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两个宋朝落第考生投靠西夏,凭借奸猾博得高官,打起宋朝真狠心

两个宋朝落第考生投靠西夏,凭借奸猾博得高官,打起宋朝真狠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511 更新时间:2024/2/6 20:09:38

据史学家研究,大宋和大清一样,GDP曾是世界第一,是被现代学者津津乐道的"经济高度发达,文化极度繁荣"的盛世,也是知识分子地位最高的朝代。你看苏东坡等一众老男人吟风弄月携美相伴,好不快活,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尤其是现在借助影视有点小火的宋仁宗,就是叫柳永去"奉旨填词"的那个皇帝,更是开创了繁盛的市民通俗文化时代,让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传遍大江南北,甚至让金主完颜亮听罢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皆因"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轻武制度,以"士大夫治国",同时立誓"决不杀一个文化人",让谏官畅所欲言所至。

然而,在这个号称最重视读书人的朝代,居然就闹出了知识分子出逃到敌对国,并处心积虑对抗母国,还由此改变了大宋的科举制度的大事,那么这是啥回事呢?且让我慢慢道来。

话说宋仁宗景祐年间,陕西华州落第举子张元、吴昊,因为屡次参加科考总是名落孙山,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未曾捞得一官半职,想投笔从戎却又无缚鸡之力,遭到边将的嘲笑与冷遇之后,前景一片漆黑且绝望至极的两个落榜生,遂决心另起炉灶,跑到打仗很有一套(连不是很尚武的大宋都曾连连败给他们)的新兴王国西夏,寻找生命奇迹。

然而,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国寻求闻达又谈何容易?反正,这两个落拓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餐风宿露地跑到西夏的兴庆府时,又饥又渴的他们只好耷拉着脑袋,进了路边一酒楼解决肚子问题。

酒足饭饱之后,他们又为自己的前途担忧起来。如此人地生疏,又没有高人引见,如何才能引起西夏国主李元昊的注意呢?好歹大唐的安禄山得到李隆基的青睐,是能说会道舌灿莲花,还使了一些银两,且是有人引见的。自己误入敌国,又没有硬闯西夏王宫的勇气,不然死都不知啥回事。毕竟张元熟读诸子百家,也知道一些计谋,于是两人一商量,确定以触犯西夏国主名讳来引起西夏人的注意,进而兜售其奸。

于是,他们说干就干,立马就不顾一切地在酒楼的墙壁上大笔一挥,写下了一行字:"张元、吴昊到此一饮。"大有武松血洗鸳鸯楼后在墙上留下自己的姓名的快意恩仇,成败就在此一举了。

果然,这一拼死吃河豚的做法很爽,却很快副作用立现,看到这两个不知来路的宋人,居然斗胆在酒楼明目张胆触犯西夏国主名讳,简直是吃了豹子胆了,于是西夏人便报官把这两人扣留,并把他们押送到李元昊处,交与国主亲自审问。

这个正中下怀,有心博出位的张元、吴昊会心一笑,正怕见不到李元昊呢,西夏人却那么配合送上门来了。

李元昊一看到这两个打扮奇特的宋人,也很是奇怪为何他们要千里迢迢跑到西夏来触犯自己的名讳,于是好奇地讯问了一下。

"尔等鼠辈为何斗胆触犯我的名讳?难道不怕丢脑袋吗?"李元昊大声责问。

"你连自己的姓都不在乎,还在乎你的名字?真是奇哉怪也。"这两人却大大咧咧毫不顾忌地回答说。

这话怎讲,两人何出此言呢?

