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时期,内阁属于皇帝的秘书机构,内阁成员为内阁大学士,品级为五品。只不过后期皇帝为了使得内阁大学士更有地位,于是乎,让各部尚书兼任内阁大学士,由此,内阁大学士担任者人的地位提高,但内阁大学士这个职位依然是五品的官职。
而清朝则不同,清朝内阁人员分为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以及学士(满族六人,汉族四人)。其中,大学士均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均为从一品,学士均为从二品。与明朝相比,内阁分工更加细化,而且内阁成员的地位从制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内阁学士本身的品级就非常高。清代所谓的“中堂”,就是对内阁大学士的称呼。值得注意的是,内阁此时依然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但是,在制度地位上,清朝内阁比明朝更高。
在雍正年间,军机处设立之后,内阁的地位就有所下降,皇帝办公的机构主要在军机处。
之所以会产生清朝没有内阁这一印象,是因为明朝内阁出现了张居正这样的“权势滔天”的首辅,所以让人误以为内阁可以限制皇权。然而,这主要是因为皇帝或实权者的支持,并不是内阁本身的权力有多大。所以,当皇帝强势时(崇祯),内阁的地位急速下降。笔者也多次回答有关问题,明朝的内阁制度并不是所谓的君主立宪机构,而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所以,清朝不仅有内阁,而且制度地位远高于明朝。但由于内阁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加之清朝皇帝普遍对权力的诉求较高,所以实际地位并不如明朝内阁。