(南亳)说为多数。为什么?因为商丘是传说“五帝”之一,帝喾和商先公活动地带,也是商汤都亳所在地,并是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都城、两汉时期梁国的都城和南宋王朝第一个都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根据南朝裴骃的《史记·集解》说“梁国谷熟为南亳,即汤都也”,即商丘以南二十二公里处的睢阳区高辛镇至坞墙镇一带。此地建起了一座18米高的高台,比商丘古城西南3里的阏伯台还要高7米多。这个村现在叫南亳村,这座台就是汤王台,是商王朝的建立者商汤建都南亳之地。雄踞睢水之滨,东望芒砀山,北濒孟潴泽,襟喉关陕,控扼淮海,堪称一代名都。

王国维在《说商》引杜预《春秋释地》说:“宋、商、商丘三名一地。”认为“宋、商、商丘、亳四名均指一地。”若将宋、商、商丘视为一座都城,则亳在其附近;若将宋、商、商丘视为一区域,则亳在其中。总之,亳地离不开原古商国的范围。至于商汤灭夏后西迁都城,在先秦文献均无记载。

不过,东汉班固《汉书》中却说“偃师,尸乡,殷汤所都”;商丘以西大约280公里处的偃师商城为亳都。

而东汉杜笃《论都赋》又另说:“昔盘庚去奢行俭于亳”。晋皇甫谧 《帝王世纪》:“蒙为北亳,即景亳,汤所盟地”。说亳都在北蒙殷墟…

商代早期的郑州二里岗

1951年,在河南郑州发现一座大型的商代早期遗址——二里岗文化遗址,使汤亳争论似乎有了新的变化。

其中二里岗遗址,距今3620年左右。从绝对年代上看,二里岗最早,其次是郑州商城,及小双桥遗址,最后是安阳殷墟。

郑州商城遗址内发现20多处宫殿基址,与《考古工记》载的“内有九室,九宾居之;外有九室,九师朝焉”极为相似。与此同时,在郑州商朝遗址的上层,有战国时期的遗址,出土了战国陶文中有“亳”、“亳丘”(即亳墟)字样。如图所示:

《左传》记载,襄公十一年,鲁国联合晋国等十多个诸侯国讨伐郑国,最终“同盟于亳城北”…当然,最大的成就是1953年,考古专家在二里岗出土了两片刻有文字的牛肋骨,引起考古界震动!如图所示:

上面刻有十个甲骨文字,相比略粗的殷墟文字,刻痕稍浅,被认为是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卜辞(公元前1620年左右)。陈梦家认为是“又土羊,乙丑贞,及孚,七月”,属于“习刻"。时代可能属于安阳殷墟时期,如图所示:

2003年4月,国博馆李维明教授又发现一个新字“乇”,认为是亳字!因为东周时期的陶文金文“乇”“宅”“亳”,都曾用作地名,而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又亳土”,故判断“又乇土”就是“又亳土”(上图蓝字)。

同时,结合郑州二里岗规模庞大的城池及高规格的宫殿群…他认为二里岗商城即是商汤西亳都也,即商朝前期十位君王定都于此(公元前1620年)。

当然,根据《国语玄鸟》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分析,“又乇土”与其说是“又亳土”,不如说“宅殷土”更符合逻辑…依据《史记》分析亳都应是汤先王契城二里岗(偃师商城),如图所示:

那么,牛肋骨卜辞中有契字吗?经过仔细检查及对比,并没有发现与契字相关字形…有网友说陈梦家说是“习刻”,卜辞中没有契字也很正常…

但是我质疑,如果甲骨文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卜辞,那么“习刻”之说就不能成立…因为拿国之大事当“习刻”,不太可能…试想,有哪家医院会选用“实习生”当主治医生?并使用昂贵进口药?

