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兴旺,商业繁荣,读书人都是被看重的。只要你是个文化人,这里必有你的一片用武之地。这里人才济济:苏轼、范仲淹、李清照、欧阳修、王安石等名人都是宋朝中人,若来宋朝就可以亲眼目睹他们的真容了。
现在我们就来走进这宋朝历经三百余年的兴衰历程。
宋朝之上承的是五代十国,其中后周都点检赵匡胤于显德七年(960年)发起兵变,也就是著名的“陈桥兵变”。据“今皇帝年幼,不能亲征”为由,顺势辅佐赵匡胤为皇帝。此时他们正在距开封东北二十里的陈桥驿,“陈桥兵变”就此得名。
第二天,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亲信赵晋将一件黄袍套在醉酒的赵匡胤身上,众将士纷纷行礼,皆表现出一副惟命是从的样子。“黄袍加身”来自于此。
赵匡胤与开封主要禁军是出生入死的兄弟,自然可以相助赵匡胤完成大业,他们内因外合,不用一兵一卒轻易地掌控开封城。
赵匡胤向各个地方散布消息,这时范质等人并不知道军情真假,不知所措。赵匡胤乘热打铁,借此机会令翰林学士陶谷拿住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所以赵匡胤理所当然的坐上了龙椅。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定都开封。
赵匡胤登基之后,面对四分五裂的国土,首要的任务便是巩固集权,一统祖国。首先他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对军队的控制。意思就是将众将领集中在一起,令他们交出兵权并给他们富裕的资产供他们颐养天年。
紧接着,他采用“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层层递进。遂于建隆三年(962年)以荆南,湖南为突破口,一路南下,一统战争正式打响了。史称荆湖之战。后于乾德三年攻破后蜀。开宝八年(975年)收复南汉,南唐;平定整个江南。
有后周的前车之鉴,宋朝为了稳固军权,不愿让宋朝变成一个短命的王朝。他将精兵能将全放置中央,将即将退休,弱病残将放到边疆;令文官统领军队,武将在府中休养。当何处传来战事,召回武将带兵,一并派遣他们去战事所在地。
同时在科考方面,多采用“殿试”,令所有文人汇聚于中央以加大中央政治力量。这种决策自然有利有弊:虽然军队需经长途跋涉,四处征战,但是它直面的防止了国家的分裂,可以说这是宋朝三百年能屹立不倒的基石。
当宋朝蒸蒸日上之际,赵匡胤与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九日夜与其弟赵光义饮酒,次日清晨暴毙。当政17载,享年50岁,庙号太祖。
赵光义此时完完全全成为了众矢之的。“烛影斧声”指赵姓兄弟二人吃酒时场景,在民间被大肆传扬。
毛泽东对此人评价有三:
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不择手段,急于登台。赵光义小人之言。赵匡胤突然暴毙,赵光义是嫌疑最大的,同时也是舆论的焦点。
赵光义借用“金匾之盟”的说法妄图求个名正言顺,“金匾之盟”意为在赵匡胤生前向母亲担保过死后将王位传给其弟赵光义,赵匡胤能有今日万人之上的结果,少不了弟弟的功劳。只有令弟弟来继承江山,不再犯太子年幼而将江山拱手让人的前车之鉴,宋朝才可有立国之根基。于是在朝堂之上,金匾之后有份诏书能证明赵光义应继任皇位。
但事实上,赵匡胤的儿子分别有赵德昭和赵德芳;赵德昭当时已经二十五岁,而赵德芳十七岁也接近成年,完全有继任资格的。
所以这是毛泽东和当时舆论对他的评价才如此尖锐主要原因。
赵光义继位后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赵光义登基时极度注意培养身边的亲信,将现有的所有兄弟姐妹及其家眷,皆加官进爵又或担任朝廷要职。换去宋高祖的高晋等亲信,发配至京城周边担任较轻的职位,大力提拔自己亲信,相当于朝廷当中的大换血。同时加大科举的取士力度,令大量有才华之人走入仕途。
至于赵光义打仗为了一统之事,与哥哥赵匡胤无法相提并论的。
赵光义共发起两次北伐战争:高梁河之战,雍熙北伐,均以失败告终。淳化四年(993年)农历二月,王小波和李顺发动的农民起义在四川爆发,因为常年的北伐战争,全是搜刮的民脂民膏,当农民发动起义时,当时蜀地百姓马上有了回响。次年正月,王小波和李顺占领成都,高举“大蜀帝国”大旗。于至道二年(996年)被镇压。
雍熙二年重阳节召集几个儿子在宫中办家宴,考虑立储的相关事宜。赵元佐因病没有受到邀请,事后赵元佑告知于他,赵元佐心中愤恨,喝醉酒后在半夜烧光了大半个庭院。赵光义知此事后大怒,将其贬为庶人。后因元佑行事作风酷像赵光义,深的皇帝的心,于是立元佑为皇太子。
端拱元年(998年)赵晋第三次为相,赵元佑改名为元禧,封为陈王,大力支持辅佐赵晋,同时也巩固了自己皇储的地位,后来吕蒙正为相后,陈王也有意拉拢。赵光义看到陈王在政事上的优异作为很是欣慰,不曾想在淳化三年,陈王病逝,赵光义极度悲伤,免去五日早朝,以示悲思。
元佑病逝,元佐为庶人。在赵光义亲自带兵出征时受了剑伤,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勉强立三儿赵恒为太子。
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驾崩,享年五十九岁。在位二十年,庙号太宗。
在打仗方面赵光义有些缺陷,但他令国家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不论两兄弟见是情胜于权还是权胜于情的,总之他们兄弟二人建立了历经三百年的大宋王朝是有目共睹的。
参考资料《二十四史》
注:文字来自钧儒说史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了解更多历史故事,欢迎关注钧儒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