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提出10项改革措施的庆历新政,为何不到2年,便走向失败?

提出10项改革措施的庆历新政,为何不到2年,便走向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037 更新时间:2024/1/20 8:09:55

这是范仲淹在庆历六年,也就是1046年写下的《岳阳楼记》中的开头。不难看出,刚刚经历庆历新政失败的范仲淹,对远在巴陵郡的滕子京流露出深深的羡慕。或者说他也在反思,为什么滕子京能将巴陵郡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他面向全国的庆历新政,却仅仅只能进行3年?

一,宋朝的财政制度,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

宋朝的财政制度从一开始就有问题,毕竟赵匡胤是通过黄袍加身当上的皇帝的,他也担心哪一天手下的文臣武将们也按照他的剧本发动一场兵变。

更为尴尬的是,他是通过和平禅让的方式获得权力,不仅将前朝的所有问题都继承下来,还必须安抚那些支持他的人,这让赵匡胤根本不能使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来彻底掌控权力。

为此,赵普为赵匡胤提出了三点建议:政治上夺其权,军事上收其兵,财政上制其钱。

分别来分析分析赵普的这三点建议。

政治上夺其权,就是在正常的官僚制度上加上许多监管措施。就比如说,原本这个人是管10件事情,现在赵匡胤去找3个人分别来负责这10件事情,并且这3个人之间还可以相互监督相互牵制。

就比如说宰相一职。原本的宰相是什么事都管,但是在宋朝,还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有什么事都得经过他俩的同意才能通过。

除此之外,关于军事方面的权力,宋朝时期分给了枢密院。也就是说有军事上的问题,就需要宰相、参知政事、枢密院的共同同意。

那如果是经济方面的问题呢?也一样,宰相、参知政事得去把三司使(计相)找来商量。

军事上收其兵,就是为了不让军事长官直接和士兵相接触,宋朝便让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负责军事训练,枢密院负责调动军队,发生战争了在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打仗。

除此之外,还设立了各级部门负责军队的监管、协调和后勤。再加上宋朝实行募兵制(只管打仗不管其他),因此宋朝每年的军费,都是一笔大开销。

财政上制其钱,宋朝将财政大权收归中央,要求地方官员不能参与财政问题,而是从中央派出大量官员下去负责地方财政问题。这么一来,地方失去了财政权力,没有钱,自然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了。

的确,赵匡胤的目的达到了,地方想要发生叛乱的可能性被大大降低。但是,赵匡胤没有想到,这么做,反而会引起更多的社会问题。

二,内忧外患,又没钱了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即便用在国家身上,也是非常非常合适的。

基于赵普那三点建议下所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久而久之宋朝财政面临最大的两个问题,就是冗官和冗兵。

新增加了这么多部门,朝廷的各级官员数量自然也会得到大幅度增长,军官的数量也是如此。再加上宋朝实行募兵制,所需要的军饷远远高于唐朝的府兵制(有事打仗,没事种田)。

例如在宋真宗时期(公元997年—1022年在位),士兵数量为91.2万人,接受俸禄的官员、贵族有9785人,但到了宋仁宗宝元时期(公元1038年—1040年),士兵数量却达到125.9万人,接受俸禄的人员数量,竟也达到15443人。

而这,才过去不到20年啊。

可想而知,宋朝每年都要增加多少的财政支出。如果天下太平社会稳定,依靠宋朝繁荣的民间经济,这些问题其实都还可以接受。但偏偏,宋朝不仅要面对北方的辽国,西北的西夏也逐渐兴起,总而言之,本来国内经济就十分紧张了,结果,还要打仗,又要花好多好多钱。

1038年,西北的李元昊称帝,西夏和北宋的战争由此爆发。连年的战争,北宋不仅没有捞到好处,反而损兵折将,最终不得不签订合约,北宋每年向西夏输送7.2万两白银,15.3万匹绢,3万斤茶叶,这才令边境重归和平。

然后呢,已经签订澶渊之盟的辽国也借机趁火打劫,要求北宋岁供要每年增加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

一连串的事件让北宋的国库捉襟见肘,令宋仁宗不得不大幅度提高税率,加大税收。一时间北宋的民间经济受到巨大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都受到冲击。

在这种内忧外患又没钱的情况下,1043年,宋仁宗接见刚从前线回来担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向他请教如何才能富国强兵。

三,针对4种现象的10项改革措施

从皇宫中出来,范仲淹不禁感慨道,“皇帝是真的想要重用我了,但是朝廷积弊太深,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为此,范仲淹上书,写下《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10项改革措施: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主要针对当时存在的4种现象:冗兵、冗官、冗费、行政效率低下。

1,冗兵

针对冗兵问题,范仲淹提出“修武备”,就是实行府兵制,让军队一边训练一边种田,这样既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又能让军队自给自足,减少军费的开支。