而且,王国维,陈梦家,郭沫若,李维明等大家,仅仅依据《说文解字》就解读甲骨文,是否正确也不好说!毕竟汉代距殷商时代已过1000多年,字形字义已发生变化。所以,最合理的解释应是:

相比于成熟的商代殷墟甲骨文,二里岗牛肋骨卜辞应是刻制简陋的早期甲骨文,于“习刻”并无关系…

那么如此说来,二里岗牛肋骨卜辞中,其实是有“契”的喽?…是的,只不过是契之名号“启”罢了,即“禹生启”证据。如图所示:

甲骨文“又”字为手形,考古证据为殷墟亚长墓手杖;“乙”为龙形,通巳/姒,考古证据为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绿松石龙形器”;“其”为鼎形,考古证据为二里头青铜网格鼎。如图所示:

所以“又乙”二字会意为“抱龙(虫)″,鼎文即禹字;“又其”为“抱鼎”义,篆文即启字。如图所示:

根据《禹王碑》记载,二里头是“楚崇率姒”大禹治伊水工地及禹墓巳乡(偃师→尸乡)…而二里岗是“北置弇臿(古开封)”商契佐禹治洛水的工地。因契佐禹治水有功受启位(司其火政),殷墟妇好墓出土司乙禹铭文/司其启铭文,为甲骨文“又乙/又其”,二里岗牛肋骨卜辞证明偃师是契“禹生启”之城,如图所示:

此类遗址出现大量早期商代陶器及青铜器及甲骨卜辞,佐证是大禹及商契联合治水顺流迁徒所致,即史记“契至汤八迁”,时间应为公元前1800~1600年之间。路径为二里头→二里岗→新郑望京楼→焦作府城→辉县孟庄→垣曲→夏县东下冯→殷墟一线,符合黄河中下游先商下七垣考古地带,如图所示:

中商缺失的“洹北商城”

当然,因为张光直的“商丘计划”挖掘20多年仍未发现商汤墓及文物,仅仅发现古宋都城及岳石文化层,张光直一度认为岳石文化即先商文化中的下层文化,但尚未确凿。目前考古尚不支持王国维“商丘说”…

1998年春,唐际根老师吸取了“商丘计划”教训,果断把先商遗址转向豫北冀南…结果在紧邻殷墟的洹北花园庄、韩王度、屈王度附近调查8个月后,发现了一座面积达4.7平方公里的都城遗址,并将它命名为“洹北商城”。

根据现有资料显示,洹北商城使用年限不会太长,由于盘庚、小辛、小乙三帝政权是兄弟传承,估计三人年龄不会相差太大,三帝在殷地执政时间大概不会超过三四十年。《古本竹书纪年》关于盘庚迁殷的地点在洹河北岸京广线两侧,也指洹北商城。

唐际根教授根据甲骨文“鬲”字的不同时期形态,发现了中商缺环,并推测在豫北冀南应有商代遗址,结果发现了洹北商城。把早商二里岗与晚商殷墟之间的空白接续上了,部分弥补了商丘计划的遗憾,轰动了史学界和考古界…但汤亳及先商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不期而遇的“长子口”墓

张光直的“商丘计划”无意中刺激了比邻周口老子故里的考古热情,也搞起了“清理太清宫遗址”工程…没想到无意间在太清宫后面隐山上发现了一座“长子口”墓,反而真正揭开了尘封千年的商朝隐秘…

正如本篇主题一样,长子口墓出土的“戈丁”铭文,即是《汤誓》武丁(戈丁)之义!从而佐证长子口,即史记长子丹朱,竹书称王恒…也就是商汤,商汤/丹朱/王恒是一人!证明商汤丹朱和契是叔侄关系(伯益子),并不是14孙关系,汤前13王另有因由…

而且长子口墓型为“中”,早于殷墟王陵区亚形大墓,与武官村大墓一致!如图所示:

而长子口墓中出土了22件青铜鼎,墓内出土的铜器组合为方鼎9个,圆鼎11个(6个扁足鼎、5个鬲形鼎),方觚4个、方爵4个、圆爵7个、铜簋3个、卣4个、觯4个。从这些组合看,说说明长子口主人地位等级极高…如图所示:

考古专家推测这座大墓并非老子本人,更非他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而是商周之际殷人大墓。墓内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组合具,如酒器较多,有罍[léi]、尊、斝[jiǎ]、爵、觚[gū]、角、卣[yǒu]、觯[zhì]、觥[gōng]等。鼎、尊、爵、觚等器物都与安阳殷墟的同类器物相近。如图所示:

同时,也出土了具有西周早期特征的铜器,如出土两件四耳铜簋,以前曾认为该类器形在西周才出现。出土的80余件玉器中,既有玉戈、玉刀等仪仗用玉,也有璧、环、璜、玦及柄形器、条形玉等礼玉或佩饰,也有雕刻成虎、龙、牛、鹿、鸟等形象的玉器。造形与刻法特征既有商代的也有西周的。从以上特点可以推断其下限不晚于西周初年。

而十字椁室却是所有商墓独有的亚字符号,与殷墟亚长的十字铭文和王陵区十字墓道完全一致。说明长子口是商契直系,应是竹书纪年记载的殷侯上甲微!结合中字型多层大墓的形制早于甲形王陵墓,近似武官村(M260)中形墓道,而大名鼎鼎的司母戊鼎就出土于此地!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铭文解读司母戊,即殷义(举戈拜启)!代表商祖契!如图所示:

而出土于棺椁之中的虎首玉人俑文物是虞舜形象,正是古本竹书纪年所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之主人公舜也,甲骨文虞/舜即虎形,如图所示:”

而长子口墓“戈丁”铭文即武丁之义!根据《国语玄鸟》记载,汤自命“武丁孙子”,说明武丁即长子口商汤!所以“长子口”应恢复丹朱名号“长子其"或“长子丹”!易水“祖父其(启)”三戈即是战国燕子丹为汤祖丹朱而铸。

根据《史记正义》记载,汤在景亳殷墟盟誓,继承唐位续商祀,故称商汤!《山海经》称“舜生戏,戏生摇民”,戏即契,摇民即伯益(主癸),丹朱父!先秦诸史竹书纪年称王恒!如图所示:

难怪长子口墓椁室出土了舜帝虎首玉人俑,原来是丹朱杀父仇人即舜也(舜囚尧,复偃塞丹朱)!只可惜丹朱南下盘龙城,留下长子狗鼎,及九嶷山丹朱陵,并未觅见舜踪…只好随葬虞舜仇俑以入归德城(鹿邑)也!

也就是说契亳都二里岗,葬地殷墟亚长墓;丹朱建都鹿邑,居亳偃师,盟誓殷墟号汤,死葬归德(鹿邑长子口墓),而丹朱因报父仇(舜囚尧,复偃塞丹朱)而计杀舜子商均契(舜生戏,舜受契司徒),史称商汤灭夏,山海经称“有易杀王亥”,根本不是史记记载商汤灭夏桀史事…

虞商共祖的帝舜出身

当然,商契也不是什么帝喾和简狄所生之子,而是大名鼎鼎的帝舜之子商均!即是与丹朱同样在史记中消失的“不肖之子”商均!在甲骨文中,目前有网友认为“高祖夒”与“高祖夋”的“夒”与“夋”相通。如图所示:

问题在于,“高祖夒”或“高祖夋”到底会是谁呢,史书中有无记载?其实,这个人叫帝舜,殷商的始祖。之所以说“高祖夒”或“高祖夋”是帝舜,不妨看一看以下三个证据:

首先,古文字中“夋”与“俊”相通,“高祖夋”可以说是“高祖俊”。而在《山海经》中,帝俊就是商人的祖先。因此,“高祖夒”或“高祖夋”则是帝俊。

其次,东晋郭璞注释《山海经》中的“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时说:“俊亦舜字,假借音也。”其实,“舜”与“夋”应该也有一定关系,舜的读音是“shun”,与夋字有关的“狻”读音是“suan”,读音比较相似。

第三,《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但史书上记载娥皇是帝舜之妻,《山海经》上却是帝俊之妻,说明帝俊可能就是帝舜。《国语》记载:“商人帝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这里明确说商人始祖是帝舜。因此,甲骨文中的“高祖夒”或“高祖夋”,既是帝俊,也是帝舜。换言之,五帝之一的帝舜,其实是商朝始祖。

关于帝舜是商人始祖,史书上还有很多记载可以佐证,比如以下两点:

