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多方面都均达到了较高水平,在世界上享有一定地位。
但唐朝的帝王传承却仿佛陷入了某种魔咒之中,从开国皇帝李渊算起,共有二十一位皇帝,其中有十五位废帝和废太子。
在唐朝太子俨然成为一种高危职业,但这其中最悲催的一位,非唐顺宗李诵莫属,苦熬25年终于称帝,结果仅坐了186天的皇位,就栽在了自己儿子手中。
李诵是唐朝第12位皇帝,唐德宗李适的嫡长子,生母为昭德皇后王氏,李诵19岁时被册立为太子。
据史料记载,李诵性格宽厚大义,仁而善断且多才多艺,对儒释道三教书籍涉猎颇多,其书法造诣很深。
由于自身的光彩出众,再加上母亲与唐德宗之间情深意笃,他自然得到重视与喜爱。
可惜,这美好的一切随着母亲王皇后去世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郜国大长公主之狱更是将李诵推向命运的深渊,没办法谁让郜国长公主是李诵的丈母娘啊?
这时太子的政敌、西川节度使张延赏趁机在唐德宗面前污蔑李诵结交党羽,并在背地里诅咒皇帝。
由于唐德宗性格软弱,又有很强的疑心病,他竟然听信谗言将李诵痛斥一番,还萌生了另立储君的念头,好在宰相极力劝阻,方才作罢。
失去了父亲的信任,李诵每天如同行走在刀尖之上,心理和周遭环境因素影响,令李诵突然中风,并丧失了语言功能,只能通过书信与他人沟通。
唐德宗得知后,心中充满悔恨,彻底打消了改立储君想法,并试图与儿子重归于好,他无数次探望过李诵,也全国各地搜寻名医医治,最终效果都不太理想。
唐德宗或许想起了曾经对儿子的种种,伤心之余自己也倒下来,临终时将皇位传给了李诵。
说来神奇,久病不愈的李诵突然就痊愈了,还亲自操办了唐德宗的葬礼,或许这就是古人一直信奉的“冲喜”一说吧,没有科学道理,反正就是好了。
虽说他当太子这25年中过得艰难,但他默默关注朝政的走向,发展了自己的党羽,组成了以王伾和王叔文为中心的东宫政治小团体,以及培养一群新生力量,登基后他选择重用这些人。
李诵上任之后就开展了一场自上而下的革新运动,旨在治贪、治宦和削藩,也就是整顿朝廷风气,打击官宦专权,抑制藩镇割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想要彻底整治一个国家不良风气,势必会动了一些官宦的蛋糕,这些人联合起来利用李诵的病情为由,提出立李诵长子广陵王李纯成为太子。
贞元二十一年七月,反对派的反攻正式开始,大宦官俱文珍等人逼迫唐顺宗颁布诏书,由太子李纯主持军国政事。
其实李诵也很懵逼,出发点是为了国家好,但却被儿子联合大臣一起把自己给“禅位”了。
就这样,李诵苦熬了25年厚积薄发,成为皇帝后准备大干一场,再创大唐帝国的辉煌,但仅过去186天就栽在了自己儿子手里,凉凉了。
在此之后,他又郁郁寡欢的做了五个月的太上皇,最后悄然离世,可以说李诵是唐朝做太子最久,做皇帝最短的一位君主了,说他命运“悲催”一点都不为过。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