2,冗官

针对冗官问题,范仲淹的核心思想是减少不合格官员数量,并改革官员选拔和考核体系。为此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

明黜陟,就是改革官员的选拔体制,从以往的熬资历,文臣3年身前一次,武将5年升迁一次,变成按照实际的成绩和能力选拔。

抑侥幸,便是减少官员的恩荫制度,改变以往一人为官,亲朋好友们也能当官,获得朝廷俸禄的制度。

精贡举,便是改变以往,科举考试过于注重诗词歌赋的情况。

择官长,便是谨慎的选择地方官,防止为祸民间。

均公田,便是给官员发放职分田,让官员们可以通过种田的方式获得额外收入,从而减少贪赃枉法的行为。

3,冗费

针对冗费,范仲淹提出厚农桑、减徭役,通过兴修水利、政策鼓励、减少税收等措施来鼓励农民。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徭役,合并朝廷机构,从而减轻百姓的负担。

4,行政效率低下

对此范仲淹提出推恩信、重命令,要求朝廷不的命令不要老是变来变去的,一旦命令下达,就应该用高效的执行力去执行到底。

这10项纲领上交到宋仁宗手上后,经过慎重考虑,除了“修武备”没有被采纳外,其他的都被下诏办理。从此,在范仲淹领导下的庆历新政拉开帷幕,北宋开始走向改革之路。

四,夭折的庆历新政

范仲淹的改革,并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也不是为了干预民间经济。相反是为了减少朝廷对市场的干预,减少朝廷的财政支出,并减少朝廷的官员数量。

也正是如此,范仲淹的改革,自然而然的会触犯到既得利益者们的权益。

首先就是“抑侥幸”,这需要将那些依靠恩荫制度,依靠关系上台的人弄走,再按照严格的考核制度选拔一批真正有实力的人才上台。

首先,这些关系户们第一个就不答应。另外范仲淹也没有足够的人手来选拔真正的人才。为此范仲淹上书,希望宋仁宗能将军事、财政、监管的权力交给他,这样就能更好的保证庆历新政的实行。

这下好了,朝堂上的诸多大臣们不同意了,因为这牵扯到真正的利益分配。最终好不容易的,范仲淹才拿到刑法的司法权。

就这么的,范仲淹派出按察使出巡各地,督促地方执行改革,同时打击不为人们服务的官员。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揭露出来,整个官僚阶层发现,不能再让范仲淹这么搞下去了。

改革一旦成功,他们的权力就会受到限制。恩荫制度的改革,会让他们子孙后代不容易当官,赚钱的机会也会变少。在严格的考绩制度下,想要浑水摸鱼混日子也不容易了。

当范仲淹意识到整个官僚阶层都开始反抗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这场改革是推行不下去的。并且他也知道宋仁宗的弱点,耳根子软。只要有一大群人天天在身边反对新政,最终宋仁宗就会停止改革。

也正是如此,1045年,边境传来警报,范仲淹便申请前往边境戎边,正好此时北宋和西夏、辽国的关系缓和,改革已经不那么的迫切,因此宋仁宗便任命范仲淹为河东、陕西宣抚使,将他给打发走了。

这也就意味着,庆历新政的失败。

五,总结

庆历新政的失败,无疑是十分可惜的。如果宋仁宗能以皇帝的名义坚决的推行下去,就不会有后来,令北宋伤筋动骨的王安石变法。

如果要分析庆历新政的失败,原因无非就两点,一是改革损害到既得利益者们的利益,二是宋仁宗的半途而废。

要知道,范仲淹的改革,是为了减少朝廷的财政支出,减少百姓的负担。虽然损害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但是纵观历史,有哪一场改革,是没有损害到一批人的既得利益的呢?

如果非要询问范仲淹关于改革失败的心情,我想,1046年他写下的《岳阳楼记》,其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足以表明,范仲淹早已将个人成败看淡了,只求,

问心无愧。

参考:

《宋史范仲淹传》

《宋史食货志》

《宋史仁宗记》

更多文章

  • 宋代皇帝的血统:被强大的敌人包围,赵氏家族保护319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前言著名的唐史学家陈寅恪对宋朝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中华民族的文化已经发展了数千年,是赵宋世界的终极之作。”这与文化有关,但宋代的经济和技术也很繁荣。不幸的是,宋朝并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不是说宋朝太弱,而是对手太强。我将概述宋代18个皇帝的血统。统一中原五朝时期,周恭帝继位后,赵匡胤的身份为《指南》的代

  • 明代河南进士群体庞大,却因战乱生徒四散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代河南进士排名,广东明代进士数量,明朝山西进士名录

    明代河南进士人数众多,在许多关键部门,如内阁、六部等,均有人任职,他们凭借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在内阁首辅制度的形成,发展与衰落、阁臣和六部官员的选拔、赋税征收方式的变革和税收额度的调整与增加等制度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一、明代河南进士人数考述明代自洪武四年开始开科取士,至崇祯十六年明