一,相传帝舜是“舜乃重明鸟化身”,所以帝舜重瞳,所谓“舜目重瞳子,故曰重华”。重明鸟是上古神鸟,“其形似鸡、鸣声如凤”,眼中有两颗眼珠子,故曰重明鸟。

二,商人起源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简狄吞食玄鸟之卵而生下商之祖契。

那么,重明鸟化身的帝舜,与因吞食玄鸟之卵而生的商契,两者之间无疑存在一定联系。

⑩玄鸟生商的子契真身

商契与商均

《史记》中帝舜之子叫均,因为封在“商地”而被称为商均。商契是帝喾之子,曾经辅佐大禹治水立功,被帝舜封在“商地”而被称为商契。

那么问题来了,商均商契都被封在“商地”,两人是否是同一人?史载帝尧在位70年得舜继…那么根据史记排行,商契此时年龄至少70岁(尧弃契为兄弟),还能辅佐大禹治水吗?

反之,帝舜之子商均辅佐大禹治水,这才更符合年龄逻辑(亚长墓主人C14检测年龄40~45岁)。

当然,依据《国语》认为“商人帝舜而祖契”,要么商均就是商契,要么商均与商契是兄弟关系,后者继承了前者的封地。

商契与帝舜

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帝舜与商契的关系,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商契与帝喾到底是什么关系?

成书于西汉的《礼记》记载:“殷人帝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明确说殷商始祖是帝喾。

而先秦诸多史料却与《史记》记载大不相同,反映出商契与后稷的父亲或是帝俊、或是帝舜。《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这里说周人祖先后稷的父亲是帝俊(帝舜),史记也记载帝喾元妃庆生周弃(后稷),次妃简狄生商契。

春秋左丘明的《国语》记载:“商人帝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礼记》与其只有一字之别,就是将帝舜改为帝喾。

《史记》、《礼记》在后,《山海经》、《国语》在前,因此商契、后稷父亲应该不是帝喾,而是帝舜或帝俊。或者说,帝舜、帝俊与帝喾极有可能是同一个人。

根据《史记》记载,帝喾次妃简狄吞食玄鸟之卵生下商契,元妃姜原踩踏巨人足迹生下周后稷。他们父亲应该都是五帝之一的帝喾。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商契与后稷的降生过程太过神奇,总有一种虚假意味…

而且更狗血的是,如果帝喾即帝舜,《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那么不等于帝喾把自己儿子尧和孙子丹朱囚禁起来了吗?这又是哪出父杀子戏呢?

神秘莫测的“亚长”

契就是启,启杀益,益子丹朱又杀契(有易杀王亥),埋在殷墟亚长墓,设契庙(妇好墓)叫“宅”(父庙),汤叫“亳"(父庙上盖宗祠“母辛宗”),铭文称冥,史称明堂,后人称重屋或享堂,今人称祠堂!如图所示:

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且广大网友们也十分不满,尤其鲁执钧先生强烈反对我的观点,评价我是无稽之谈…

网友更是质疑我说,一是鹿邑长子口并不在商丘地区,有脱离商代主战场之嫌疑;二是老子是春秋时代人物,根本不在商代时间范围内…三是出土文物(尤其是青铜器数量及造型)明显是商周交际之文物,如图所示:

当然,问题的关键还是老子观念影响太深,及史记的夏商周顺次更迭观点太顽固…造成了当今考古专家的断代错觉!根本不清楚夏商周是并行共存的氏族联盟关系(三代之居,皆于河洛之间)!更迭的仅仅是启王权,而不是氏族关系!长子口殉葬礼制(15殉人以上)明显高于西周及殷墟规格…如图所示:

说明商汤灭夏(建亳)的同时,后稷(帝舜)“声南击西”也逃到石峁建周,两国(氏族)存在的时间相同,都是公元前1600年左右…

石峁大队有句古谚“太阳出来亮堂堂,板凳夹死伯益郎…”,正是当年伯益丹朱灭夏事件反映也!民间也有太康失国传说,早商西周时间两者完全同步!长子口墓拥有殷周两国文物特征不足为奇,也说明长子口既是西周也是早商遗址…

奥秘都藏在铭文解读之中!