原来,这里面隐含着李元昊的一段辛酸家史。

却说李元昊本来姓拓跋,先是被大唐皇帝赐李姓,后因实力不够又想割据大西北,只好被迫臣服大宋,宋朝皇帝趁机去掉了其的李姓,赐姓为赵。后来,叛宋的他还给自己取了"嵬名"此种古怪姓氏,可谓是"三姓家奴"。

原本打算审问完毕后杀掉这两人,到了后来见到这语出不凡且内藏玄机的两人的巧妙回答,正好戳到了自己的痛处,也深深感佩他们的敏锐与才干,于是求贤若渴的李元昊立马为他们松绑,同时封官赐爵,聘为高参,最终张元还官拜相国,可谓是古代一次最成功的"求异公关"范例,比陈子昂当众摔名琴的效果更加石破天惊。

而正因为这两个贼大胆的意外闻达,后来让打仗不是太在行的大宋吃尽了苦头,凭着对大宋的了解,张元和吴昊设计让西夏攻宋,把宋军打得大败,长安几乎不保,本来被大宋抛弃的张元就是想要打垮祖国的,仅好水川一役宋朝就死伤军民近八万。关于这,史曰:"国有征伐,辄参机密,常劝元昊取陕右地,据关辅形胜,东向而争,更结契丹兵,时窥河北,使中国(宋朝)一身二疾,势难支矣!(《西夏书事》

好在感叹大宋富庶强大、怕自己耗不起的李元昊最后见好就收,于144年与北宋订立和约,西夏称臣大宋给钱,眼看大势已去,失望至极的张元疽发而死,而吴昊也不知所终。鉴于张元们叛逃敌国曾造成的伤害,后来大宋还为此改革了科举制度,重点把那些像张元一样科举成绩不是太好的也授以同进士出身,目的就是防止遗漏的有用之才跑到敌国,为人所用,使祖国遭罪。

更多文章

  • 东林党背锅?明朝的灭亡,真的是东林党一手造成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东林党是早期的资产阶级代言人,代表江南“资产阶级”的利益东林党不收商业税,造成明朝的财政难以为继东林党都是空谈之辈,没有实际的工作能力东林党的能力远远不如魏公公,如果魏公公在,明朝绝对能多苟一段时间东林党是南明弘光政权灭亡的罪魁祸首 总之,明朝最终的灭亡,东林党必须背大锅。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网络明

  • 不是所有阉人都如汪直、魏忠贤般幸运,很多沦为乞讨、抢劫的丐阉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魏忠贤有没有被阉,太监汪直和倭寇汪直是一个人吗,春华和汪直经典片段

    明人沈德符在其笔记小说《万历野获编》中记载,他在往北京去的路上,来到北直隶一带之后,在河间府任丘县以北发现大量阉人。他们往往以沿路之上的断壁残垣为藏身之所,以树木草丛为掩护,拉帮结伙,成群结队。遇到有马车或轿子经过,便会突然跑出来,拦住去路,讨要钱财。沈德符称之为丐阉。 有的团伙比较弱,便会拉着

  •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何宋代以前,中国人对读书没那么痴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科举规模的扩大,运营之时对于门第的宽限,殿试的巨大荣耀,这些都造成了宋朝读书几乎成了改变人生轨迹唯一的途径,特别对于那些没有什么背景的书生来说,书读的好,便能进入高级书院,就与现在考上清华北大一样让人艳羡。 然而宋以前的朝代,读书首先是士族阶层和门阀的特权,教育垄断,在唐以前是非常突出的存在。读书在

  • 一才子给朱元璋题词,刚写完第一个字,朱元璋就下令:杀无赦!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后人评价朱元璋,朱元璋连环画朱元璋出世,朱元璋老乡找朱元璋是哪一集

    在历史上,朱元璋在刚当皇帝的时候,其实还是比较贤明的,国家也被治理的非常的强大,但是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因为儿子朱标的去世,让他犯上了疑心病,很多曾经的肱骨大臣都被朱元璋用文字狱直接处死,而且对于很多的臣子也一直都非常小心,但是朱元璋也会找各种各样的原因来找他们麻烦。 其中有一次,一个得道高僧被朱