  • 斥资18亿大桥1年坍塌,宋朝大桥至今仍使用,没对比就没伤害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代大桥现状,宋朝修建的大桥,耗资18亿大桥坍塌后怎么处理的

    前言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朱熹桥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建筑,桥的实用性也非常的高,在我们生活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桥,关于桥梁建设的记载有很多。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和发展,逐渐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桥文化。《洛桥》中写道:“金谷园中柳,春来似

  • 胆小懦弱的宋真宗,有一次大发雷霆,把11个人钉在木桩上示众3天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真宗一生最耻辱的事件,宋真宗最后怎么惩罚的,宋真宗被动挨打的祸根

    北宋几个皇帝中,除了宋太祖赵匡胤,就属宋太宗赵光义有胆量,好歹也敢拉开阵势出兵北伐,跟辽国大打出手。可惜他有心无力,志大才疏,最终大败而归。《默记》记述了他高粱河战败后的惨状,“太宗自燕京城下军溃,北虏追之,仅得脱。服御宝器,尽为所夺,从人宫嫔尽陷没。股上中两箭,岁岁必发。”堂堂大宋皇帝,不仅全军

  • 缅甸800战象4万士兵,挑战元朝700人,元朝死了1个兵缅甸全军崩溃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缅甸战争最惨烈的一次,元缅战争汉军,元朝缅甸战争纪实

    元朝使者奇得脱因,奉命出使大理之南的缅甸。缅甸国王那罗梯诃波帝,对新生的元朝满腹戒心,态度谨慎而冷淡,自己连出面都没有,只派出一个大臣接待了元朝使者。然后缅方试探性地派遣使者到大都回访,然而却既没有称臣也没有纳贡,双方关系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元世祖忽必烈大为不满。 至元十年,忽必烈耐不住性子,再

  • 朱元璋上位后屠戮功臣,却对他青眼相加,甚至还为他画穿龙袍画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标穿过朱元璋的龙袍吗,朱元璋穿龙袍胡军版,朱元璋看到儿子穿龙袍

    朱元璋起兵被逼无奈的朱元璋在最后只能加入起义军,因为起义军有饭可以吃,朱元璋很快就受到了起义军将领郭子兴的赏识,成为了他手下的小头目,后来一步步发展出了自己的势力,手下的名臣良将无数。发展壮大的朱元璋很快就不满足于现状,于是自立成了大哥并且收编了之前郭子兴的旧部,击败陈友谅的大军之后一举统一了南方,

  • 梦华录大结局:皇后掌权,大宋朝第三奸臣,打破宋朝流放记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刘亦菲梦华录片酬,梦华录1-40集免费观看,梦华录宋代背景

    火了一个月的梦华录,终于迎来了大结局,原来一切都尽在皇帝的掌握之中,最后还被皇帝和皇后撒了狗粮。皇帝对皇后是真爱,根本不在乎她所谓的婚前失贞的事情,不仅这个不在乎,连没有孩子也不在乎,这大概是一个男人最深情的表达了。这个梦华录的结局,很多人都说看得不爽,尤其是没有看到,赵盼儿和顾千帆的结婚典礼,实在

  • 坐拥数十万大军的李自成,席卷大半个明朝,为何不敌关外的多尔衮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李自成简介,多尔衮打败李自成进入皇宫,多尔衮大战李自成

    按照正常的历史剧本,李自成下一步应该是登基为帝、君临天下、安抚四海,揭开一个新王朝的序幕,从此名留青史!诡异的是,仅仅一个多月后,李自成就被迫离开北京,从此江湖日下,最后兵败身死。那么,李自成为何溃败地如何之快呢?这里面既有队伍结构的原因,也有方针大政的失策,更因为对手实在太强!李自成的队伍人才严重

  • 宋仁宗的一生:善良仁义,广纳谏言,却膝下无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仁宗一生无子的下场,历史上宋仁宗的隐忍,宋仁宗无子的原因

    赵祯大概也没想到自己能当皇帝,他并不是最出色的,只是性情温和,喜怒不形于色,不知怎么就选了自己,他13岁就登上皇位,因年龄太小,由太后刘娥垂帘听政,直到太后逝世,他才开始自己执政。宋仁宗这皇帝一当就是41年,一不小心就成了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对大臣十分宽容,广纳谏言,所以那个时候

  • 朱元璋一句话,让中国茶文化倒退四百年,却被邻国奉为国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代茶文化,朱元璋与茶故事,茶文化博大精深下一句

    最近热播的梦华录,不仅让神仙姐姐,再度翻红,成为大家羡慕的神仙颜值,同时剧里精美的服化道,也让大家领略了宋朝的文化之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审美巅峰,在绘画,瓷器,衣服,建筑等各个方面,宋朝的审美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电视剧里,刘亦菲还展示了宋朝的点茶技术,堪称一绝,很多人看得都目瞪口呆,如此高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