“把史料/文物/铭文/图腾贯通起来,进行图形对比和逻辑判断,即把殷墟妇好墓和亚长墓中的铭文文物与三星堆图腾进行对比而已。”

比如,亚长墓出土的亚长铭文,即殷墟北蒙“持杖之戴羽酋长”形象,装束与二里头大禹抱龙葬完全一致。专家对亚长骨骸查验后发现,其脚趾骨有严重变形情况,且骨骸有花椒坑痕,符合商契佐禹治水得脚气(㾟)及以花椒(蜀椒)防腐情况,如图所示:

同墓出土的青铜手器(义肢)及金沙遗址出土的“鱼凫王”黄金权杖也与亚长持杖(脚疾拄拐)发生逻辑关系,如图所示:

并且经过图腾对比,青铜手铭文“玄鸟”和黄金权杖“鱼凫王”图腾,都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玄鸟”形象,所以鱼凫王即亚长商契,也即北蒙,形成了逻辑链条!如图所示:

说明亚长即北蒙/鱼凫王/夏启/商契!死因是受七处刀伤(右肋六处,左腿一处致命)而亡(残缺左臂),也就是说属于非正常性死亡!

那么问题来了,根据《竹书》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及《史记》记载“益避启于箕山之阳”分析,启应是杀伯益之人,不应该是被人所杀!那么,为什么铭文解读和考古证明启是被人所杀?翻遍史书,只有《山海经大荒东经》及《竹书纪年》有杀王记载,如图所示:

认为“有易杀王亥”事件,与亚长王亥及绵臣被杀十分相似!因为王亥是因“仆牛”被有易氏所杀…而在亚长墓和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的仆牛文物,说明亚长十分有可能就是王亥!如图所示:

当然铭文解读也是如此!玉石仆牛上刻有“司辛”铭文,甲骨文解字为“商”,说明仆牛主人的确是高辛氏帝喾后人。如图所示:

据范文澜、郭沫若等人研究,商契活动的中心在商丘。商王亥发明牛车,驯服牛拉着货物,到其它部落去搞交易,开始促使农牧业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得以强大。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泄十二年,王亥与其弟王恒一起选一些有活力的牛羊,送至有易国(今河北省易县一带)。有易氏首领绵臣见财起意,杀害了王亥,夺走了货和牛羊。帝泄十六年,上甲微借助河伯之师,灭了有易氏,杀了绵臣,为父王亥报了仇。

汤建商朝之后,历任君主为了纪念祖先的功劳,而对于王亥商契和其子上甲微的祭祀非常隆重,追尊王亥庙号为高祖…所以商丘地区成了“商族”“商人”“商业”的发源地…

不过,王国维认为王亥是契7世孙振,我不太认可。因为他鉴定甲骨文“亥”与“振”是一字,我有所质疑,本人经过仔细观察后认为,“亥”应是“枭/袅/凫”的本字,是玄鸟图腾象征,与振字并不相同!如图所示:

当然,不论是契还是振,都是玄鸟氏子孙(汤先13王之一),玄鸟图腾并不能区分两人关系…不过在甲骨卜辞中能称“高祖”的人不多,仅有“高祖河/岳/乙/夔”等位先人(也不排除是一人多称),辈份很高。但能同时兼称“高祖王”的人只有亥一人,这就值得重视了!为什么呢?因为甲骨文“王”是钺形,代表王权,如图所示:

而亚长墓,随葬王权的铜钺就有7把,其中6件铸有'亚长'字样,是出土青铜钺最多的殷墟墓葬,比妇好墓还多三把。另有兵器如卷头刀3把、铜戈73把、铜矛78把、铜箭头800多枚,证明亥是高祖中最大的王者,那么身为水官的7世孙振就无法胜任了,如图所示:

而且亚长墓位于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是殷墟祖庭区,是“祭祀之最隆重者”之地。据统计,甲骨文中祭祀王亥的卜辞,仅《殷墟卜辞综述》所收就达96条之多,祭祀时用牲五牛、三十牛、四十牛、乃至三百牛不等。而且,在卜辞中多提到“高祖亥”、“高祖王亥”,绝不是契7世孙之规格所能承受…

尤其亚长墓主人是趴在棺里、脸朝下入葬的。考古上称之为俯身葬。对此有两种看法,一个是凶葬,意外死亡的本族风俗表征;一个是王权象征之葬…而竹书纪年记载,殷侯王亥被绵臣杀而放之…完全符合凶葬状况!所以高祖王亥即是亚长商契的可能性更大!