  • 一大昏招?北宋为何“自寻死路”,联合金国灭掉辽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北宋对辽战争原因,小说主角用火枪灭了辽国金国,辽宁跟辽国金国有关系吗

    需要明确的是,宋辽结盟,本身就是一个无奈之举。宋真宗时期的澶渊之盟,其实标志着双方势均力敌,谁也吃不掉谁,在这种局面下,双方继续开战,只能是徒增消耗,所以签订了盟约。但是盟约背后,是否存在一些其他东西?肯定是有的,比如,宋朝收回燕云十六州的计划。从周世宗柴荣开始,中原王朝就开始谋求收回燕云十六州。然

  • 一代权臣张居正为何死后遭到全盘清算?只因万历皇帝痛恨他这点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万历皇帝后悔清算张居正么,张居正教育万历,万历首辅张居正宫女吻戏

    张居正自幼天资聪颖,尤精通考试,被誉为神童,深受当地士人、官员重视。幸运的是,他没有像方仲永一般浪费自己的天赋,而是不断努力,年纪轻轻便得中进士,成为庶吉士,从此平步青云。后来他主导的变法更是一度使日薄西山的大明王朝短暂地焕发新机,可谓“再造大明”的功臣。 能考上进士,证明他的学术水平自然不差——在

  • 《清明上河图》一派繁华祥和,其中掩藏的危机你看出来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明上河图暗藏的杀机,清明上河图繁荣的背后的故事,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华背后

    局部你细细端详,一定会惊奇地发现,里面人物的阶级也不同,衣着也不同,神情也完全不同,真是隐藏了海量的细节,蕴藏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就像看连环画和小人书一样。所以说若想一睹大宋繁华,完全可以通过《清明上河图》来窥一斑,而知全豹,作为讲宋史的着眼点。因为这幅画真是完整地再现了北宋最为真实的烟火气,高度

  • 扩廓帖木儿得到朱元璋、刘基的高度评价,却始终困于元末政治围城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脱脱帖木儿最后一次见朱元璋,元末名将帖木儿资料,帖木儿个人资料

    扩廓帖木儿,河南沈丘人。他原姓王,小名保保。他是元朝中书平章察罕帖木儿的外甥。察罕帖木儿见他聪明好学,非常喜爱,便将其养为己子。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亲自赐名扩廓帖木儿。其实扩廓帖木儿的出身是非常高贵的。他早期的仕途因为有察罕帖木儿的庇护和扶持,非常顺利。即便后来察罕帖木儿刚去世时,他仍很得元顺帝的喜爱。

  • 《水浒传》中晁盖希望宋江为梁山之主?若真如此,何必立下遗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晁盖临死前看清宋江真面目,水浒传宋江和晁盖闹矛盾,宋江为何能代替晁盖当上梁山之主

    王伦死后,林冲就推尊义薄云天的晁盖为梁山之主,就这样晁盖后来居上成为了梁山的老大。后来宋江上了梁山,由于宋江对晁盖等兄弟有恩义,所以晁盖对宋江很推崇,几乎是宋江一上山就成了梁山的二把手。后来随着宋江每次都以“哥哥为梁山之主,不可轻动”为由而下山立功和发展势力,因此宋江势力发展很快,随着其势力的发展,

  • 朱棣临死前为什么最是想念户部尚书夏元吉?这源于夏元吉的高情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棣与夏元吉对话,郑和下西洋朱棣重用夏元吉,朱棣在临终前对太子的评价

    朱棣对于远征沙漠,讨伐蒙古,有着出乎寻常的热情。这中间有政治上的需要,也有他自身的原因。朱元璋在占领元大都、覆灭元朝之后,元朝在北方草原上仍然有很大的势力。其实对于蒙古来说,元朝所占领的中原一带并不是他们的核心地域,而草原才是他们真正的发源地、根基和国土核心所在。这也是为什么徐达在攻打元大都时,元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