另外,考古人员通过对亚长尸骨进行了锶氧同位素分析,发现亚长并非来自安阳本地,而来自东部沿海地区,也符合契振之山东少昊氏出身。如果这个判断成立的话,那么高祖王亥是商太祖契的可能性就大了。

当然,网友鲁执钧说:殷墟是“盘庚”和以后诸王的都邑所在,与其前几十代的祖先“契”没有什么关系,我十分理解他,都是受汉史影响太深所致…

根据出土于殷墟王陵区的举族“小臣缶鼎"铭文解读,“举”为“亚+子+共(司)=冀”,如图所示:

《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继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史记》记载:契长佐禹治水有功,舜受司徒(司其)启,封商地”,商地即“契至汤八迁”之北蒙安阳殷墟!契与伯益因佐禹治水有功,受舜封,契为司徒火正(司其启),益受司马伯位(司辛商),故益心存不满,同室操戈,益杀启也(山海经称有易杀王亥,竹书纪年称益干启位,史记称商汤灭夏),俯身放葬亚长墓!所以殷墟的真正主人原来是商契!

这也就解释了契怎么死在了殷墟,而且是被谁杀害问题,及为什么殷墟叫北蒙的原因了!尤其是搞清楚了““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这一千古之谜!

正如东汉杜笃《论都赋》说:“昔盘庚去奢行俭于亳”。晋人皇甫谧在《帝王世纪》说:“蒙为北亳,即景亳,汤所盟地”,认为殷墟即景亳北蒙,是汤所盟地,殷墟洹北商城的主人是商汤伯益父子!

公元前1650商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夏启位,史称殷侯,封商地安阳,并营建“殷祠(妇好墓)”,铸司母戊鼎,史称“禹生启”事件。契因佐禹治水成功受启位,遭伯益嫉恨,于是发生了王位争夺,启制被破坏(益干启位)…帝泄十二年(前1638年)契(王亥)被尧(绵臣)和伯益(河伯)及丹朱(王恒)设美人计所杀(有易杀王亥),掩埋于亚长墓中…而亚长墓/鸣条岗东下冯/三星堆考古也支持如上判断!

公元前1628年丹朱发帝诰“玄鸟汤誓”自命“武丁孙子”,反攻鸣条岗(夏县东下冯)逐舜南逃,史称“商汤灭夏”…并留下二里头(偃师)/鸣条岗(东下冯)/三星堆(金沙)/石峁(皇城台)四大遗址…

最后商汤丹朱南巡追舜未果,死葬鹿邑长子口(老子)墓。而舜化名后稷名桀,“声南击西”放香妃于湖南九嶷山,而自己西逃石峁,营建神木皇城台…500年后其孙武王伐纣复仇,史称“宅兹中国”…

复仇灭商的“宅兹中国”

那么殷墟王陵区被盗掘而妇好墓及亚长墓未被盗事件就可以解释了,原来是武王伐纣时搞的鬼!

有网友问,武王不毁掉妇好墓和亚长墓,是没有发现还是另有隐情?

其实从考古妇好墓分析,墓上存在享堂“母辛宗”基址,没有发现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武王没有破坏妇好墓反而铸鼎刻辞搞祭祀呢?

这一原因就涉及为什么丹朱杀商契及“汤放桀”问题了…这一奥秘就藏在妇好墓和妇好鼎及妇好冥/宰丰卜辞中…

因为根据妇好鼎(三足/平底/圆口)判断是周人风格,是武王伐纣时带入殷墟的。如图所示:

说明殷甲传承自陕西太平斗门及周原甲骨!也就是说,殷甲卜辞主人并不是商王武丁,而是武王姬发!所以才出现殷墟甲骨文“空降”殷墟现象!

根据二里岗牛肋骨卜辞断代(前1630年),妇好卜辞断代应是公元前1600~1046年之间,与周原(包括斗门)甲骨文是一系,源自二里岗牛肋骨卜辞!而牛肋骨卜辞是从夏代图腾(二里头/陶寺/良渚)演化而来的!

公元前1046年,舜后17孙周武王伐纣,毁掉殷墟汤丹朱王陵区,然后宗周妇好墓,改殷祠“母辛宗”为周弃祠。并铸造妇好鼎及龙虎二钺108件妇好礼器,并刻下“妇好冥”及“宰丰”匕骨辞以述“宗周(禹)”事件,如图所示:

武王死后,周公又认祖(成周)洛邑二里头(禹墟尸乡),即“帝喾(舜)而郊禹,祖文王而宗武王”礼制,完成了有夏祭祀法统“宅兹中国”事件,并铸何尊!如图所示:

不过根据《何尊》铭文:“ 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之礼,福自天,惟王五祀。”分析,《史记》: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遂国之。《逸周书·作雒》“…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这洛水至邙山之洛邑,不正是偃师二里头吗?

根据清华简载:“假中于河,归中于河”分析,何尊本名应叫河尊,是史记“生禹”的真正含义。而甲骨文“中”字即成周洛邑!呈“两水夹一郭”状态…如图所示:

即左伊汭,右洛汭,中间是偃师巳乡(巳→尸→姒→师乡→稽堂)“三代之居,皆于河洛之间也”!“土中”即二里头!大邑即偃师巳乡(大禹稽堂),如图所示:

当然《诗 王风谱》涉及宗周移民问题“成王居洛邑,迁殷民于成周。”即殷民南迁古宋(商丘),西徙成周洛邑(偃师商城)!

据《逸周书· 作雒》记述:成周“ 立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制郊旬方六百里,国西±为方千里。” 又载:“ 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与国中, 乃位五宫:大庙、宗富、考富、路寝、明堂。如图所示:

《竹书纪年》记载:成王七年营建成周之后“王如东都,诸侯来朝”,宣王“九年,王会诸侯于东都”;《尚书大传》中称,周公代成王执政七年,主要功绩为:“一年救乱(灭武庚),二年克殷(宗周),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洛邑),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而甲骨文“國”,即是“持戈祭鼎”形,考古证据指殷人持钺祭其鼎也,与“周”同义!如图所示:

甲骨文“宅”即亳(稽堂/明堂/卜邑),“汤先王(契)居”也。如图所示:

甲骨文“兹”为玄鸟双至,代指少昊玄鸟图腾。如图所示:

故“宅兹中国”含义即史记“鲧生禹,禹复生启”含义也!一句话“认祖偃师大禹墓,归宗殷墟夏启祠!”

有网友质疑我说:“《说文》字典上有注释:“中”是军旗,卜辞:立中无风;而且中的字形,那上下的飘带有时候多有时候少,有时候还没有,怎么解释是两河呢?”

我明白他们(包括许慎)不知道甲骨文是大禹治水文字!而甲骨文“中”即伊洛二汭(偃塞湖)围禹城形象!一旦洪水退却,二汭也就不见了…那么“中”字上下的“飘带”(洪水)就不见了嘛…

“君不见国人都说好不好,唯有中原人叫中不中!为什么呢?因为好是契(商)语!中是禹(夏)音也!当然,周口人是“老子天下第一”的商王后裔,故又叫管不管(管理国家之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夏朝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经历了怎样的变故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大禹凭借治水之功接替舜成为了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大禹继承首领之位后又通过征伐南方的三苗部族巩固了自己在军事方面的无上权威。相传大禹曾在涂山、会稽等地召集天下各部族会盟并铸造九鼎以象征权威。据说有次会盟时防风氏的首领迟到了,于是大禹就下令把他给杀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当时大禹的权力和威望已达到何等地步。

  • 唐朝诡事录:卢凌风竟是姜子牙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金吾卫中郎将卢凌风唐朝诡事录中苏无名和卢凌风,一文一武。苏无名为狄仁杰弟子,而卢凌风又是李元芳(元芳后化名裴坚,担任吏部侍郎)女婿,前文谈过苏无名,今天来说说卢凌风和他背后的家族。武艺高强的卢凌风出场时不到三十岁,便已官至金吾卫中郎将,位居正四品,金吾卫是唐朝十六卫之一,分左右金吾卫,管理宫城、京城

  • 周武王灭商后,为何又封纣王的儿子-武庚,做商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纣王之子武庚,武庚的实力,周武王为什么要讨伐商纣

    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周武王大败商纣王,一举攻克商都,迫使商纣王自焚而死,从此开启西周时代。但是,周武王却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重新封为商王,并让管叔和蔡叔,即他的两个同胞兄弟辅助其管理国事。至于他本人,则带领军队回到了大本营——镐京(今陕西西安)。这让小编颇感疑惑。因此,今天就这件事同大家说道说道,

  • 外国人为什么一直不承认夏朝的存在?承认夏朝的存在就这么难?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老梁讲夏朝完整版,商朝为何没记录夏朝,夏朝遗址在广东

    二里头时代出土的有陶礼器分布第一,缺少商朝之前的文献记载。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而甲骨文一直被认为是商朝才开始出现的,夏朝一直缺少当时朝代的文献记载,文献的记载是证明一个朝代十分重要的一点。但是,从已经出土发现的甲骨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商朝的甲骨文已经非常成熟了,而发展成为这么成熟的文字,

  • 商朝历史人物:周王朝的奠基人“公亶父”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公亶父简介:公亶父,又称古公亶父,姬姓,名亶(dǎn),商朝武乙时期周部落首领,周文王的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后人追谥他为“周太王”。公亶父奠定了周人礼教文化和灭商的基础,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历史上著名的贤王。主要事迹:1、迁周于岐公亶父执政时,正是商朝武乙时代,他继承了周祖

  • 周朝官职序列、工资标准和农民收入-孟子·万章下·第2章抄后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周朝官职排名一览表,西周时期财务职位,周朝的赋税制度

    关于西周的官职序列、工资标准,直接的文献已经找不到了,这是孟老夫子根据他的见识口述的,对与不对已经不好考证,想孟老夫子没必要在这事上撒谎,他的口述应该代表西周官职序列和工资收入的大概。还请各位看官明鉴。抄写原文书归正传。卫国人北宫锜(qí)问道:周朝制定的官爵和俸禄的等级制度是怎样的呢?孟老夫子答道

  • 大禹老婆夏朝之母涂山到底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看了一下地图,搜了一下网络信息,发现有两处地方,一个是安徽蚌埠的涂山。2013年经过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60多位专家深入考古论证,最终达成共识,确认蚌埠就是“禹会诸侯”之地。由此烘托出“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真实性。涂山风景区文化积淀深厚。四千多年前,大禹借助与涂山氏女的

  •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10本书揭秘10个王朝的兴衰更迭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诗人杜牧,在著名的《阿房宫赋》中留下了让人深省的警世恒言。“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后来人总是为秦朝灭亡感到惋惜,但是却从来没有吸取秦亡的教训,导致陷入兴衰更迭的历史循环。本期书单关键词:【兴衰书单】,透过10本历史好书,跳出历史教科书的陈规旧律,揭秘

  • 周武王之后周朝实际统治者-周公旦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周朝周公旦简介,周公旦年龄,周公旦的故事主要内容

    周公旦,姓姬名旦(约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谥文公。因采邑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封于曲阜(鲁国),留朝执政,长子伯禽就封。摄政6年,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

  • 历史荣耀与文物传承下的西周诸侯国—邢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635年,卫灭同宗,开启了春秋无义战的篇章。”这里的同宗之国指的便是周朝53个姬姓封国之一的邢国。然而,历史上的邢国,远非上述短短一句话所能概括。其渊源之长,也远非其他诸侯国所能比拟。西周分封示意图邢国是商周时的国家,古称邢(井方国)。《史记·殷本纪》记载:“祖乙迁于邢。”这里提到的商代祖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